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的感同身受能力,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2022-02-28 12:51:56孕产
感同身爱是奢侈品。“世界怎么这么安静,感觉被所有人抛弃。”这是王源的《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代表了这个世界上没有被感同深受的人的孤单。 被感同身受是奢侈品,我们可以数一数每个人这一辈子有多少被感同身受,都是屈指可数的。

感同身爱是奢侈品。

“世界怎么这么安静,感觉被所有人抛弃。”这是王源的《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代表了这个世界上没有被感同深受的人的孤单。

被感同身受是奢侈品,我们可以数一数每个人这一辈子有多少被感同身受,都是屈指可数的。心理咨询师,因为是职业从业者,他们被感同身受的方法是接受分析或者体验,被一个愿意感同身受你的分析师,深深的抱持,开始从生命的深层苏醒。

被感同身受就像生命之水道闸门,当我们被感同身受时,就好像无意中碰到了这个闸门,打开这个闸门,生命之水就汩汩而出。曾经的那些干涸呀、无助啊、迷茫啊,都得到了滋养,会充满各种各样的活力。

孩子的感同身受能力,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孩子:

把小好几岁的弟弟妹妹弄哭了,还振振有词;不遵守游戏规则被同伴所厌恶;看到别人很伤心,无动于衷;只顾自己,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看到这些孩子通常也就感叹一下“不懂事”,而不会再往深一层去想。

其实这些行为后面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这些孩子没有或者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和经历。他们还没有感同身受这件奢侈品。

感同身受能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亲社会能力。

亲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

社会期待是社会对一个人的评判标准,符合这个标准就会被接纳,否则就是排斥。比如善良、正直、诚实都是我们每个人需要坚守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更有利于人类的共同发展,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为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个孩子只有亲社会,他才会完成他的社会性发展,符合社会的接纳标准。符合这个标准之后,作为学生,他才能去交朋友融入群体;作为成年人,他才可以去找工作、谈恋爱、交朋友。社会化能力不够,这个人在工作和人际交往方面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需要再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那么哪些具体的表现是亲社会行为呢?

亲社会行为说白了就是与人的亲近,所以凡是跟人有关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

助人、合作、分享、安慰他人这四项能力是最重要的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显示人的善良本质

现实生活中我们去亲近一个人,与这个人成为朋友,首先我们会对这个人有一个直观的评估,这个评估的最低标准就是这个人是否是善意的。这是各种关系的开始,是否与这个人成为好朋友,工作中是否能成为合作愉快的同事,是否成为商业往来的伙伴,我们首先要考量的都是这个人是否具有善良的本质。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助人行为是我们善意表达的主要途径。

小学生作文里面经常会写助人的作文。有些孩子他们不是写自己的助人经历,而是去编一个助人的故事。所以助人行为在孩子的教育中还是很模糊的。

要培养本意善良的孩子,我们还是要刻意的把这一部分内容加入孩子的教育中。

助人行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关注孩子:

1在家里。

在家庭形成互相帮助的氛围,要确认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是可以帮助到其他的家庭成员的。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做爸爸妈妈某一方面的小帮手。让孩子觉得在这个家庭中他是可以帮到其他的家庭成员的,让孩子体会到他在家庭中的价值。这样助人习惯的培养不需要刻意,而是本色,帮助他人是自然而然的行为。

2

在学校。

在学校充满善意的孩子更容易被同学接受,成为在学校里受欢迎的人,孩子在学校里就会交到更多的朋友,积极帮助同学和老师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同学值日个子小,擦不到黑板的上面,可以帮助同学;比如说老师需要助手管理一下班级的事物,就可以做老师的助手,帮助更多的同学。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3

在社会。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说一些有意义的募捐活动,可以带孩子去做志愿者,可以捐赠一些自己愿意拿出来的钱物。还可以带孩子去福利机构,比如说儿童福利院、养老院,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合作能力检验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合作能力是孩子独自与社会的对接,你是不是能融入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带领者还是跟随者,是主动的参与还是被动的安排,是影响者还是被影响者,合作能力直接检验人的心理成熟度,心智化越成熟,对他人的正性影响力越高,会得到更多的追随者。合作能力是孩子个人魅力的萌芽。

比如,班集体一起合作组织一个活动,大家齐心协力为这个活动努力,孩子作为团队的一份子会有归属感。

能够快速地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很快适应的就是合作能力强的表现。

比如学校组织跳绳活动,孩子能快速的在众多的同学中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及时的配合大家,这个就是合作能力适应性。

在我们沙盘室只有会合作的孩子才会被团体接纳,大家一起做团体沙盘。

如果在合作的过程中出现心理和行为活动方面的不适,那就是合作能力出现了问题,需要改变。

分享是关系中的双赢

分享就是你向他人伸出了橄榄枝,你的分享也可能得到对方的橄榄枝。“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投出去的善意会收获更多的善意。分享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的连接,因为分享才会更好的同伴关系。

孩子之间分享的内容很多,他们最爱分享美食,比如糖果,买了一起吃,吃出一连欢喜。他们也经常会分享书籍,把自己的书籍和对方进行交换,看完之后彼此再谈感受,每个人看完之后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大家交换读书感受会,会有很多的新收获。

分享食物、读书感受都是在与他人建立交往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有与小伙伴分享心理体会的人。越长大这种心理需求会越重要,因为我们会从外在的一些物质的东西转到去看待自己内在的东西,所以同伴的支持在成长中是很重要的。分享各自的心理体会,是心理上的投桃报李。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理解他人的能力就是懂得安慰他人

四项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安慰他人其实是最难的。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助人可能是举手之劳的事,合作可以照样学样,分享如果没有心理方面的,那就分享一些物质方面的也很容易,只有安慰他人是需要综合能力的。

安慰他人先想好:

第一要看对象去安慰人。要先看清楚你要安慰的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小孩子。老年人可能是太孤独了,中年人可能是太累了,小孩子可能是受了什么委屈。要先看对象,知道是谁才能开始。

第二要看清楚是什么事情。就是你要安慰的这个人,他需要什么样的安慰,那就要先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说爸爸妈妈下班有事情没有回来,姥姥把饭做完了就坐在那儿唉声叹气。这时就可以问问姥姥为什么要唉声叹气,姥姥可能就说下班了,还不回来吃饭,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这样你就知道啦,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回来吃饭,姥姥是有点着急。知道问题在哪儿了。

我们沙盘室有两个不懂得控制情绪的孩子,一生气就会说一些很冲动的话。另外两个孩子就比较镇静,看到两个人都很生气的情况下,就会先把两个人拉开分别冷静一下。

第三要有语言的组织能力。安慰他人要先把语言组织好,恰到好处的把话说到别人的心里去。知道姥姥着急,那就组织一下语言,看怎么安慰一下姥姥。比如有一个小女孩儿,她是这样安慰她的姥姥的:“姥姥你别着急,我给你唱首歌儿,一会儿爸爸妈妈不回来,我们再打电话问一下。”这样一说姥姥着急的想法就得到了缓解。

比如我们沙盘室两个镇静的小孩儿劝那两个爱发脾气的小孩儿:“你们俩个都很生气,就先不要说话,因为说出去了都是伤害对方的话。”

第四要检验一下自己的安慰效果。可以问一下对方现在感觉怎么样?比如给姥姥唱完歌可以去抱着她,问一问,有没有感觉好一些。问你一下,发脾气的两个孩子是不是没那么生气了。

四项亲社会行为从基本的助人开始,再到与他人的共同合作,融入团体的能力,与人分享,获得更多的成长支持,最后到对他人的理解,走进人的心灵世界。

一个孩子的完整的亲社会能力是,真正做到善待他人,被团体接纳,收获与他人相处的感受,在别人需要支持的时候能够给予他人安慰。

感同身受能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感同身受的能力,直接影响人的亲社会行为,一个孩子,首先他需要有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知道那个小朋友为什么哭,知道另一个小朋友为什么不高兴,才能帮助到别人。对人的理解是助人的开始,不理解就无从下手,就像鲍叔牙理解了管仲才能帮助他去辅佐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恩格斯正是因为对马克思的理解才去从事自己所厌恶的商业,以此维持马克思的研究工作。理解他人才是助人的开始。

要想孩子感同身受于他人,就要提高他的理解能力。

理解力会提高孩子感同身受的能力,另外一个提高孩子感同身受能力的是养育环境。

榜样的力量会引导亲社会行为。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孩子的社会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观察养育者而学会的,养育者自身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所以如果家长能够以身作则, 亲社会能力比较强,善于理解他人,那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都是很有善心的人,乐于助人、懂得分享、善于合作、理解他人,有家长这样一个榜样影响孩子,孩子也愿意助人、分享、合作、安慰他人。

感同身受能力是理解他人的情感,而情感的培养土壤是家庭,只有在家庭中培养出有感情的孩子,孩子才会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亲社会能力。

所以榜样的力量才最大。

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始于家庭的情感养育,培养心地善良、懂感情的孩子,再把这些美好的感情延续至他人、社会,家庭就完成了孩子亲社会能力培养的任务。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感同身受这样一件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