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坑爹、啃老、熊孩子……不省心的孩子古今一个样

2019-12-14 22:26:03孕产
前段时间,岳云鹏辅导女儿作业,濒临崩溃,委屈的网上发求助帖,引发网民热议;不久,身穿黑色外套的沙溢坐在安全通道的楼梯间,啃着自己带的面包,等着孩子培优课下课的照片也上了热搜,并且很快被各大培优补习机构P成了宣传照,沙溢本人也被网友调侃“喜获全国教育培训机构代言人”。

前段时间,岳云鹏辅导女儿作业,濒临崩溃,委屈的网上发求助帖,引发网民热议;不久,身穿黑色外套的沙溢坐在安全通道的楼梯间,啃着自己带的面包,等着孩子培优课下课的照片也上了热搜,并且很快被各大培优补习机构P成了宣传照,沙溢本人也被网友调侃“喜获全国教育培训机构代言人”。

昔日的“养生博主”孙俪随着女儿等等马上幼升小,微博内容也不再只发养生之道以及对领养爱护宠物的呼吁…,开始出现更多的育儿知识。据邓超透露,为了孩子的教育,目前孙俪已经加了十几个家长群,天天在群里和宝妈们聊育儿经验,只要看到有用的上的知识,立刻摘抄保存。

可见,在望子成龙的道路上,明星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烦恼,真是一提起来就“两眼泪汪汪”。

不独明星如此,古人亦然。各种磨难少不了要一一经历。

有才王勃、无才狄三,坑起爹来都不手软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国民辨识度颇高,因为那首为其赢得“开盛唐之风气”美誉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让许多人小学就知道了有这么一位唐朝诗人。

除了才情好,王勃家世也好。他是真正的世家望族出身,祖父王通是隋末有名的大儒,而且王勃本人还是个神童,六岁便能诗文,十四岁的时候就敢上书朝廷,抨击穷兵黩武的朝政,引起当时的皇帝唐高宗的赏识,破格录用为朝散郎。

家世好,才情佳,起点高,按理王勃应该是人生赢家吧。可惜,上天给了王勃惊人的才华,却没给他相应的智商。

高宗的儿子英王和沛王斗鸡,王勃凑了不该凑的热闹。当时担任沛王侍读的王勃为沛王写了《檄英王鸡》一文,惹得脾气不错的高宗大发雷霆,认为王勃不怀好意,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于是把他革职,逐出王府。

到这,王勃还只是用自己的才华给自己的人生挖了个大坑,接下来,他又用自己的愚蠢完成了坑爹的行为。

被免官后,王勃才名还在,后来在友人的帮忙下,谋得虢州参军之职。任职期间,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王勃先是将他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将曹达灭口。偏偏事情做的不机密,很快泄露。

事发之后,王勃被判死刑,运气好,遇赦没有被砍头,但他父亲却因此受到牵连,被远贬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河内做县令。

身为孝子的王勃出狱后,因为愧疚和思念,决定出发前往交趾看望父亲,途经南昌时,留下了名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才华没能挽救王勃前路的多歧,就在写下《滕王阁序》的第二年秋天,王勃由广州渡海远赴交趾,途中不幸落水后惊悸而卒,时年仅二十七岁。

有时候,人品比才华更重要。人生在世,稍不留意就容易乐极生悲。如何把你的才华转换成世情通达的人生智慧,才算真正拥有了护身符。

唐朝另一个有名的坑爹货是狄仁杰的三儿子狄景辉。

做为古装影视的网红——狄仁杰可以说是深受编导的喜欢,什么惊奇诡异的案件都少不了他睿智的身影,堪称“东方的福尔摩斯”。其实,狄仁杰真正了不起的是他的政冶才能。狄仁杰为官清正廉明,不畏权贵,直言敢谏。他担任并州地方官时,为民请命,官声甚佳,当地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特地给他修了一座生祠。

修生祠必须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在中国古代一向被视为人臣的最高荣耀,这本来是狄仁杰的一大政治资本,谁料后来,他的三儿狄景辉也担任了并州魏功参军。狄仁杰的这个儿子和两个有才有德的哥哥不一样,为人贪婪残暴,好色跋扈,行为很不检点,引起了并州百姓的强烈不满。百姓拿狄景辉没法,就迁怒狄仁杰,聚众将狄仁杰的生祠砸烂了。

这件事闹得很大,传到狄仁杰耳里,他果断免了狄景晖的职,终止了俸禄,避免了孽子在坑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人生多歧路,一不小心就走错了路,这时就需要有见识的父母,发挥狄仁杰般的睿智和果断,及时的把走到歧路上的孩子拉住,防止自家娃坑己累人。

孩子平庸怎么办 学学渊明的豁达

你聪明,未必就能把好基因遗传到下一代身上,陶渊明就是一个好例子。


陶渊明27岁左右终于得了一个儿子,高兴的不得了,写了一首《命子》诗,因为“顾惭华鬓,负影只立。三千之罪,无后为急。”儿子的出生,让他担心的无后之急可以免了。

据查,陶渊明一生结过两次婚,生了5个儿子---陶俨、陶俟、陶份、陶佚、陶佟。

陶渊明自己虽然不肯委曲求全,“为五斗米折腰”,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给孩子写过许多诗文。可谁想得到,五个孩子不爱读书,还一个比一个蠢,真是白白浪费了他的好基因。陶渊明一气之下又写了一首《责子》诗控诉: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大意是:我老了,两鬓已经白如雪,虽然有五个儿子,但是都不爱学习。

大儿子陶舒16岁了,懒的天下无敌;二儿子陶宣15岁,到了该读书的年龄,却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双胞胎三儿和四儿陶雍和陶端,13岁了,连1到10都数不出来;9岁的五儿子陶通,那就是一纯吃货,问啥啥不会。

把儿子数落一番之后,陶渊明也无可奈何,只能自己劝自己:天意如此,也没什么办法,还是喝酒吧。

历史上,陶渊明的这5个儿子虽然都没什么大作为,但也没抱怨自家老爹只会喝酒不会赚钱,还是很孝顺的,所以陶渊明的家庭生活比较和睦。

尽人事,听天命,古老的智慧早就告诉了我们:有些事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有些事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与其耿耿于怀孩子的平庸,不如以豁达、乐观、开放的胸怀学会接受,有时,平庸的孩子也可能在另一方面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就像某校长说的:你家不会读书的学渣,其实是来报恩的,他们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天天给你请安,今天带你去吃个海鲜,明天带你出去转转,你其实也很幸福。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逸是跟自己比,关键在于你想不想的开。

啃老族哪个朝代都有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56岁的辛弃疾在福州担任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任期未满,他一方面因身体不佳,疾病染身,一方面因政敌陷构他“残酷贪饕”,心灰意冷,决定向朝廷上书,请求回乡养老。这时,他的一个儿子劝他不要提前走,趁着还在位,抓紧置办一些上好田产,将来才能颐养天年。


两宋官员的工资福利历史上出了名的高,而南宋的俸禄又超过了北宋,史学家赵翼评价:“给赐过优。”以辛弃疾任职浙东安抚使(正三品)为例,差不多平均每月至少有600万文的合法收入,当时一文钱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八分钱(参见王仲荦《金泥玉屑丛考》),折合人民币48万元!

就算在退休以后,辛弃疾仍然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和丰厚的薪水。据《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在宋宁宗庆元年间“守龙图阁待制致仕”。退休之后每月仍有31.6万文的收入,共折合人民币2.5万元。

2.5万元跟48万元比,相差了几十倍,如果提前退休,得损失多少呀,难怪辛弃疾的儿子劝他“好好干,多赚钱,别撂挑子”,可见古今啃老族让父母养活的心理是一样的。

辛弃疾闻言不乐意了,写了一首《最高楼》教子:“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在该词序言里,稼轩记下了来龙去脉——“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他质问儿子:一张嘴吃饭,需要几个勺子?能吃饱就不错了。又以北宋大将军郭进的故事警告儿子,那些不义之财带来的富贵,注定是危机四伏。

北宋初期,皇帝为奖赏大将军郭进平定天下的功劳,赐予了他一座大大的府邸。府邸落成那天,郭进大开筵席,不但请木工瓦匠与宴,而且让他们坐在自家子弟们的上位。有人问:公子们怎么好同匠人为伍呢?郭进指着造房子的工匠们说:这是造房子的,又指着自家子弟们说:这是卖房子的,当然应该坐在下席。

郭进死后不久,府第果然落入他人之手。

史书上未曾记载稼轩的儿子被责骂之后的反应。但稼轩的努力没有白费,后来,他的第三子辛稏在四川长期坚持抗击元军铁骑,积劳成疾,死于前线。其他孩子虽一生平平,但至少没有做出辱没稼轩英名的事情来。

800多年前,辛弃疾就懂得教育儿子富贵招祸,知足常乐。然而,现在中国仍然有很多“富爸爸”,热衷于给孩子留财产,养出了不少无所事事的“啃老族”;而外国的“穷爸爸”就聪明的多,选择身前把全部的财产捐出去做慈善,逼孩子自力更生。

没有德,留再多的财富也守不住,人生,一切还得靠自己。

成为“奥特曼”之前 王守仁也曾是“小怪兽”

号称“完人”的一代宗师,明朝大儒王守仁,更多人习惯称他王阳明,其身后载誉无数,在儒家历史上常常被拿来跟孔子相提并论,连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对其赞不绝口,号召国民学习了解他“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

不过这位伟人开局并不好。

明代史料和王阳明的好友湛若水为他写的墓志铭都提到他“六岁乃言”,说他到了六岁才开口说话,想想现在的很多小朋友,一两岁就叽叽喳喳像个小话痨,王阳明五岁了还不会说话,当时他的家里人该多么着急,甚至一度怀疑他是不是智商有问题。

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很有耐心,就把王阳明天天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有一天,王天叙练字时一下想不起来下面的内容,正念叨着,结果一直不说话的小朋友滔滔不绝地背了下去,一家人都呆住了。原来,平时王天叙读书学习时,王阳明全看在记在心里。

王阳明开口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学习上一飞千里,展现了学霸的潜质,王家人是不是就从此高枕无忧了呢?

更糟了!

王阳明太聪明了,学什么都快,还精力旺盛,喜欢舞刀弄枪,时常逃课,带领一帮小朋友打架闹事,还经常在课堂上提刁钻的问题为难老师,是一个妥妥的“问题学生”,他爹王华没少被老师叫去挨训。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也是一个牛人,他德才兼备、正气浩然,是当时大家公认的楷模,世人都以能结识他为荣,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很多大家族纷纷重金聘请他教导家中的子弟,后来他考中状元,被聘为明孝宗的日讲官,在所有的日讲官里,最得明孝宗推崇、敬重。

然而当得好别人家的老师,未必教的好自家的熊孩子。才富五车的状元公常常被牙尖嘴利的王阳明堵得无话可说,气得捋袖子打吧,又被处处维护孙子的王天叙拦着护着,把个状元公急的两眼翻白。

再大一点,15岁的王阳明做了一件更出格的事。有一天,王华突然发现儿子不见了,原来王阳明没告诉家里人,就一个人私出居庸关。一个月里,王阳明走遍了草原,甚至远到蒙古族,参加了骑马射箭的活动。回来后,没任何反省,洋洋得意地交给老爹一本《帝国平安策》,王华险些没给他气死。

王华实在没辙了,决定让王阳明成亲收心。结果,王阳明又弄出了幺蛾子。新婚之夜,他遇到一个老道士,跟道士谈的兴起,把新娘子忘在洞房一晚上,又险些把老丈人急死。老丈人实在丢不起这个人,从此走哪把他带哪,就怕他再丢了。

总之,王阳明年轻时,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

虽然开场并非最佳,但收尾确实不同凡响。所以何必要求每一个孩子都照着一个模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