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父母做到这四点,不用担心错过孩子敏感期 孩子的敏感期错过了如何补救

2022-03-14 09:16:57孕产
一个妈妈忧心忡忡的问我,自己以前工作特别忙,早出晚归,顾不上管孩子,错过了孩子的一些敏感期,现在真是很焦虑,不知道还能不能弥补。现在父母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也会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但是接触的育儿知识多了,反而会增加一些焦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一个妈妈忧心忡忡的问我,自己以前工作特别忙,早出晚归,顾不上管孩子,错过了孩子的一些敏感期,现在真是很焦虑,不知道还能不能弥补。

现在父母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也会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但是接触的育儿知识多了,反而会增加一些焦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现在很多父母都知道“敏感期”,但是对于在孩子的各个年龄段具体有哪些敏感期,在孩子处于敏感期时父母怎么做才能抓住敏感期?很多父母并不了解。

1、什么是敏感期?

我们常说的孩子的敏感期,是指在儿童发展的某一阶段内,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更快,过了这一时期,则相对学习的效果不如在敏感期内。

孩子的敏感期错过了如何补救

父母做到这四点,不用担心错过孩子敏感期

我国家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内对敏感期的解释为: “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物质,并不断重复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通俗理解就是,在某个阶段内,孩子对某些事物更敏感,所以学习和接受更快。

敏感期的理念是由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来的,她在对儿童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某个阶段对某些事物更加敏感,现在这一理论被普遍接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孩子的敏感期错过了如何补救

2、都有哪些敏感期?

父母们都很关心孩子会经历哪些敏感期,在各个敏感期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使孩子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敏感期的分类,有多种解读,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分类,但是大致可分为:口手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文化敏感期、书写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等。

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则分的更为细致,从0岁到6岁,依次包括:视觉、口、手、走、空间、细小事物、秩序、模仿、自我意识、审美、分享成长、建立概念、执拗、垒高、色彩、语言、诅咒、追求完美、剪贴涂……等。

孩子的敏感期错过了如何补救

后面我没有一一列举。

其实,我觉得孙瑞雪老师对敏感期的分类有些过细,有些其实是重复的,比如完美和秩序有相似之处。

我们没有必要记住那么多敏感期的名称,我们做父母是养孩子,不是做研究,没必要严格按照敏感期来养孩子,也不用记那么多名词。

3、如何抓住孩子的敏感期?

当然,父母们都不想错过孩子的敏感期,也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区分那么多的敏感期,再说刻意按敏感期来养孩子也没必要,父母能够做到以下几点,也能轻松的抓住孩子的敏感期。

一是注意观察。

做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孩子,看清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变化,孩子有什么需求,比如嘟嘟在两岁后凡事都要“我自己”,要自己关灯,要自己关门,送奶的来了,要自己给瓶,如果我关了灯,要打开让他再关一遍,不然就哭。有些妈妈也反映,孩子两岁以后,出现一些执拗的行为,其实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孩子的敏感期错过了如何补救

孩子的敏感期都会有一些表现,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父母注意观察,总会发现的。

二是顺应孩子的需求。

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孩子的敏感期表现,但是尽量的顺应孩子的需求,就不会导致孩子错过敏感期。

孙瑞雪老师在书中举过一个例子,在火车上,看到一个妈妈反复把孩子和在嘴里的手拿下来,其实孩子是在口的敏感期,如果强行制止孩子吃手,会导致孩子在敏感期没有发展好,可能会在以后通过咬人、咬东西等来弥补,所以要顺应孩子,不要强行制止孩子的一些行为,要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父母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洗干净手,或者使用安抚奶嘴,来满足孩子对口的探索的需求,而不是强行制止。

​三是减少干扰。

上面我们说的是不要强行制止,其实也要减少对孩子的干扰,孩子在自己玩,在自己探索时,父母尽量不要打扰,让自己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进行。

四是创造环境。

在孩子的敏感期,除了不制止、不打扰,还应该给孩子创造顺利展敏感期的环境,比如在阅读敏感期,多陪孩子读书,给孩子准备喜欢的绘本、书籍,在语言敏感期,通过多聊天、朗读、播放音频等,丰富孩子的词汇,让孩子顺利的学习语言。

4、错过敏感期也没必要焦虑。

有些妈妈说了,以前我不懂,也很忙,错过孩子的敏感期了怎么办?其实,敏感期的窗口并不是局限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有些敏感期的时间窗口很长,而且,即使过了敏感期,也不是就学不会了,现在倡导终生学习,很多成年人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只要有兴趣,付出努力,就可能学有所成。

所以,父母没有必要焦虑,保持良好的心态,耐心的引导孩子成长,在任何时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