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找到学习的心流状态,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学霸

2019-12-08 12:26:03孕产
一、孩子玩游戏很专注,学习却总是静不下来前几天,碰到女儿同学的妈妈,聊起孩子的学习,说是气得快吐血。一问才知道,她家儿子每天放学回家虽然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但是每次都是毛毛躁躁,要么东张西望,摸摸这个,碰碰那个,静不下来;要么就是写得很快,却错误百出。

一、孩子玩游戏很专注,学习却总是静不下来

前几天,碰到女儿同学的妈妈,聊起孩子的学习,说是气得快吐血。一问才知道,她家儿子每天放学回家虽然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但是每次都是毛毛躁躁,要么东张西望,摸摸这个,碰碰那个,静不下来;要么就是写得很快,却错误百出。语文老师要求阅读的课外书,他几天就读完了,问他书里讲些什么,却支支吾吾讲不出来。

“我家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啊?”这个妈妈担心地说。

“那孩子干什么事都这样吗?”我问她。

“才不呢,玩游戏时可专注了,就算旁边着火,估计也惊动不了他!”妈妈回答。

“看来他在玩游戏时找到了心流的感觉,那我们可以帮他找找学习中的心流时刻。”我给她支招。

(一)什么是心流?

"心流"由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首次提出,他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中描绘了"心流"的状态,就是一种既集中又放松且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其他杂质的高度投入的状态。它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自我实现、超凡的状态。

(二)心流状态都有哪些特征?

(1)对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

(2)知行合一,你的每个动作和感知都完全同步。

(3)进入无我的状态。

(4)对手头任务充满自信。

(5)时空扭曲,你体验的时间比实际时间要慢很多,甚至觉得时间已静止。

(6)幸福感、满足感爆棚。

很多孩子在游戏中很容易体验到心流的状态。那么学习和打游戏,是否有相似的地方呢?能否在学习中找到心流的状态呢?答案是肯定的。

有人曾经对上百名学霸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心流的体验。

“我常常在写作文的时候,感觉到思绪似乎完全跟着文字在走,每一句话都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地冒出来,不由自主就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一位高考文科状元这样描述她的心流经历。

米哈里教授告诉我们,心流体验虽然难得,却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如果让孩子在单纯的学习中,获得心流体验,获得成就感,就一定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学习也会更轻松更高效!


二、心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有明确的目标及反馈机制

心流产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清晰的目标。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

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不断强调:“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而目的的厘清,在于能清楚回答“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

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高效率。

研究发现,那些随时都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的人都有“自带目的性人格”,这种性情的人会主动追求挑战,然后进入心流状态。

其次,要产生心流,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极为重要。

你必须及时的知道你的练习对还是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没有有效的反馈,你会因为错误的练习方式而产生相反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请人教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教练能够给你最有效的反馈:你练对了,他告诉你继续保持,你练错了,他马上就给你指正。


(二)技能与挑战平衡

我们进入心流状态的一个过程就是心流通道。米哈里认为,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自身的技能相匹配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心流通道。这时候,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技能迎接挑战,全身心地投入到目标的达成中。

当挑战高于你的技能,情绪就开始向焦虑偏移,而挑战远低于你的技能,我们就越来越觉得无聊。

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要调控好学习能力与学习强度的搭配比。

如果学习能力低于学习强度,孩子会觉得很焦虑,于是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这样的情况,是绝对达不到心流的。

如果学习能力高于学习强度,孩子会觉得很无聊,因为没什么挑战,也没成就感,所以也会厌学。

如果学习能力与任务强度刚好匹配,教的东西,孩子一听就会,也不行,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进入学习上的舒适区,同样也会导致厌学。

那怎么办呢?就是让学习能力稍稍低于任务强度,但任务强度有没有超出能力范围,也就是跳一跳还能够得着,这是最佳状态,孩子会更容易达到心流状态。

比如不爱读书的孩子,如果你一开始就让他看很深奥的经典名著,孩子肯定很难坚持下去。如果先看一些他喜欢的探险类书籍,然后再逐步拓展阅读范围,会更容易坚持下去。

(三)全心全意投入某项活动当中

有实验证明,聚焦专注的状态会让大脑更轻松。

米哈里给出了实验的解释:心流体验较强的人,能够关闭其他资讯的管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接收对其实现目标有帮助的信息上,只关注于当下这一刻有关的事物上。这时候,他们可以把不相关的资讯抛在一旁,集中注意力反而变得更轻松。

这就像你一直在玩手机,刷各种朋友圈,微博,抖音,专注力涣散,这时候看似在放松,其实因为大脑要处理的信息混乱繁杂,精神却高度紧张,脑力负担反而加重了。

所以,构建心流最好的方法就是专注于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中。


三、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产生心流呢?

有些妈妈爱说一句话:如果把你打游戏的劲头用到学习上,你学习肯定不是这个样子。妈妈们其实说得挺有道理,如果能在学习中得到心流的体验,想学不好都挺难的。

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产生心流,爱上学习呢?

(一)设定合适的目标

每学期开学,老师或家长都会要求孩子制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但是,不合理的学习目标让期望背道而驰,期待过高,目标始终无法达到,容易退缩;期待过低,导致动力不足。最后,要么没有实现目标,要么落得打退堂鼓的下场。

所以,学习目标的设立很重要!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通过分解任务,设置阶梯目标,把大项目转化为自己踮脚能够够得着的挑战程度,以及清清楚楚切实可行的下一步。让孩子由易到难的去学习,合理分配时间,各个击破。

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要总是关注于哪些题目不会,换一个角度,我今天会了多少题目,在学习中遇到了多少坑,我填了几个?这样,逐步地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心流体验的发生。

小林的妈妈是个记者,为了培养儿子的写作能力,她要求9岁的小林,每天写一篇日记,但是却遭到孩子的抗拒。小林觉得,写日记太难了。于是,林妈妈提出,让他每周记录一件特别的事,字数不限,漫画或文字形式不限。小林觉得,这事挺有意思,花点心思也能完成,于是就这么记录了一个学期。到了假期,林妈妈又提出每天写一篇日记的建议,小林欣然接受。于是,周记变成了日记。现在,已经上五年级的小林,日记随随便便就是三五百字,写作文也是轻轻松松,并且时常被老师当作范文。

(二)反馈要及时、正向并客观

为什么游戏总是让孩子们欲罢不能?脑科学告诉我们,大脑需要完成某件事的反馈,然后才能分泌让你感觉良好的激素,刺激你继续坚持这件事,这就是做一件事上瘾的原因。而那些令人上瘾的游戏,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即时反馈。

那我们能否把这种反馈机制应用于学习之中呢?研究发现,有反馈的学习效果比没有反馈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的效应好得多;正向、客观的反馈比模糊的反馈要好得多。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正确的反馈。

一是反馈必须要及时。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孩子能得到的反馈,其实就是考试成绩和相应的排名,而这种反馈远远不如游戏里的灵敏。往往是很多孩子还没看到学习成果呢,在学习的路上就已经产生了厌烦情绪。

朋友女儿刚上初中的时候,和班上一直上奥数和课外辅导班的孩子相差很大,自己也特别沮丧。后来,朋友每天晚上帮她批改数学作业,有什么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发现进步及时肯定,到第二学期的时候数学成绩终于有了极大的进步。

二是反馈必须是积极正向的。比如说关注每次测验的进步,每一次记住的一些单词,每一次被老师的肯定,每一次参加业余活动所表现的进步,等等。这种正向的反馈会让孩子动力满满,让孩子就像打游戏一样,每天都会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三是反馈要尽量客观。比如夸孩子“你今天做题的准确率又提高了”,而不是“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父母和老师都应该让孩子知道具体的学习结果——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孩子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越具体,越有利于其未来的发展。


(三)减少干扰,专注当下

想要进入到「心流」的状态,专注地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你要了解哪些东西容易对孩子形成干扰,并提前阻止它。比如把手机拿开,把桌面收拾干净。

南京的一位中考状元,在给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时说道:“通过分析,我发现自己经常会被桌子上的一些小物件‘诱惑’,比如橡皮、小道、弹球,等等,不知不觉中就将时间浪费在了把玩这些小物件上面。意识到这一点后,每次写作业前,我都会将桌子收拾干净,让视野之内只有书和作业本。这样一来,我做作业时就专注了很多,学习效率也大大地提升了。”

制定任务进程表,可以帮助清除杂念。当我们开始做一项任务的时候,考虑什么时候能完成这件事,还有哪些任务尚未完成等念头使我们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手头的事。因此,用清单列表将一件事情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任务,并为每个任务分配时间,在每次开始一项任务时,对照任务表。

深呼吸、白噪音、轻音乐,或者儿童冥想都被认为是很好的学习准备工作,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入状态。

心流是人人都可以体验的状态,帮助孩子打造心流,学习将会变得更轻松,这也将会成为孩子受益终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