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父母如何说话宝宝才能更有效地接收?实验:你需学会“嗲声嗲气”

2020-01-28 12:00:05孕产
鑫鑫在三个半月的时候,就能发出“baba”的声音了,这一发现让家人欣喜若狂,父母认为这是天才的表现,小小年纪就会喊爸爸了。等到鑫鑫四个月大的时候,宝妈开始上班,期间因为总加班等原因,将鑫鑫送到了乡下奶奶家养育。

鑫鑫在三个半月的时候,就能发出“baba”的声音了,这一发现让家人欣喜若狂,父母认为这是天才的表现,小小年纪就会喊爸爸了。等到鑫鑫四个月大的时候,宝妈开始上班,期间因为总加班等原因,将鑫鑫送到了乡下奶奶家养育。

从那以后孩子很少发出有意义的音节了,现在19个月了只会喊爸爸、妈妈,虽然这也属正常,可这离家人起初的期待相差甚远,难道是江郎才尽了吗?其实爷爷奶奶也总爱和孙子唠叨许多,但孩子却总是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仿佛听不进去……

宝宝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家长都会高兴万分,相较于翻身、爬行、走路这类非常明显的大动作发展,父母对于孩子开口的早晚以及说话的质量似乎更为关注。

在大家的理解中,宝宝开口早说明孩子聪明,证明其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在大大地提升,因此,父母往往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早说话,说更多的话,以此来开发智力,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排除掉疾病和先天影响后,家庭氛围的影响,以及父母和孩子的对话方式都很重要。国外有实验表明,当你费尽心力和孩子说了一箩筐的话,他却无动于衷,甚至想要尽快逃离,那极有可能是你没能掌握正确的谈话方式,对于小宝宝而言,最适合他的语言是“父母语”……

家长教宝宝学说话,常犯这几个误区

家长和宝宝的谈话,打开方式正确,事半功倍,打开方式错误,则是事倍功半。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教宝宝学说话,很容易落入这几个误区中。

1、 用电子产品代替与人的对话

现在电子产品盛行,很多父母为了省事,直接让孩子与IPAD交流,孩子每天醒来就捧着平板电脑看这看那,有时候还会自言自语。这种行为不仅会有损宝宝的视力,而且对其语言发展也会造成“冷伤害”。

机器再先进,也不能代替人的情感,尤其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千篇一律的朗读,没有根据宝宝性格特点的互动,会让孩子的语言能力逐渐下降。

2、 用语气助词代替和娃的交谈

当孩子想和父母交流时,有时会咿咿呀呀地用语言来表达,有时会用眼神、动作等请求关注,但一些家长实在是太忙了,把工作都带回了家里,对于孩子的回应总是“啊”“嗯”“呀”,用语气助词来代替实质性的交谈和引导。

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说的话、问的问题都很幼稚,懒得搭理,也惯用这种方式来回应。如果你自己都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说话,那他学会的很可能也就是点头、摇头或者“啊啊”的发声,还能指望孩子出口成章吗?

3、 认为过早和娃说话无意义

有的父母疏于陪伴,有的是认为孩子还小,和他过早说太多的话无意义,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要么和孩子说不上话,要么面对面坐着,却大多沉默相对,只是默默地和孩子摆积木,很少说话。

孩子在这种“静音”的模式下,受到的语言刺激少,开口的机会也就大大降低了。其实1岁前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准备期,他虽然不能说很多,但正在理解和感受大人的话语,这个阶段也不该错过的。

4、“一本正经”地和宝宝说话

不少家长持有这种观点:只有用大人的方式和宝宝对话,他才能够更快地吸收,更好地掌握语言这门艺术。于是就有不少人对着孩子喋喋不休,或者端着绘本像演讲一样说给孩子听。

首先,和孩子多说话是要得到肯定的,但孩子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他并不喜欢家长“正襟危坐”的说教,对大人的语速表示“跟踪无力”,因此就会像开篇的鑫鑫一样昏昏欲睡,效果并不理想。

在以上这几种误区当中,都是家长由于没能正确地掌握和宝宝的对话方式,从而造成孩子说话晚、词汇量少的现象出现。那么,到底该怎么说呢?

实验:最适合宝宝大脑输入的是“嗲嗲的父母语”

家长怎么和宝宝说话更有效呢?先来看一个实验!儿科专家格迪·辛格博士,邀请了一些来自世界各大名校的心理学家,针对婴幼儿专门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语言开发的科学实验。

受邀的一位剑桥大学的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通过先进的婴儿大脑扫描仪,来研究宝宝听到不同的语言方式时,大脑会有什么反应。一种是“嗲声嗲气的父母语”,另一种就是大人正常的对话语调。

参加实验的小宝宝会看到屏幕里一位阿姨在用两种说话方式说话,结果发现当研究者用“父母语”说话时,小埃尔西听得很认真。而当她以正常语调说话时,小埃尔西很快失去了兴趣,开始埋头找吃的,或者回头找妈妈。

所谓的“父母语”,核心特征是提高音调、拖长发音、节奏清晰,听上去更像嗲声嗲气。当研究者用这种特殊的语调和宝宝说话时,孩子的脑电波开启了“大节奏变调”模式,家长语音中的那些峰值,都被婴儿的大脑以极好的方式同步接收到了。

这种父母语更具有节奏感,提供了最佳的输入方式,与宝宝的大脑工作方式相吻合,孩子能够轻松地接收信息,意味着他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来关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这就进入了“加工”的环节,所以孩子学起语言来会更快。

再来看另外一个实验,研究者为一个宝宝21个月大的家庭配置了一个新型的词汇追踪装置。第一天,妈妈说了1.3万个单词,小佩西说了2500个单词。随后,研究者要求妈妈尽可能利用所有的机会,和佩西多交流。聊天、讲故事、讲绘本、带出去玩,这位妈妈也是拼了!

结果是妈妈这一天的词汇量上升到了1.37万,尽管只增加了5%,但是,宝宝的词汇量却增加到了2800,增长了13%。而且亲子间“一来一回”的“对话”,从头一天的738句,增加到了1022句,增加了38%!

所以,你还在为宝宝的聒噪而感到厌烦吗?想要尽快抓住宝宝的语言开发黄金期,多和他对话很关键!

如何帮助宝宝进行语言能力开发?

1、 用宝宝喜欢的“父母语”来对话

很多爸爸会觉得用听山去非常“嗲”的声音和宝宝说话很幼稚,觉得难为情,其实大可不必。实验已经表明这种特殊的语调对孩子的帮助。家长应该多用“父母语”来和孩子对话,并可以配之以丰富的表情,或者肢体语言来帮助孩子加深理解。

2、 语言环境尽量保持一致,避免复杂

接触过一个案例,孩子的爷爷、奶奶是山东口音,爸爸妈妈总喜欢用英语来引导孩子辨识物体,而姥姥、姥爷则是湖北人,普通话说的也不好。孩子在两个老人家每周进行轮换,结果哪套语系也没掌握好,南腔北调,经常遭到小朋友嘲笑,后来也很少说话了。这就提醒父母,尽量保持孩子学习语言的单一性,以免混淆,最好从普通话入手。

3、 多给孩子创造学习语言的机会

有的家长没等孩子开口,就主动帮他把事情做了,导致孩子只会指挥,却不能开口。还有的家庭将孩子宅在家里,缺乏互动,也丧失了学习语言的先机。父母应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互动,自身也多和孩子交流,让宝宝能早开口,多说话。

4、 不打断、不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

不要急于打断和纠正孩子的错误发音,随着孩子的学习,他会逐渐修正自己的错误。也不能嘲笑孩子词不达意,或者结结巴巴。家长应该正向鼓励孩子,让其具有学习语言的热情和自信。

总之,当你开始采用“父母语”来和孩子对话时,他能更好地接收到你的信息,这对于娃的语言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在其他方面,父母还应该多鼓励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并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样宝宝才能获得语言发展优势,并在随后的人际关系与性格养成方面获得更好的助力,加油!

关注@玉喜妈妈,让育儿不再是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