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宝宝一岁多了,我没报早教班”心理学家说的这几点我牢记

2021-12-03 15:16:11孕产
“你给孩子报亲子班没?”“额,还没。”“我朋友小孩六个月就上了,你磨蹭撒?”……感觉最近我一直处于带娃食物链底端,前被小学生妈妈鄙视带娃不科学没计划,好嘛,现在又被宝妈群体给鄙视了。在讨论,是否给宝宝报亲子班的事情上,我因为宝宝满一岁了,还没给报班,被群嘲了一通。

“你给孩子报亲子班没?”

“额,还没。”

“我朋友小孩六个月就上了,你磨蹭撒?”

……

感觉最近我一直处于带娃食物链底端,前被小学生妈妈鄙视带娃不科学没计划,好嘛,现在又被宝妈群体给鄙视了。

在讨论,是否给宝宝报亲子班的事情上,我因为宝宝满一岁了,还没给报班,被群嘲了一通。

但这一次,我对于这样的嘲讽却不像当初被小学妈妈鄙视那般赶紧回家发愤图强,而是直接反嘲了回去。

在写这篇稿子时,我脑子里总是会浮现出这样的声音,“哎,隔壁娃娃都跑得了,我们娃走路还要人拉。”“你家娃好高了,我家娃太矮了。”“我娃晚上睡觉非要耍到十一二点,一点也不乖。”“你家娃都长牙咯,我家娃还没长。”……

是的,在很多家长眼里自家娃总是满满的缺点,别人家的娃哪哪都好。

看到漂亮宝会想自家娃也美就好了

我也曾为自家宝体重上涨问题在夜里揪头发,也曾暗想为何别人家的孩子就能那么刚好地踩准节奏,我们家娃做儿保就是偏瘦。当时,朋友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用自家娃的缺点,去对焦别人家娃的优点,当然不可能赢啊,你这是让娃与世界为敌!”

做儿保的医生,看出我的焦虑,直接批评我,家长对婴儿期的宝宝,最不能做横向比较!我们只要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做纵向比较就好,横向比较是家长虚荣心在作祟。

正是我走过弯路,有过急迫焦虑心理,担心孩子落后别的孩子,之后我才会对某些家长6个月报早教班的行为,不会惶恐,能淡定以对。

焦虑的妈妈

的确,现在给宝宝报亲子班、早教班等非常流行。早教班的工作人员对于家长们的各种育儿难题,大多都能给出让你听得直点头的话语。

对于周遭盛行的早教班我也没置之不理,我去考察过。只是,在体验过后,我发现其实早教班的意义对于年纪尚小的宝宝而言,更多是一个家人与宝宝一起玩耍的地方。也让我更认清了育儿路上,家长该做些什么。

事实上,心理学家早就提醒我们家长,对0—3岁的孩子,家长做出希望帮助他们未来发展的举动前,需要提醒自己三点注意。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家长要有合理又合时宜的预期

孩子学爬

孩子只有到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才能获得各种不同的能力,而不能跨越任何一个阶段。就好像,孩子不会翻身时,你指望着他坐是不现实的,而我们也会用这样的嘲笑,“不会走,就想跑了。”来批评一个人对自我状态的过于急切和焦躁。

通过和孩子相处,我们应该放下焦躁尝试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发育,如果孩子还不会爬,就别想着为何别人家娃都爬得很溜了,你家娃还没动静,你要相信他总有一天可以爬的很顺溜。

有研究表明,把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和一只刚刚出生的小猩猩放在相同的环境下抚养。在一岁半前,小猩猩和婴儿表现出来的能力基本是一样的。一岁半开始,能力表现就不再是同一个量级了,一岁半后我们的孩子渐渐完成了自己从一个类似于小动物的东西到“人”的过渡。

在这之后,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有“人味”,一岁的时候他学步的进步变快,手指的灵活度提高了不少,也有了一定的表现欲希望得到夸奖,也会乐呵呵地笑个不停,有情感诉求,对于喜欢和不喜欢做的事情也有自己的看法,语言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一切都是他发育到了一定阶段,才会自然而然地出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不要奢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发展

不同的孩子特性不同

有研究通过记录、分析婴儿的哭声,发现新生儿的气质在出生后两天就已经显现出来。

目前,关于气质的理论的划分也众说不一,有传统的四类型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托马斯和切斯的三类型说,最后一个接受度最高。

依据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托马斯和切斯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容易型(40%)、困难型(10%)、迟缓型(15%)。还有一些婴儿属于中间型或过渡(交叉)型(35%),混合前面三种气质。

从这三个气质类型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婴儿天生就自带“好带”“难带”的属性。气质理论也提示我们家长,每个婴儿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气质无好坏之分。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孩子发展的成长环境,给他们以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迎接成长的挑战。

在不同的气质之下,家长们应该试着了解我们的孩子,努力接纳他的本来面目。尝试引导固化他们性格中积极的一面,同时消除他们性格中消极的一面。但是,不能奢望他们完全改变自身气质,变为你设想的样子。

孩子能力的获得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

孩子学走路

所有想要加速孩子发展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孩子的发展自有规矩。

这个结论,是耶鲁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阿诺•格赛尔博士通过多项研究实验获得的。其中,最著名的实验就是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在一对四十六周大的双胞胎婴儿都还不会爬楼梯时,他们对其中一个进行了六周的爬楼梯训练,另一个婴儿则完全不接受任何训练,六周以后,提前训练和完全没有接受训练的婴儿,却都可以爬楼梯了,而且后者爬得还不错。

在其他类似的实验里,也看到了同样的类似结果。因此,孩子的能力发展不会因为教育训练而提前获得——我们无法使孩子的发展加速。

此外,相关研究也表明,婴儿的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受到年龄的约束。

阿姆斯特丹通过“红点子”方法研究揭示了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过程,他在在婴儿毫无察觉的状态下在其鼻尖涂上一个红点。阿姆斯特丹认为,如果婴儿在意鼻尖上的红点或者能够找到红点,就说明婴儿已经有了把自己当作客体来认识的能力。

通过研究88名3—24个月的婴儿,并对其中2名12个月的婴儿进行了为期1年的追踪研究。他发现,13—2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一种小心翼翼的行为,20—24个月的婴儿显示出比较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他们对着镜子触摸自己的鼻子和观看自己的身体。阿姆斯特丹认为,这是婴儿出现了有意识的自我认知的标志。

在孩子自然生长期间,家长到底能做啥?

是的,我知道写到这里,你多半会问,既然孩子有自我发展的规律,那不报早教班、不对孩子进行揠苗助长的教育,完全任由孩子自由、自然生长,要家长又何用?

作为父母,我们究竟能做什么,能冲抵掉不报早教的惶恐感,答案是简单的两个字,陪伴!

当然,简单的陪伴或是所谓的高质量陪伴,都会让作为读者的你骂我,写的什么玩意,光给个答案,不给解题步骤,有点耍无赖。

怎么陪伴?咱们接着往下唠,特别针对两岁以内的孩子,因为两岁以上就不是早不早教的问题,而是我们要开始承上启下考察幼儿园的时候了。

1.花时间和孩子玩

摒弃“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类叫嚣,不逼孩子认字、数数。我们最需要做到就是陪在孩子身边,逗他们开心,与他们说话,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让他们有安全感和亲熟感。

你陪伴孩子的玩,就胜过了任何生硬的知识,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有人会帮助他,世界非常美好。

2.对孩子的举动给予必要回应

我们的宝宝其实很会表达自己,哭声、用小手指方向、嘴里咿呀咿呀等等,都能向我们传递他们的需求,根据孩子的需求我们给予必要的回应。

和一岁孩子相处的最佳技巧,就是顺从和迎合。孩子一岁半以后,他开始需要一些独处时间,过多的、不合时宜的关注,反而会让他觉得腻烦。

但是更大一点,就要因材施教地回应了,当察觉孩子有些内向懒散,回应就可以增加鼓励活泼的成分,孩子过分活泼,不太安分,则可以帮助他为重踏实一点。

3.给孩子配备适合的玩具

因为我们所有的陪伴和引导,都是以让孩子快乐的方式进行,所以我们就需要一些道具,诸如铃铛、彩色积木、图画、带有抽屉的小柜子、玩具碗盘、音乐盒、橡皮锤子、塑胶小水桶铲子等水沙玩具、柔软的填充玩偶等对于一到两岁的孩子都是不错的选择。

欢迎关注 “曼陀说育儿”以史为鉴,以科学为本,育儿路上的那些坑,我们一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