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打骂无用,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搞事情? 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骂孩子

2022-02-28 01:58:28孕产
小孩子不听话,多半是闲的,打一顿就好了。这句话真的就是开玩笑,大家都知道,除了打孩子,有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可以接受孩子调皮捣蛋,但是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给别人制造痛苦、偷盗、打架、欺凌别人并以此为乐时,我们真的很疑惑。


小孩子不听话,多半是闲的,打一顿就好了。

这句话真的就是开玩笑,大家都知道,除了打孩子,有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


我们可以接受孩子调皮捣蛋,但是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给别人制造痛苦、偷盗、打架、欺凌别人并以此为乐时,我们真的很疑惑。

对付这种孩子,说教无益,只有一个非常极端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

打骂无用,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搞事情?


美国有一个更为高级的“变形计”节目,叫做《少年监狱之旅》,在这个节目中,那些平时喜欢欺凌、打架、偷窃、横行霸道的少男少女们会去监狱体验一下,见见真正的黑社会是什么样。

四个准备参加节目的孩子在车里一起互相吹牛,个个都以自己无礼、逃课、偷窃、作恶多端为荣。声称自己是“赤血帮”的安达尔还放话要把对手“瘸子帮”的打得落花流水。

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骂孩子

终于安达尔如愿以偿地会跟对头帮派“瘸子帮”的大哥见上了一面。

但见面的方式居然是被“瘸子帮”的大哥逼到墙角,瑟瑟发抖。

还没有从“瘸子帮”大哥的恐惧中恢复过来,安达尔又被要求拿牙把桔子剥干净。

面对铁门内的大声嚎叫,身后一群人的逼迫,他疯狂地用嘴啃橘子皮,著急慌忙中连眼镜都顾不上扶一把。

在激烈的言辞和猛烈的身体撞击下,安达尔留下了眼泪。

回到安全区域,“瘸子帮”大哥再次找到了他。

这一次,大哥不怼,也不动手了。大哥告诉他,进监狱并非他们想象的那么酷,打架、逃学也并非光荣的事情。

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骂孩子

其他进了监狱之前牛逼的小孩子也都是觉得自己无比适合当反派人物:

最后还是在监狱里哭着回家要找妈妈:

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骂孩子

监狱一日游后,节目组还会去跟踪一下孩子们,看看他们有没有洗心革面。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孩子经历过监狱一日游后都做出了一些改变,但仍旧有些孩子死性不改。

看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对这种恶棍式的孩子们,特别震慑性的惩罚才有效果,否则还是没什么用。

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节目来思考一下孩子喜欢作恶多端混迹社会的原因,从而在孩子小的时候来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有些孩子欺凌别人,而家长却是本分人,家长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因为这不是孩子在家庭里模仿而来的。那又是来自哪里呢?

长期以来,我们都说什么对孩子的关爱、保护、放手等等,但是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我们常说人缺什么就炫耀什么,其实是就是马斯洛需求原理的体现。未被满足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幼年时家里很穷困,所以长大后对金钱追求的执着程度就会比别人高很多,又如一个人越是自卑,那么就更会去追求万人前呼后拥。

节目当中的这帮孩子们,大多数是离异家庭或是单亲家庭的环境中长大的。离异和单亲家庭的家长,除了要挣钱养家以外,很难再有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孩子。

大家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事实并非如此,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体谅家庭困难而懂事起来。

所以有些孩子在这种家庭条件下,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需求,便会转去外面寻找。

重组家庭的孩子只想进监狱陪伴自己的母亲

孩子的各个行为,都暗示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能通过孩子的行为,发现他背后的需求,那我们对于孩子的了解也就多了几分。

1安全需要

如果有些孩子在年纪小的时候被欺负,长大一点后他也许也会去试着变为一个“坏人”,这是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人们通过对着比自己弱小的对象发泄不满的情绪。

从单纯的孩子们的心理角度来考虑,就是“只要我比他们更坏,就没人敢欺负我了”。

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骂孩子

2社会需要

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总是经受周围的人的打击和嘲讽,那一定会让孩子觉得自卑。

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骂孩子

成年人有判断是非分明的能力,即使被欺负了也会懂得要远离,而孩子们为了让自己变强大,反而会想去试试参加小帮派、小团体,跟这个团体中的人一起做事、行动,会得到成员的尊重和认可,这个团队中,自己是不可缺少的。

3尊重需要

孩子们觉得成为帮派老大,有一帮追随自己的兄弟姐妹,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而且在这个团体当中,孩子们会觉得这些“兄弟姐妹”反而会比家人更关心自己、在乎自己。

而且能让别人害怕、奉承,这种行为会让这些坏孩子们相当满足,尽管大人们会惩罚或者责骂。

4自我实现

孩子们也许是某天不小心推倒了一个人,而那个人没有推回来,反而是嚎啕大哭。

这个推人的孩子或许是从这件事上感受到了强烈的权力和威信,他决定要继续这种互动方式,从而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甚至获得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

孩子们虽然做到了各种需求的实现,可是这种需求明显是错误的、不健康的。如果没有人帮助孩子们回到正常的社交轨道上来,残忍、暴力就会根深蒂固的发展成他们的其中一种个性。

之后,周围和孩子的积极正面的互动会越来越少,孩子们就会越来越投入那个“坏人”的角色,最后,施虐者就成为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唯一会扮演的角色。

这就是家庭和学校没有关注到孩子心理需求时,孩子们自己的想法和活动轨迹。

哥哥:“你想以后就像我这样吗?

你现在就像从前的我。”

弟弟:“以前我就是帮你当做榜样。”

说完两个男人都哭了


为了避免孩子们欺凌别人或是被欺凌,家长和学校们应该在这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时要让孩子知道,健康的体魄是用来帮助别人和预防别人欺凌自己的,而不是用强健的体魄去欺负弱小者。

注意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很多喜欢干坏事的孩子们其实内心非常脆弱自卑,他们想让别人关注他们,所以会伪装强硬。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不卑不亢的生活态度。

教师要在班级里建立好的道德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道德环境会让孩子们团结一致,互相学习,如果孩子有一点不好的想法时,也会因为班级里坚固的道德围墙而打消坏想法。

一旦发现孩子有欺凌别人的倾向,就要立刻注意了。好的办法是帮助孩子学习共情。


共情就是“如果你是XXX,你会怎么想”,当然,节目中的这个“以暴制暴”就是共情体验的最高形式了。

作为家长,面对这些恶霸孩子也很头疼,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来预防青少年恶习向犯罪的转变。

每天忙于工作的同时,也关注一下孩子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大多数孩子叛逆,都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多给孩子们一些关心和陪伴,不然每天的忙碌还有什么意义呢?

END

往期精彩推荐:

少年的你,那门让我们长大的课是什么

再疼孩子也要让孩子去做这件事...

科举鬼钱柜鬼,中国的这些鬼,你都听说过吗?

监狱是除了学校、家庭、社会以外,最能教好孩子的地方
经典诗文 智慧传承 喜欢就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