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越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越要做?家长需要了解这3点

2020-01-28 06:52:03孕产
3岁的浩浩一直跟妈妈对着干,每次妈妈不让去碰、去摸的东西,他都要去碰一下才甘心。有一次,妈妈在厨房里做菜,让他别去弄抽屉,等会会夹到手,没过一分钟就听见浩浩的哭喊声,妈妈赶快跑到浩浩面前,浩浩举着手哭着告诉妈妈说:“好痛。”浩浩妈妈生气的说:“我都说了你别弄抽屉,这下好了吧?

3岁的浩浩一直跟妈妈对着干,每次妈妈不让去碰、去摸的东西,他都要去碰一下才甘心。有一次,妈妈在厨房里做菜,让他别去弄抽屉,等会会夹到手,没过一分钟就听见浩浩的哭喊声,妈妈赶快跑到浩浩面前,浩浩举着手哭着告诉妈妈说:“好痛。”浩浩妈妈生气的说:“我都说了你别弄抽屉,这下好了吧?夹到手了!”我相信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真的太常见了。

“别碰,这里好脏,等会手又往嘴里塞了。”“别弄,这里很危险。”“别去那里,等会会摔跤。”

即使这样的话对孩子说无数遍,孩子最后还是照犯无误。除非你真的大发雷霆,孩子或许会暂时收手,但是事后孩子还是会想尝试。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真的让人头疼。其实,这是一种“禁果效应心理”。

什么是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某样东西的心理,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越不被允许,就越是想要尝试。

而刚才所说的浩浩为什么妈妈提醒了他别去弄抽屉,会夹到手,浩浩还是去弄了?因为妈妈越不让做的事,就越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叛逆心理,希望去尝试并得到。这就是为什么父母即使反复不让孩子做某事,孩子偏要做的原因。

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设悬念”,电视剧的预告片就是利用了对方的期待心理,增强了召唤感。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禁果效应”呢?

1.孩子的叛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用通俗的话就是“唱反调”。

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2》中,杨威在教育杨阳洋时,杨阳洋就对爸爸杨威有叛反心理。杨阳洋把门上提示脱鞋的纸气愤的撕掉了,被杨威知道后,杨威耐心的跟杨阳洋沟通,可杨阳洋还表示:“不,我不想贴,我不想脱鞋。”杨阳洋就是在跟爸爸杨威“唱反调”。

其实生活当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在认真、耐心的跟孩子沟通,孩子却处处跟我们作对,孩子的这种叛反心理也会引起“禁果效应”的发生。

2.孩子的好奇心理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别的天赋,我只不过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孩子天生就对所有事物都有好奇心,正是因为好奇心促使他们不断去摸索、探究。

说起好奇心就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中的一个场景,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偷人参果的情景。师徒四人来到了道家仙人家住,仙人只送了唐僧一个人人参果,仙人并给师徒四人讲述了人参果的稀奇珍贵和神奇效果的特点,还表示人参果并非普通人能享用的,徒弟三人听了直流口水。

因为仙人只给了唐僧一人,还告诉了他们人参果的神奇之处,绝非普通人享用,所以徒弟三人对人参果就特别的好奇,特别想得到,于是徒弟三人晚上就开始计划偷人参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更能促使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欲望。可见,好奇心理也是引起“禁果效应”的原因之一。

3.父母跟孩子说否定句,孩子会忽略否定的字眼。

正在看文章的你,请你不要想着一头粉红色大象,不要想着一头粉红色大象!我让你不要想,但事实上你在想,并且你的大脑上浮现出了粉红色大象的画面。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年龄越小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否定提醒对孩子来说就是肯定指令,他们会自动忽略否定的字眼,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否定的字眼所包含的实际意义。

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能够听懂否定的意义,但是父母的否定字眼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认可,是指责和批评。字里行间带来的否定会让孩子天生有种抗拒情愫,也会让孩子情绪低落,甚至引致孩子更多的叛逆,他们会故意跟你作对,有“你让我不要做”的想法。

有时候,最伤害孩子的就是父母有意无意的否定,孩子为了反抗就会引发“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一种叛反心理,也是一种好奇心理;即有消极的作用,也有积极的作用。用在好的方面,“禁果效应”是能起积极的作用,用到不好的方面,它也会产生推波助澜的影响。

但只要能巧妙、恰当地利用“禁果效应”,就能在处理一些事情时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我们该如何巧妙的利用“禁果效应”达到教育效果呢?

01.要善于把孩子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当“禁果”。

宋朝文学家苏轼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非常有方法,在孩子不爱看书这个点上,苏轼也运用了“禁果效应”。每天孩子在玩的时候,苏轼就故意看书,当孩子走到他身边想看爸爸在看什么时,苏轼就赶快把书藏起来。有一天,苏轼外出,孩子就在家偷偷的看爸爸的书,慢慢地孩子就爱上了看书。

记得,我家老大因为看了一段时间书后,对书有点厌倦,有时候比较贪玩,刚好老二比较小,容易引导。有一次,我把2岁的老二抱在身边跟她一起看书,我给老二讲的津津有味的时,老大也赶快跑过来看,这时我赶快把书藏起来。老大看我把书藏起来,就更想看我到底在跟妹妹看什么书,争着说:“我也要看,我也想看。”慢慢地孩子又开始对书感兴趣了。

你越不让孩子看书,孩子就越想看书,所以只要我们好好利用“禁果效应”,把孩子不喜欢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事当“禁果”,可以让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02.强化孩子的优点,弱化孩子的缺点,不让坏“禁果”扩大。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禁果效应”的特点:我们越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偏要做。那我们可以弱化孩子的缺点,如何弱化孩子的缺点呢?

比如,上次我去朋友家玩,朋友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因抢玩具直接爆粗口骂人,朋友听了气汹汹的说:“不要说脏话”,孩子继续挑战妈妈的权威,连说了好几句,朋友只好跑过去打嘴巴,“战争”就这样上场了。

不如换种方式,这样做:孩子因抢玩具骂人,朋友可以这样说:“这种行为显得很不文明”,说完即可,你可以离开,或者自己该干嘛干嘛去,不要去关注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自己说上两句就不会说了。

就像应采儿所说的:“我从不会因为孩子用打滚这种方式来达到目的时去安慰孩子,去顺从孩子,我就等他一个人哭完,闹完,因为一个人在哭闹时没有观众了,谁还哭闹啊!”的确,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冷处理”,这样是在弱化孩子的不良行为,慢慢的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会消失。

既然要弱化孩子的缺点,那么就要强化孩子的优点。美国成功教育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而父母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管好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其实,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弱化,又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强化优点。

在孩子的作业及时完成时,你可以强化他的这个优点,可以说:“看来今天上课非常认真,家庭作业做的如此快,一定把知识点都掌握了,表现非常好。”强化和弱化一定要同时使用,这样才能唤醒孩子的自省能力,达到自律的效果,孩子长期发展下去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03.巧用“禁果效应”,可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这个实验:把茶杯倒扣在茶盘里,孩子对他们毫无兴趣。但是如果在倒扣茶杯的过程中对孩子说:“不要乱动杯子”,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忍不住要打开杯子看一看。如果杯子下面竟然放有水果或者糖块,那么孩子的兴趣更会大增,会把每个杯子都翻来仔细观察一番。

这个实验就是告诉我们:巧用“禁果效应”,就可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一直在学画画,坚持两年了,突然有一天孩子跟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学画画了。”一般的父母都会教育孩子说:“都坚持那么久了,现在放弃,面前两年的钱、精力、时间都白费了。”开始责怪孩子三分钟热度,不懂事,没决心等。

但如果你了解“禁果效应”,并能够巧用“禁果效应”教育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应该这样做:不要说教,只是跟孩子心平气和的说:“你要是真的不喜欢了,那就别去上课了。”一听见着,孩子就会觉得非常奇怪。

接下的日子里,你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画展,去观摩一些大师级别的画画课,还要特别告诉孩子不能画画。在这期间,我相信孩子就会偷偷地的画画,孩子对画画会有更浓烈的兴趣。

俄罗斯谚语说过:“禁果格外甜”,中国也有一句古诗曰“抽刀断水水更流。” 孩子的好奇心强,在叛逆期孩子也会有逆反心理,这时容易出现“禁果效应”。我们应该巧用“禁果效应”,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不喜欢但又有价值的事做“禁果”,让科学民主的沟通架起代际之间的心灵之桥。

我是糖豆妈说育儿,有一儿一女,喜欢写字、看书、画画。想成为终生学习者,漫长的阅读、学习之路,愿成长自我,读懂孩子的心。可以关注我@糖豆妈说育儿,我们一起聊聊育儿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