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宝宝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妈妈大可不必害怕,专家说这是好事

2019-11-09 14:52:11孕产
​一天,朋友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我好害怕,都说小孩眼睛干净,我怀疑女儿遇到了‘脏东西’!”我忙一问究竟。朋友的女儿小布丁今年三岁半,刚刚上幼儿园不久,最近总是对着空气说话,有一次居然尖叫,说“妈妈,你坐在丫丫身上啦!

​一天,朋友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我好害怕,都说小孩眼睛干净,我怀疑女儿遇到了‘脏东西’!”我忙一问究竟。

朋友的女儿小布丁今年三岁半,刚刚上幼儿园不久,最近总是对着空气说话,有一次居然尖叫,说“妈妈,你坐在丫丫身上啦!”

我跟小布丁聊了聊,孩子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丫丫是她的好朋友,是个喜欢哭鼻子的小女孩。无论她走到哪儿,丫丫都陪着她。

“丫丫在哪呢?我怎么看不见呀。”

“就在你旁边,她在对你笑呢。她说她喜欢你。”


我摸了摸小布丁的小脑袋,陪她一起搭起了乐高。小布丁自己搭一块,也在旁边搭一块,说是给丫丫搭的。朋友突然失控,大叫起来“哪有什么丫丫,根本没有人!”一边说一边把中间那一堆乐高拆了。小布丁一下子就大哭起来,怎么哄都哄不好。

等这场混乱过去,我悄悄地告诉朋友,小布丁不是撞见了脏东西,更不是脑子出了问题。她应该是只有了一个“想象中的好朋友”。

想象中的好朋友又叫“假想同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尔姆·辛格教授曾经做过调查,大概三分之二的七岁儿童都曾有过假想同伴。很多父母自己小时候也可能有过类似的幻想小伙伴,只是成年后遗忘了。

多数儿童自两三岁起就会产生“假想同伴”,有的孩子甚至1岁半时就有了“假想同伴”。

不仅学龄前儿童拥有“假想同伴”,研究人员发现,小学生、中学生也有假想朋友,甚至高中生有时候也承认自己有“假想同伴”。而大多数孩子成年后都会遗忘自己的“假想同伴”。

迪士尼儿童心理电影《头脑特工队》里,小主人公莱利就拥有一个童年的小伙伴“冰棒”,这个粉色的,棉花糖做的长鼻子大象是莱利幼年时幻想出来的“假想同伴”,在莱利12岁时,冰棒几乎已经被她遗忘了。


另外还有一本更加详细的关于“假想同伴”的绘本,是《儿童安全感与幸福力培养绘本》系列中的一本,叫做《我的秘密朋友》,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童书绘本作家凯特·克利斯的作品。其中对于孩子的假想同伴描述得非常详细。

小兔子最好的朋友叫“哈利”。小伙伴都叫他想象的哈利。翻遍全书,哈利的形象都没有出现过,可是他对小兔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假想同伴”的类型

从介质上区分,“假想同伴”有两种,一种是别人看不见的,完全由孩子自己想象出来的同伴形象;比方说《我的秘密朋友》中小兔子的朋友哈利以及《头脑特工队》中的冰棒。

另一种是现实中存在的,依托于客观实物的“假想同伴”,比方说有的小朋友会把玩偶,小毯子,甚至一盆花当做自己的朋友。著名的儿童读物《小公主》中萨拉父亲留给她的洋娃娃艾米丽就是一个典型的实物“假想同伴”。萨拉认为艾米丽能够了解自己的悲伤,聆听自己的故事。

如果按照孩子和“假想同伴”的互动模式来说,“假想同伴”又被分为三个类型:

合作者:陪着孩子一起玩耍、学习、做事的小伙伴。

知己:孩子倾诉心事的对象。

替罪羊:当孩子犯了错,承担替孩子背黑锅的角色。


有时候孩子的“假想同伴”可以同时承担以上三种角色。比如小兔子的哈利会陪着小兔子四处玩耍,这时候是合作者和知己的角色。但有时候小兔子不肯睡觉时,也会推到哈利头上,因为哈利需要人陪,所以小兔子也不能睡觉;小兔子不想洗头时,会告诉妈妈,是因为哈利不想洗,他怕肥皂弄进了他的眼睛。

对“假想同伴”的误解

许多家长一旦发现自己孩子喜欢自言自语,就会像我的朋友那样产生许多担心。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居然有了假想的小伙伴,一定是因为性格孤僻,不喜欢与真人交朋友。

还有的父母认为是因为孩子社交能力落后,交不到现实中的小伙伴,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自己“想”出一个小伙伴陪自己玩。甚至有父母发现孩子有“假想同伴”时,还会带孩子去求医。这都是对“假想同伴”极大的误解,“假想同伴”是一种儿童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非常普通的现象。

另一个对“假想同伴”的误解是父母认为这种“假想同伴”会令孩子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区别,长此以往周围的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孩子。研究“假想同伴”的科学家发现,孩子对真实世界和假想出来的世界区分的分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很明白在哪些人面前介绍自己的“假想同伴”是安全的。


在《我的秘密朋友》中,小兔子开始上学了,他让哈利跟自己坐在同一张椅子上,吃饭时也让哈利独自坐在教室,这样同学们就不会发现小兔子的“小秘密”啦!所以担心孩子分不清现实完全多余,有些孩子甚至只有在独处时,才会叫出自己的“假想同伴”。

“假想同伴”的益处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俄勒冈大学心理系教授乔丽·泰勒就对假想同伴做了深入的研究。她通过有无假想伙伴的儿童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假想伙伴细节方面特征的独特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并通过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三个维度,探讨“假想同伴”的影响。

认知方面:有“假想同伴”的儿童更有想象力。在游戏中,他们善于运用想象力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并在耐心等待的能力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与“假想同伴”的交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变得更抽象化和概括化,这无疑促进了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换句话说,有“假想同伴”的孩子说话,交流的机会更多。无论是直接跟“假想同伴”交流,还是试图把“假想同伴”介绍给旁人,都需要更多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人格方面:孩子在与“假想同伴”交流互动过程中,逐渐学会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加以区分,而且孩子的自我意识会不断增强。拥有“假想同伴”的孩子在人格特质上还表现为拥有“利他”性,他们愿意尽可能地满足他人的内在需求和愿望。

也就是说有“假想同伴”的孩子会更多地为想象中的小伙伴考虑,去思考他可能会需要什么,并设法满足他。

社会性方面:能够与“假想同伴”平等互动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好的共情能力,他们会站在“假想同伴”的立场上思考对方的感受,这使得他们在社会技能上发展得更好,更容易被同伴接纳。


这一点在《我的秘密朋友》中表现得很明显,小兔子在家时,会为了哈利跟妈妈要额外的饮料和点心,但是到了学校,当同学过生日,大家一起吃蛋糕时,小兔子却说,哈利不想吃,他很“体贴”。这充分表明了小兔子很清楚如果他为别人看不见的哈利拿了额外的蛋糕,会让同学觉得不开心,这就是一种共情能力。

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有“假想同伴”?

1、不能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假想同伴

无论你觉得孩子和空气对话有多么诡异,被孩子看不见的朋友弄得有多头晕脑胀,都不可以简单粗暴地训斥孩子,告诉他别再胡闹了,或者别再演戏了,那儿根本没有人。

这些话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要知道虽然是想象出来的朋友,但朋友就是朋友,想象出来的朋友和现实中的朋友对孩子的影响是一样的,可能想象中的朋友还要更加亲密一些。

2、学会和孩子的“假想同伴”和平相处

考虑到“假想同伴”对孩子心智发展的诸多益处。父母应该放下成见跟孩子的小伙伴和平相处。

如果孩子坚持要双份饮料和点心,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我想你的朋友吃不下一整份甜点,你可以跟他分着吃。”而如果你不想为了孩子想象中的朋友多放一把椅子,也可以像兔妈妈一样,让小兔子和哈利坐在同一张椅子上。

当孩子非要做一件事,而拒绝和父母沟通时,也可以藉由劝说“假想同伴”来说服孩子。比如孩子坚决不肯理发,妈妈可以说:“我想你的朋友也一定喜欢你清爽的样子。”

当孩子的“假想同伴”要离去时,可以参考兔妈妈的做法。


小兔子说,哈利搬走了,有了自己的家。兔妈妈平静地回答:“如果哈利想来家里玩,我随时欢迎。”对待孩子“假想同伴”越宽松,孩子也会觉得人际交往是很轻松的事情。

3、假如孩子喜欢利用“假想同伴”做替罪羊,家长要学会对孩子想象出的小伙伴更加宽容。

有的孩子喜欢利用“假想同伴”做替罪羊,一旦做错事,就推到“假想同伴”的头上。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理解孩子这么做背后的心理原因——他一定是非常害怕被责怪。因此家长需要学会对孩子的假想同伴说“我原谅你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了解,做错事是可以被原谅的,下次他就不会用假想同伴来做替罪羊了。

比方说,孩子打碎了碗然后推到假想同伴的头上,他告诉妈妈,“碗被打碎了,我想是我的朋友做的。”此时妈妈要回答说,你的朋友一定很难过,他没有亲口告诉我,但是我很高兴你说了,让我们一起来把地板收拾干净吧。这样孩子就能了解到,做错事并不会被惩罚,而且说真话还会得到表扬,下次他就不会把责任推到遐想同伴头上了。

最后,再来谈谈假如没有“假想同伴”,要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假想同伴”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这么多帮助,一些父母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担心没有“假想同伴”的孩子在社交技巧上略逊一筹。

事实上,帮助孩子发展社交技巧,更快适应社会交往的方法除了拥有“假想同伴”,还有很多。比如:

1、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提升孩子社交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父母可以刻意教孩子一些表达情绪的词汇,比如:高兴、难过、懊恼、生气等;以及一些描述别人心理状态的词,比如“他觉得”,“他想”等等,当孩子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时,就能更好地融入社交环境中了。

2、跟孩子一起玩假装游戏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玩假装游戏,比如,过家家,给病人打针,模拟上班等游戏,游戏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在玩假装游戏时,可以通过模拟复杂的社交环境,人为地制造社交冲突,让孩子有机会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

3、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当孩子发生社交冲突的时候,父母应该在排解孩子不良情绪后,引导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别人的感受。比方说,孩子抢走了小伙伴儿的玩具,之后被小伙伴推倒了,坐在地上哭泣。这时妈妈应该先把孩子安抚好,然后引导孩子想一想,如果换了是他最喜欢的玩具小汽车,被同学抢走了,他会不会很生气?

换位思考能力其实就是共情能力,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孩子,社交能力一定不会差。

总之,无论有没有假想同伴,父母都有办法引导孩子学会社交技巧。在此提醒各位爸爸妈妈,呵护孩子的假想同伴就是呵护孩子宝贵的童年。对于孩子来说,这段总是有朋友陪伴的日子,虽然可能会被遗忘,或沉入了潜意识里,但能给予孩子力量,教他们学会如何交到朋友。

我是亦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8岁女孩的妈妈。愿与你一起交流更多前沿育儿知识。欢迎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