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达不到父母的条件,就停止对孩子的爱?“有条件”的养育不可取

2019-11-27 13:26:04孕产
文|小歆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有这样一个场景,幼儿园门口,一个孩子死死拉着妈妈不愿意进去,“我不要去幼儿园,我要妈妈陪。”妈妈一脸无奈,却还是要拽着孩子往里走,孩子哇哇大哭起来。“如果你不去幼儿园,也不要跟妈妈回家了。你乖乖听话,妈妈下午就来接你。

文|小歆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有这样一个场景,幼儿园门口,一个孩子死死拉着妈妈不愿意进去,“我不要去幼儿园,我要妈妈陪。”妈妈一脸无奈,却还是要拽着孩子往里走,孩子哇哇大哭起来。

“如果你不去幼儿园,也不要跟妈妈回家了。你乖乖听话,妈妈下午就来接你。”妈妈威胁着。

孩子听到这,哭得更厉害了,“妈妈不要离开我,妈妈是不要我了?”

威胁无用却适得其反的时候,可想而知此时的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做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会选择用威胁的言语去恐吓孩子,这是因为相比较而言,孩子是弱者,更容易被胁迫,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条件的养育,孩子害怕被抛弃或是父母的舍离,孩子充满恐惧,得不到应有的安全感,因为恐惧有条件的爱随时可能被收回。

一、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条件的养育”

要孩子回报。

“养儿防老”,这就是典型的索要孩子回报的例子,开放二胎政策以后,很多人被要求一定要多生孩子,为什么?养老啊,不然一个孩子伺候老人能顾得过来吗。生孩子是为了防老,养来养去是为了自己,亲情成为了交换,孩子大了就一定必须回报父母,这成了变相交易。

学习是目的。

“省吃俭用,不就是为了让你能好好学习吗,你怎么能不争气。”在一个家庭里,时不时回荡着这样的声音时,也就是父母在进行着有条件的养育。辛苦养育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上学,让孩子有好的成绩,长大了能有出息,这样的教育理念,带给孩子的只有压力和束缚,孩子感受不到爱和自由。

不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

孩子一旦出错,有些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怎么又做错事情了,孩子怎么又惹我生气,而不去关注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去帮助孩子解决,如何让孩子知道自己怎样纠正行为。父母不去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只是一味的去责怪孩子,这也是有条件养育。

有条件养育是对孩子的勒索和威胁,伴随着的还有父母的“爱撤离”和“爱暂停”,达不到父母的条件,父母就要停止对孩子的爱,停止对孩子的喜欢,以此来让孩子接受父母制定的规则和条件。

二、爱的暂停和撤回对孩子有何影响?

在心理学上,“爱撤回”有个更学术化的名字叫“暂停正面强化”。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用这种方法训练鸽子啄特定的钥匙,他在不同时间段提供食物来奖励鸽子,以达到鸽子顺利啄特定钥匙的目的。如此说来,很多父母正在用这种方式来对待孩子。

控制孩子也在失去孩子。

大多数父母,都习惯去操控孩子,给孩子设定方向和目标,定制严格的规则,要求孩子必须服从或是完成。“如果你不好好吃饭,就不给你买零食了。”“如果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如果学习不进步,就不出去玩了。”等等之类的威胁孩子的条件,这样做看似孩子在沿着父母设定的道路上行走着,却也一步步将孩子推开。随着孩子的长大,能力的增强,父母的这种要挟的作用会越来越弱,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亲子关系愈加恶化,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叛逆和逃离。

预设对孩子不公平。

什么是预设,预设就是父母想要把孩子培养成的状态,也是父母意愿的投射,希望孩子活成父母曾经想要的模样,是父母寻求心理弥补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不公平的。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如果孩子不能完成父母的预设,父母就选择“爱撤离”或是“爱暂停”,是变相的体罚和伤害孩子的行为,长期如此,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创,性格不完善,也会形成“恶性循环”,孩子没有活成他想要的模样,当他长大成人,只会将这种预设代代相传,童年的伤害,成年后弥补。所以父母应该及时止损。

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说道:在多种情况下,“爱撤回”、“爱暂停”会比其他惩罚手段更残酷,虽然没有对孩子的身体构成直接伤害,但暗暗撤回所带来的情感破坏,比武力更恶劣,因其施加的最终威胁是对孩子的“抛弃”。

所以,这样的方式不可取,父母应该做的是对孩子的无条件养育。

三、父母做好这几点,才能尽量接近无条件养育

《无条件养育》书里曾提及,我们爱孩子是因为孩子本身,而不附带任何条件。

也就是说,父母养育孩子,应该是无任何条件和目的的,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优秀与否,是否成功,父母养育孩子的初心不应该改变,这种始终如一,不随时间和地点有任何变动。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才能尽量接近无条件养育呢?

少干预孩子行为。

《无条件养育》书中说,有些家长的干预行为出自一种惯性,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抱有怀疑和担心的态度,都加以阻拦和干预。

而事实上,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不要过度干预和害怕孩子会受伤,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少干预,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育孩子不情绪化。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的相处时,会非常情绪化,孩子有一点点做的不对和不好,就会引发父母的隐藏情绪,或是称作为积压情绪。

父母的潜在意识“我那么辛苦,孩子却那么不省心。”“教过多少次了,为什么还是做错。”暴躁和狂怒对待孩子都是极其不利的。父母应该学会控制和管理情绪,不要等发脾气后自责和后悔,对于孩子来说,伤害的造成是很难治愈的。对待孩子的问题,平静温和,可以让孩子愿意与父母交流沟通,能够促进亲子关系和谐,也能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批评和教育。

孩子的成绩并不是第一位的。

如果教育孩子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也会让孩子习惯去逃避学习的事情,不会乐意尝试新鲜事物,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学习成绩才是爸爸妈妈在意的,他们爱的是我的成绩,而不是我本身。”给孩子宽松自在的环境,不给孩子过多压力和目标,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也锻炼孩子的学习之外的能力,道德品质和人格素质的共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也应该学会反思和成长,《无条件教育》这本书推荐所有家长的阅读,不要把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当做正确的,也不要等给孩子造成伤害再自责。不要一边说着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却一边用这种爱作为绑架和条件,去让孩子遵从和畏惧。

无条件教育不是溺爱也不是有求必应,也不是恩情和交易,养育孩子是给予和接纳。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更好的去教育孩子。

今日话题: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呢?你能做到无条件养育吗,会要求孩子长大回报你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

我是小歆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儿师,每天分享育儿相关知识。

在育儿过程中,大家如果遇到难题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识和经验能够给你们有效的建议。

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