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言语的伤害对孩子有多大影响?看看这个啃老十年的女孩你就明白了 孩子啃老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2022-03-15 23:24:27孕产
最近看了一档情感调节类节目,来寻求心理专家帮助的是一对母女。女儿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可是却不出去工作,心安理得的在家啃老,并且每日和父母争吵不断,不仅不以为耻反而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

最近看了一档情感调节类节目,来寻求心理专家帮助的是一对母女。女儿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可是却不出去工作,心安理得的在家啃老,并且每日和父母争吵不断,不仅不以为耻反而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

其实,她也不是没出去工作过,毕业后她找了份销售的工作,可是当她面对客户时却常常卡壳,突然大脑一片空白说不出话来。于是她只好辞掉工作,后来再换工作她受不了老板的职责,公然顶撞,结果也丢了工作……就这样前后换了不少工作,却没有一样工作她能做的长久。

言语的伤害对孩子有多大影响?看看这个啃老十年的女孩你就明白了

和领导相处困难,早晚得离职

后来在家她就想做生意,可是父母都是农民,没有本钱帮她,所以常常打击她,劝她踏踏实实地去工作。就这样在父母每日的嫌弃、打击、冷嘲热讽中,她反而没有了出去工作的动力。她认为自己需要支持,需要力量,自己虽然成人,但是心理上的年龄并不同步,自己还不够成熟,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父母。

言语的伤害对孩子有多大影响?看看这个啃老十年的女孩你就明白了

在场的心理专家认为,她在用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母亲,而且将此合理化,认为是母亲导致了自己的今天,在心理学上这叫做“投射性认同”,所以不工作的她反而理直气壮。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什么是投射性认同呢?

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概念,最早被用来描述婴儿与母亲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现在多认为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作出反应人际行为的模式。

用专家的话,套用在这个案例里解释就是:女主人翁在她所有的方面,包括她的吵架,包括她的情绪表达方式,都和她的妈妈一样,她在不由自主地扮演或者学习着她妈妈的角色。表面上她抗拒她妈妈,实际上她认同她妈妈,她妈妈这样做反而给了她更多的理由不去成长。她内心潜意识里隐藏的一个力量,那就是你不好,所以我不好,我不好我自己成受不了那里面的责任和原因,但是恰恰因为你对我这个态度,我就不内疚了。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反而形成了一个自我安慰,都是我妈妈不好,这恰恰成为她无法获得心灵成长的一个恶性循环的动力。

父母给孩子贴的便签越多,孩子慢慢就会成为标签中的样子

这样的心理活动其实很好理解,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比如我们不小心打碎了妈妈放在桌子上的香水,本来心里正内疚打算道歉呢,妈妈突然很凶,说话很难听地把你臭骂了一顿,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容易由内疚转为愤怒,反而容易狡辩:“谁让你不把香水放好的?”原来的内疚感反而烟消云散,仿佛自己还占了一点理。

可惜的是,案例中的主人翁并没有这样的意识,她的父母也没有。最终在父母无休无止的打击嘲讽中,她在这样的心理沼泽中越陷越深,并逐渐变得心安理得。

而这也恰好从侧面说明了父母的态度和语言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有多么巨大,它足以摧毁一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成年人!

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沟通氛围

当孩子遇到挫折,父母不同的态度将带给孩子不同的心理暗示我在知乎上搜过这个话题,本来是想找个即使没有工作,父母也一直支持鼓励的正面例子,可是我找来找去找不到。几乎清一色的全是父母怎样打击责骂自己,怎样着急催促自己快些出去工作的案例。

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共同点就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被父母嘲讽过的孩子,内心都是无比的焦虑和惶恐,即使后来度过难关,这也成为他们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很早的时候不记得在哪本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大致意思就是主人翁因为工作不顺利,做啥啥不成。但是她的母亲从来没有给她脸色看,从来不打击她,而是经常鼓励她,对她说找工作就像是种地,在这块地上种玉米不行那就改种花生,花生不行就改种芝麻,总有适合生长的庄稼。

我想如果案例中的主人翁能有这样支持她的父母,她肯定不会在家心安理得地啃老,并且一啃就是十年

父母的鼓励是最好的支持

不要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只要你想改变,你就可以改变。

我妈妈的口头禅就是:我知道我说话难听,可我就是这样的人,没办法,你们别往心里去。

都说失足是可以弥补的,失言却没有办法。

我曾无数次跟我妈说过:人这一辈子只要还没有过完就还有机会改,你明知道你做的不对,你为什么就不能改改?我妈却不以为然,不是她真的做不到,而是她不想去努力做出改变,她总希望身边的人都能体谅她包容她。话说过了就是一句: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也没办法,你们不要和我计较,就算万事大吉了。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也没办法,这其实是借口

有的人没有办法做出改变,是因为她害怕改变。

毕竟做我们最熟悉的事是最容易的,改变固有的行为模式或者思维模式就意味着要吃苦,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要想做出改变,我们就得下定决心,然后时刻提醒自己,还得长期坚持,这还真的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所以,很多人找出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拒绝做出改变,其实只要他们勇敢一点,完全可以过另一种人生。

有的人没有办法做出改变,是因为他的认知有限。

就像案例中的主人翁的妈妈,从头到尾她都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即使在场的专家给他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位母亲仍旧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她一直认为所有的过错的都在女儿身上,自己这样做也是出于“爱”孩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

不难理解这位妈妈的认知水平有限,接触新知识新事物的机会有限,有点闭门造车的感觉。所以她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双方又都不够包容和理解对方,只好一次次地爆发争吵。

父母的语言和态度对孩子有着莫大的影响,因为我们都能够接受心理暗示。试着多读些书籍,多听些讲座,多和外界沟通,我们的眼界和思维就可能会更加开阔,我们的胸襟也会更加宽广。

强行改变自己可能会有些难,不如先从提升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眼界开始,只有自己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目标和追求,我们才会产生改变的动力,并且容易坚持下去。不仅为了孩子,也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努力改掉自己言语伤人的陋习,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只要你愿意开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