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你知道吗?聪明的父母往往会帮孩子变“复杂”

2022-02-16 08:19:56孕产
你知道吗?聪明的父母往往会帮孩子变“复杂”导语:现任耶鲁校长彼得·沙洛维,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很多公开演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烈反响。他于2018年耶鲁大学毕业季中发表的演讲:“朋友圈很窄,你要画一个更大更宽的圈”,一如既往地充满智慧,发人深省。

你知道吗?聪明的父母往往会帮孩子变“复杂”

导语:现任耶鲁校长彼得·沙洛维,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很多公开演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烈反响。他于2018年耶鲁大学毕业季中发表的演讲:“朋友圈很窄,你要画一个更大更宽的圈”,一如既往地充满智慧,发人深省。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很多个关键词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今天这里要说的,是“自我复杂性”。

为什么自我“复杂”的孩子更好,好在哪里呢?如何帮助孩子实现更高的“自我复杂性”呢?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话题。

这里有一个典型案例:

高考结束的时候,考生要面对的就是分数,以及大学的申报和录取,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也都让孩子自己不停地自我审视,让家长们更清楚地看到孩子的心理世界。

一个聪明又帅气的男孩儿小珺,高中三年学习一直很刻苦,考试成绩稳居年级前十,是顶级大学的“种子选手”。

高考作为意义深远的选拔性考试,既考评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又考验心理素质。最佳的应考状态是努力复习、认真准备,对于考试结果则关注得很少,做到这一点的孩子,才可能正常发挥。

小珺考试之前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一定会考出一个“很漂亮”的成绩。各科老师都说他成绩很稳,高考难度没有模拟考那么大,小珺分析了一下,自己很有可能考进前三,甚至更好,让大家吃惊。

高考结束第二天,小珺开始对照正确答案估分,结果令自己吃惊了。文科比较正常,理科的每一科都出现了简单错误,自己本来感觉挺好,看到答案才发现有疏忽的地方,之前根本没有看出来。这种失误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一来,别说年级“前三”,“前十”都不可能了,搞不好甩到年级三十名之外,他觉得高考是自己考试生涯中的“滑铁卢”。

小珺从不敢相信到感到愤怒,而后伤心懊悔,内心遭受到很大的打击,一个大男孩儿,忍不住总是流泪。

他一直认为成绩好是最有尊严的事情,之所以如此在意成绩,就是怕没有发挥好同学们会看不起自己,甚至当他是笑话,平时成绩那么好,关键时候很丢人。一直很看好自己的老师会失望,一直对考入最好的大学满怀希望的父母也会很失落。

小珺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学习成绩好,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考试,参加过很多学科的竞赛,取得过很多获奖证书。最骄傲的事情却令自己最失望,情绪调节起来很困难,根本没有心思考虑报考大学的事情,甚至很想复读。

小珺的高考成绩只是无法进入清华和北大,针对他的学习能力而言,只是没有达到最好而已,属于正常发挥的范畴。所有考试都有偶然性,高考之前他动机太强,太想考出好成绩,是简单题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

小珺除了要面对高考成绩,还必须重新思考什么是“优秀”。“自我复杂性”过低,是他的一个大问题,比高考发挥不理想还要严重很多。

什么是“自我复杂性”呢?

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自我复杂性”指人们认识自我的多样化程度,有的人只通过很少的方面来认识自己的优势,有的人会将对自己的认知建立在很多特征角度上,后者有更加复杂多样的自我概念,其“自我复杂性”高于前者。

在评估一个人的“自我复杂性”的时候,主要看两个方面:

其一,组成自我概念的“自我面”,也就是自我评价的角度的数量。例如一个孩子学习好、唱歌好、画画好、长跑好。

其二,组成自我概念的“自我面”的重叠程度,也就是自我评价的各个角度,其性质重复的程度。比如说一个孩子数学好、语文好、物理好,其实都是“学习好”。

“自我面”数量越多,重叠越少的,“自我复杂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耶鲁校长彼得·沙洛维说,“自我复杂性”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指一个人的多面性。一个人的每一个“自我面”,都可以画一个“圈”,即相应的人际关系网络。越是“复杂”的个体,能画的“圈”就越多。

比如一个大学生,也可以是健美操运动员、戏剧表演爱好者、乐队的贝斯手、读书会组织者,比那些只管埋头读书的同学具有更强、更积极的“自我复杂性”。

“自我复杂性”有什么作用呢?

心理学家的研究中发现,“自我复杂性”越高的人,应对消极经历的能力越强,因为“复杂”本身,就是一个个压力“缓冲器”。

“自我复杂性”高对孩子长远发展和未来生活是一个积极预测指标,当一个孩子全靠学习成绩定义自己的时候,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就会对其自我价值认知造成深重的打击,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和极端行为。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自我复杂性更大的人,患有抑郁等精神疾病的比例更低。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提升“自我复杂性”呢?

1、一定要认真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

兴趣和爱好对一个人终身发展以及幸福指数,影响都特别大。一般来说,孩子小的时候很多父母都能注意到这个角度,随着年级升高,课业难度加大,很多父母不再支持孩子学习其他非考试范围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

孩子长大后选择的职业,很多都与早年的兴趣爱好有关。希望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从小就要引导孩子建立与之相关的兴趣,正所谓“植入”要趁早。

2、促使孩子掌握几样“玩儿的本领”。

“会玩儿”与“会学”不但不矛盾,还有着密切的关联。

学习需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玩儿”是好方法,关键在于如何安排“玩儿”的项目和时间。

“会玩儿”比“会学”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连接,在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时候,良好人际关系是最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3、不可以夸大学习成绩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自我复杂性低”的典型表现就是将自信心和学习成绩绑定的孩子,而孩子的这个观念,很大程度源自于家长。

将成绩视为自我成败的唯一标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学习成绩一旦下降容易受到极大的打击,出现身心问题,重者甚至轻生。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什么越是知名的大学,学生的障碍性心理问题越多、越严重。

4、从小引导孩子运用积极的多元自我认知。

持有积极且复杂的自我认知的人,也就是在多个角度能够认可自己的人,在遇到逆境时具有更强的韧性,比如即使学习成绩不满意,也能够在其他领域获得肯定和激励,这些激励反过来又是促使孩子保持学习持久性的强大动力。

并非所有的“自我复杂性”认识都是有益的,消极的、复杂的自我认知会降低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或者严重破坏人格结构。有意识地培养与保持积极的、复杂的自我认知,能够帮助孩子更加从容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结语:人生的辛苦和不易很多,美好和轻松也不少,关键是孩子要有机会涉猎不同的领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有力量,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