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讨厌孩子打打闹闹?从脑科学角度告诉你爱打闹的孩子更聪明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肯定是有的

2022-03-13 17:16:40孕产
上周末,我带着孩子去参加了闺蜜女儿的生日派对。派对上,小朋友们疯狂地扔蛋糕,欢快地追逐嬉闹。屋子里回响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各种玩具散落各处,家具上沾满了蛋糕的残渣。闺蜜双手抱头,濒临崩溃地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小孩子那么爱打打闹闹?

上周末,我带着孩子去参加了闺蜜女儿的生日派对。派对上,小朋友们疯狂地扔蛋糕,欢快地追逐嬉闹。屋子里回响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各种玩具散落各处,家具上沾满了蛋糕的残渣。

闺蜜双手抱头,濒临崩溃地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小孩子那么爱打打闹闹?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场景,他们好像随时随地都能扭打成一团。当家长以为他们要动真格了,谁知道一转身他们又嘻哈大笑。

讨厌孩子打打闹闹?从脑科学角度告诉你爱打闹的孩子更聪明

爱打闹玩耍似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却令天下父母常常头疼和不解,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对此,或许科学家们能告诉我们答案。

01儿童喜欢玩打闹游戏,是为了获得社交经验

孩子们热衷于打闹游戏,似乎是一个让家长们头疼的问题。说起来,我也有过这种头疼的经历。每天晚上临睡前,我家孩子爬到床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她的小枕头让我们陪她玩枕头大战。

枕头大战玩腻了,又开始让我陪她荡秋千。就是让我把她抱起来,像荡秋千一样在床上荡来荡去……各种层出不穷的新花招。

我常常在想,她这么小就喜欢闹腾,长大以后会不会特别顽劣?为此,我专门去查了一些资料,才发现了小孩子喜欢玩打闹游戏的背后真相。但很多家长了解得实在太少。

为了能充分了解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玩打闹游戏,科学家们曾在老鼠身上做过实验。

科学家们仔细地观察并记录老鼠的打闹行为,比如鼻子碰鼻子,各种攻击性与防御性的行为,与我们的孩子打闹的行为极为相似。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肯定是有的

于是科学家们得出了打闹游戏背后的一些大脑机制。心理学家高普尼克在她的《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在老鼠和人脑中,前额叶皮层的某些部位在社会协调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些区域被破坏了,受影响的老鼠看起来就像那些幼时不曾玩耍的老鼠。它们可以控制献殷勤或打架的动作,但它们不能灵活、流畅地对其他老鼠做出反应。

简单地说,就是经常玩耍的小老鼠,与同伴互动时的反应会更加敏捷,动作更加迅速。

另外,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Anthony Pellegrini曾组织一场研究,把儿童分为“经常打闹组”与“非经常打闹组”,并为他们提供一些照片,有表现儿童抢玩具的照片,也有表现孩子被妈妈训斥的照片。研究者问孩子们:“当你们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结果,玩闹经验丰富的孩子们提供了更多更具实用性的答案。这充分说明了,经常玩闹的小朋友,能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社交实践能力。

综合科学家们分别在老鼠和人类儿童身上做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经常打闹玩耍,都是为了获得更丰富更实用的社交经验。

下面举个例子,我们能更直观地看到孩子们在玩闹中习得社交经验。比如孩子们之间打招呼的方式是非常“特别的”。他们看到自己的玩伴儿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微笑挥手,而是直接冲到对方前面,做一个鬼脸。对方看到“挑衅”,会迅速并愉快地加入“鬼脸”行列,并开始追逐嬉闹。

孩子们在“鬼脸“游戏中学会处理进攻、防卫等技巧。对某些肢体的碰触产生愉悦或不快,能迅速应变。但孩子并不能在家长的口头警示中体会并掌握这些技能。

通过打闹游戏,他们能够摸索出哪些动作、语言等能让人快乐,而哪些则会引起反感。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他们能判断出行为的尺度。这就为他们日后的社交积累了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02从脑科学角度解释打闹游戏的重要性

我们之所以对孩子的打闹游戏缺乏了解,其实与对“打闹”二字有刻板认知有关。每当我们说起孩子们喜欢打打闹闹,就会不自觉地与攻击、乱来、淘气、危险等等负面认知联系在一起。

那我们该如何定义打闹游戏,才能让家长们对此有所改观呢?劳伦斯·科恩是这样认为的:打闹游戏,是一种可以随时跟随状态变化、即兴又充满快乐的游戏。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肯定是有的

同时,在《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一书中,提到了玛戈·森德兰的研究成果: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会滋养大脑,促进大脑皮质和海马体中神经元的生长,而这两个区域负责的都是高级学习能力、记忆力以及更复杂的大脑行为,如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总之,游戏会让动物变得更聪明。

简单地说,就是在打闹游戏中,孩子们大脑中的多个区域被激活,包括负责运动协调、创造力、情感依附能力的神经通路,而神经通路的打开、脑细胞之间的联结增多,即等同于智力提高。

像上面提到的例子:孩子们以“鬼脸”打招呼,他们需要调动创造力来设计鬼脸。使用运动协调能力来迅速做出反应,同时建立与对方的情感依附与联结。这一系列都为孩子的大脑发育提供连锁支持。

最重要的是,打闹游戏看似混乱却没有真正的危险,且互动性极强。孩子们以打打闹闹的方式,愉快地与别人建立联系。

因此,家长们应该了解孩子的游戏行为,摒弃对打闹游戏的刻板印象,鼓励并加入到孩子的打闹游戏中。

03如何利用打闹游戏助力孩子更快成长

打闹游戏适合所有的孩子。但如果家长们能够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创设更有针对性的游戏场景,孩子的成长会更快。

在打闹游戏中,练习和攻击性和平共处

有一次,我家宝宝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她的右手掌竟多了一个小小的牙印。虽然不深,但还是能看得出。我问宝宝,“你今天跟谁一起玩游戏啦?”宝宝说:“我今天跟小智一起玩了。”我问:”那你们玩得开心吗?“她说:”不是很开心。“

原来,宝宝跟小智一起玩的时候,被小智咬了一口。而小智咬人的事,我在家长群里也曾经看到别的家长投诉过。小智的妈妈道歉时说:他喜欢咬人,我们禁止他,要求他规行矩步,但他屡教不改。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肯定是有的

孩子咬人也是一个较为多见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科恩博士在《游戏力》书中提到:人类在打闹游戏中,不仅在练习攻击能力,也在练习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

小智的妈妈要求小智「规行矩步」。这种粗暴禁止的方式导致小智无从学习与自己的攻击性和平相处。如果无法在游戏中练习,他就会在现实生活中练习,比如去攻击其他小朋友。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圣塔芭芭拉研究生院艾德蒙·奈顿(Edmund Knighton)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摔跤游戏。

他认为:两三岁以上的孩子都能尝试摔跤,因为它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建设有着极大的好处。

同时,奈顿教授建议父母自己先演示,从中学会掌握力度、对抗性等游戏能力后,再与孩子在有床上或游戏垫上玩,既能保证安全性,又能让孩子在摔跤中,尽情释放压力,学会与攻击性和平相处。

打闹游戏,专治“不合作的孩子”

我家宝宝即将三岁,我和她的日常对话模式大多时候是这样的:

我问:宝宝,要洗澡吗?

宝答:不要!

我说:宝宝,我们吃饭吧?

宝答:不要!

我说:宝宝,我们该睡觉了!

宝答:不要!

……

上述对话是不是很熟悉?“不要“是许多孩子的口头禅。

有些家长跟我说,有太多事情需要孩子配合了。比如卡着时间出门,晚上到点吃饭、洗澡、睡觉。每次听到孩子说”不要“,他们就恨不得抽出鞭子呐喊:“快点!”强忍着洪荒之力的家长们,在孩子的一次次不合作中,精疲力尽,变得毫无耐性。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肯定是有的

不能打不能骂,如何才能让“不合作的孩子”乖乖配合呢?

比如说,孩子不主动收拾玩具,你提醒了很多次,他都坚持:“我不要!”。强迫威胁,或者让孩子自己承担不合作的自然后果,都不是家长们想要的。这时,我们可以借用想象类打闹游戏。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肯定是有的

你可以一把搂他进怀里,并且微笑地告诉他:“那你自己变身吸尘器,把玩具吸回去玩具箱吧。”然后假设孩子就是吸尘器,抱着孩子看到玩具就吸进去,然后放回去箱子里。同时我们的嘴里还可以模拟嗡嗡的吸尘器声音。

因此,面对“不合作的孩子”,借用想象类打闹游戏,家长们根据需要创设游戏情景,将任务游戏化,孩子与家长在游戏中协同完成任务。

孩子们会觉得十分有趣,减少对任务的抵触,同时,有效地减少与“不合作的孩子”发生正面冲突,维护亲子关系。

在打闹游戏中,引入健康竞争意识

有个朋友向我哭诉:她的儿子才4岁,就非常争强好胜。前几天和小朋友去玩平衡车,他稍微落后了一点,就停下来嗷嗷大哭,还要求对方小朋友不准超过他,因为他一定要拿第一。

她以为儿子只是太喜欢玩平衡车,所以有些执着。谁知道,连吃饭、喝水这些基本的生活行为他都要抢第一。不是第一个吃完饭喝完水,他又开始哭了。朋友为此十分苦恼。怎么才能让孩子不执着于输赢,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呢?

科恩博士建议引入比赛类打闹游戏:

科恩博士提出了“身体智能”和“社交智能”两个概念:他认为相比其他类型的打闹游戏,比赛类游戏更需要身体、社交和认知的协调运作。其中,身体智能是运用运动技巧的能力,而社交智能,是街头智慧或常识的高级说法。比赛类游戏正是锻炼这种能力的极好做法。

比赛类打闹游戏的好处,除了锻炼孩子的身体智能和社交智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不再执着于“只能赢,不能输“的信念。为了交到朋友,或者让游戏继续,孩子们学会遵循游戏规则,而不是一输掉就放弃。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对孩子的最大价值之一,来自孩子们争论、商议规则的过程。

因此,面对要“争第一”的孩子,家长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参与比赛游戏的规则制定,让他们明白遵循比赛规则比拿第一重要得多。学会在规则内自由打闹,是孩子在比赛类打闹游戏中的最大收获。

在打闹游戏中,破除慢热,增强社交

很多家长说,他们家的孩子特别“害羞”,带他们出去和朋友们见面,他们总是畏畏缩缩地躲在背后不敢出来。有时候家里来客人了,孩子会故意跑到外面去玩,或者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

被戴上“害羞帽子”的孩子,在面对陌生人和环境时,比普通的孩子更加敏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融入。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开展社交呢?

心理学家塔马尔·尚斯基提出了一个更好的建议:“从现在开始转换一个思路——孩子并不是陷入了害羞的困境,而是在慢慢地并持续地尝试与外界建立联系。告诉别人,你的孩子不是害羞,而是需要一点儿时间来预热,等一会就能加入游戏了。“

因此,家长们可以设计暖场游戏,让孩子在暖场游戏中获得缓冲时间。由于慢热的孩子会更加敏感,因此暖场游戏应尽量减少肢体接触。家长可以借用道具,比如毛绒玩具。让孩子为每个毛绒玩具设计名字、性格特点、角色,并让孩子向它们发号司令,或与毛绒玩具进行角色互动打闹,以此锻炼孩子在公众面前表现的勇气。

当孩子在暖场游戏中逐渐减少焦虑与羞涩,家长便可以慢慢引导孩子进入集体的游戏中。经历多次的游戏,孩子将会逐渐变得主动,并愿意参与社交。

最后总结

雅克·潘克塞普博士说:“很难用言语形容真实生活中的游戏状态。但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在玩耍时都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不失分寸的兴奋,充满活力的打闹。

在打闹游戏中,孩子们尽情释放天性,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对于早已失去游戏力的家长,在孩子的笑容中也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如此双赢的方法,家长们用起来吧。把家变成游乐场,你会发现游戏的魅力所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