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颠覆你的教育观,慢养的孩子更聪明

2019-11-01 09:52:04孕产
正值开学季,家长的任务又开始艰巨了。忙工作,忙生活,更要为孩子的成长操心,亚历山大啊!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受此观念影响的家长不在少数。于是,幼儿园小朋友放学时间去机构上课的不在上少数,教育还是要趁早。这样的观念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有没有跟风的嫌疑呢?

正值开学季,家长的任务又开始艰巨了。忙工作,忙生活,更要为孩子的成长操心,亚历山大啊!教育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受此观念影响的家长不在少数。

于是,幼儿园小朋友放学时间去机构上课的不在上少数,教育还是要趁早。这样的观念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有没有跟风的嫌疑呢?

可能很多家长认为这有什么不对的,我的孩子受教育早,知道的比别的孩子多,反应快,这不就是占优势,我们这是提前占领先机,以后孩子学习才会更加轻松。

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在帮助孩子,还是间接害了孩子呢?这样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吗?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吸收东西是按照一个已形成的程序进行的,他不愿意破坏自己的内在程序。这个程序就是“儿童的理性”,外界刺激和他内在认知程序不吻合时,是在破坏他的认知,使孩子概念不清晰,大脑相对而言模糊,所以影响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

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和“自发性成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会带来怎样的利好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在“爱和自由”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幼儿园家长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依赖于成人的,智力的形成靠外界不断刺激输入形成,孩子4岁的时候就会加减法,可以拿着书本阅读。这样的孩子在常人看来无疑是聪明的。

可是当在与同年龄的孩子(“自发性成长”方式培养的孩子)相对比的时候,他的心智年龄是滞后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能反应在外界刺激条件下所掌握的东西,不能将多概念的东西进行联系,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孩子在组织自我的过程中,区分能力受到伤害,所以认知不清晰,不牢固,就不能联系,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散失思考能力。其实也表明孩子心智发展并不良好。

而“自发性成长”的孩子概念形成是来自于内心,是对外部物体的印象,在不断自我加强并及时给予正确物体名称之后形成的概念,并且认知程序是完好没有得到破坏,心智发展非常良好。

所以,慢养的孩子更聪明。

为什么慢养的孩子更聪明,好在哪里呢?原因是怎样的呢?

1. “慢养”的孩子能将零散化概念的东西进行“普遍化”

孩子在掌握概念过程中经过不断积累,能把概念相互之间联系,并且可以把所有概念联系在一起。比如,孩子在刚学语言的时候会喊爸爸妈妈,不用大人去教他,忽然有一天冒出句子来,不再全是单个词语。这就是孩子具有将概念“普遍化”的能力。

2. “慢养”的孩子可以将概念,具体到抽象、特殊到普遍

比如,用色板给孩子认识颜色。只单独认识一个红色,就建立了一个概念。孩子可能会说:“学校的红旗是红的色,他的衣服是红色的,书包也是红色的……”,

这个过程就是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孩子在生活中早就感知到红色,并未概念化,只要一旦建立孩子就会把概念使用到相关物体上。

3、“慢养”的孩子更聪明的原因是?

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必然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接触、感知后,他会对他所感知的动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这个过程的建立是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象,从而提高了孩子对现实的驾驭能力。

孩子的感觉、感觉、智力、思想最初的发展需要的时间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复。在反复多次的练习中,就会完善孩子的心理感觉过程。

那么,怎样实现“慢教育”来达到孩子心智完善的过程呢?

1、孩子的心智发展过程是缓慢的,首先基于概念的建立,就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同时,当孩子在反复感觉具体事物时,应该及时给到相应物体“词语”的正确概念,孩子的精神就能得到提升和发展。那么,这个孩子的心智就会发展的很好。

2、允许孩子犯错。当孩子在准确清晰的掌握某个概念的时候,才能唤起和这个概念相关的活动。比如,送你孩子看医生需要打针,孩子问是姥姥缝衣服的针吗?

很明显这两个“针”不是一个概念,证明孩子还没有完全掌握“打针”这个概念,不能实现概念之间的联系,需要在强化孩子对“打针”这一概念的感觉。

具体措施和办法:

内部隔离:孩子在建立具体概念应该将内部注意力隔离,具体变现如上面的例子,孩子在单独认知一种颜色的时候,用单独的色板,避免外在的干扰和诱惑,以达到孩子将概念固定在当时的感觉上。

类比区分:当用“内部隔离”的方法认识了红色之后,并拿出两三个不同颜色,区分其中的红色。用这样的方法帮助让孩子认知一个单独的概念,使孩子对概念的认识掌握得准确、快捷、彻底。

认知简单化:在帮助孩子认知概念时一定要语言简单,只用名称和他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比如孩子认识三角形的时候,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不再说别的。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所以,在这里就不难明白,孩子为什么习惯从服做一件事情,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个月都不觉得烦,被中断还会哭闹。是因为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反复做一件事情是孩子强化内在感觉的过程,必要时候间词语和感觉匹配同步,就形成了概念。概念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自发性的就能组织思考,形成语言。

教育孩子是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掌握孩子发展的规律让教育变得更加容易。“慢教育的孩子”更加聪明,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