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疯狂

2019-10-13 06:26:03孕产
孩子吃零食,越限制,越疯狂


前两天写过一篇文章《关于零食,我在孩子身上做了两个“实验”》,分享在孩子吃零食这个问题上我的一些思考和发现,主要观点就是,放开管制,孩子并不会贪得无厌,他们知止、有度。

有位读者说,看了这篇推文,对自己的观念冲击挺大,但也还是有犹豫和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情况。

他的孩子两岁3个多月,最近老是喜欢跑到店里去买各种零食吃,比如棒棒糖、雪糕、冰棒,还有膨化类“垃圾食品”。几乎每天都去店里报到,有时没事也会在店里的货架和各种零食中间转悠。如果不让他去买去吃,他就会反抗,心里面老是惦记着。家人觉得应该制止孩子去买和吃这些垃圾食品,担心会吃坏身体,担心影响吃正餐,不长个子。

这位读者疑惑:真的可以让孩子自由地去体验零食吗?自由到什么程度?难道真的可以让孩子去尝试他喜欢吃的任何零食,也包括垃圾食品在内吗?

我想这位读者也许问出了很多人的困惑吧。我把给他的回复整理和扩充了一下,一并分享在这里。

1

我们先得理解孩子为什么需要吃零食和买零食。

两岁正是探索欲爆棚的时期,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要体验和尝试,同时行动力、理解力又增强了,知道了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好吃的,而且那些好吃的就在店里货架上花花绿绿地摆放着,去“拿”就可以。

两岁又是一个自制力几乎还没有的年龄,小家伙追求的是欲望的即时满足,不能满足就痛苦。“零食战争”往往从这个时期开始,因为孩子再小一点的时候,多半是我们给什么就吃什么,主控权掌握在我们手里。

从给孩子添加辅食开始,我就学会了看配料表,给他挑选的零食,都拣成分尽量简单、添加剂少的。买回的零食都放在他够不着的柜子里,我来决定什么时候拿给他吃、吃什么、拿多少。

可是老母亲的零食支配特权没维持多久,两岁多起,小小的自我开始申张,闹着要拿回零食自主权了!

对于孩子来说,吃零食其实是用口腔去探索、体验外部世界,不同的味道带给他们的愉悦和发现感是特别强烈的,给予他们很多快乐(哎,别说孩子了,我至今都还记得将近20年前自己第一次吃到水煮鱼时,那种惊艳和美妙)。而买的过程,也会给他们一种“我能选择”“我能拥有”的美好体验。

世界上如果没有零食这种东西也就罢了,可是既然有,而且还到处都是,那么他们当然要去探索、钻研、熟悉、掌控。我猜,这种强烈的冲动,或许就跟我们的原始人祖先要对自己居住的周边环境熟悉、掌控并且最好能了如指掌一样,因为事关生存呀。

也许可以不夸张地说,孩子体验、探索零食,也是一种自主学习,也是在自我建构。

另外,从生理上说,孩子胃小,而运动量相对来说又大,所以需要比大人更频繁地进食;正餐没有着落的时候,零食就是很好的能量补充。

2

但“零食”这东西在我们的观念和文化中,似乎形象不太正面,它容易跟“馋”“贪”“好吃(懒做)”这样的道德评判联系在一起,贪婪的口舌之欲怎么能不加节制呢?所以,下意识里我们容易认为吃零食不好,或者不太好,对它有种不自觉的鄙视和评判。

我很怀疑:这种观念很可能跟传统社会里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物质匮乏中有关系,由于无力满足,就干脆认为是这东西不好,也不应该对它有渴望。

而现在呢,我们对零食又叠加上一些新的焦虑,比如添加剂、没营养。我们会担心,用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填饱了肚子,孩子还能吃得下有营养的正餐吗?

我记得小时候就总是听到大人说:你看某某家的孩子,不好好吃饭,就是因为零食吃多了;某某家的孩子那叫一个瘦,也是因为零食吃太多。

其实那个年代,有谁家孩子能敞开了吃零食呢?但这样的结论一直在我脑子里潜藏着,等到我家孩子两岁,我看到他对零食那种热烈勃发的欲望时,这个声音立刻就从我脑子里自动冒了出来。

当然还有,添加剂吃多了会不会把身体吃坏?糖吃多了会不会把牙吃坏?……诸如此类的担忧。

有句名言说: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其实,那一刻也恰恰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契机和窗口。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对零食的渴望,因此感到惊惧、焦虑,不妨停下来,觉察一下我们脑子里响起了哪些声音、冒出了哪些念头,审视和推敲一下这些念头是否真的合理;倾听一下自己的这份惊惧和焦虑,深入看看它们背后有什么?那些拼命要让我们管制零食的声音,多半源自某些深层的恐惧,那么又是些什么样的恐惧?

也许你会因此看到某些社会观念对我们的植入;看到内心深处对孩子的不信任,以为没有了管制孩子就会不知分寸;也许还会看到,原来自己害怕欲望,对欲望有一种隐秘的羞耻感;也许孩子的欲望激发出你自身童年的某些痛苦记忆;也许在你内心深处还携带着幼时形成的信念,比如“贪嘴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等等,等等。

每个人看到的会有所不同。

无论是些什么,都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印刻”进去的,然后慢慢变成了我们的自动反应(比如,看到孩子对零食的渴望,内心就不自觉地生出各种排斥和抗拒),那现在,既然我们看到了这些,就意味着有了选择的空间。

我们可以选择继续相信它们,也可以选择不听它们的。

什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的。

我当时的选择是不听它们的,看看究竟会怎么样。结果发现,我所焦虑的,其实并不真实。当我让孩子自由地去体验吃零食、买零食,他反倒浅尝辄止。(详情可参阅这篇推文《关于零食,我在孩子身上做了两个“实验”》)

但我也明白,要做出“放手”的选择并不容易,焦虑和恐惧的感觉会揪住你,让你真的觉得,一放手底下就是深渊(哪怕其实没有)。

每个人总有自己一时无法消化、和解的东西。我也不想让你误认为,只有像我这样做才是对的,把我的做法标示为“正确”,然后勉为其难地让自己照着去做,做不到就觉得自己差劲。

回到那位读者的疑问,可以“自由到什么程度”?我想现在可以来谈谈“度”了。

3

每个人的感受都需要得到尊重,孩子的,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的。

如果零食带给我们的焦虑实在难以和解、消化,那么我们就尊重这份感受,然后学会对孩子说“不”。

所谓“度”和“界限”,我认为首先应该是用来约束成年人自己的,限制我们不要越界去伤害孩子。要做到简单、纯粹地说不,而不要带着评判和否定去说不。

当孩子的欲望让我们为难,我们会不自觉地“攻击”孩子:你可真馋!别人怎么不像你这样?你把肚子吃坏了也活该!你怎么就非得吃这样的垃圾食品呢?你就不能吃点有营养的?真不懂事!blabla……

这时暗含的逻辑其实是:我被搞得心里烦躁痛苦,所以都是你不好、你不对,你怎么会这样!

这样一来,孩子接收到的并不是吃零食这件事情的边界,而是感受到否定和攻击,小小的心灵会觉得自己不好,是自己有问题。他慢慢地会对自己的欲望和感受不敢确信,也不敢舒展。

很多时候,孩子被以这种方式拒绝后会不依不饶或者哭闹不止,固然可能有失望的情绪在里面,但更多是对这种攻击的反应。孩子能从我们的表情、眼神、语气中敏锐地感觉出评判和否定,“侦探”到我们的攻击情绪。

其实这种时候,我们先要明白,焦虑、紧张、惊惧是我们自己的,出自我们自己的框框和迷障,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不是他有问题,不是他要求过分,也不是他要蓄意挑战我们。

因此,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他的渴望和感受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让孩子感到我们对他的这份感受是理解和接纳的。

“你是不是感到很好奇,这么漂亮的东西会是什么味道呢,好想尝尝啊。”

然后再对他说不:“可是,我实在很担心,非常非常担心,我不敢给你买这个。”坦然、平静地说,不带攻击情绪地说。

还可以邀请他一起想办法,“你很想吃这个,可我却很担心,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双方都提供一些方案,从中挑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

有时候可能只需要温和坚定地说完不,孩子就接受了;有时候则需要一起达成替代方案;当然也有时候,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哭了起来。

这时候你同样可以表达理解:“很失望是不是?很想吃的东西吃不到,是挺让人难受的。”允许他表达和释放情绪,稳稳地陪着他。这时不要叠加上我们自身的情绪,急着用各种手段试图止哭。

总体上,如果我们始终很担心孩子不知节制会买太多零食、吃太多零食的话,也可以有一些灵活变通的办法,比如,给孩子有限的选择。

表达对他这种渴望的理解,也表达自己的感受——爸爸/妈妈很担心,怕零食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要不这样吧,咱们一天买的零食不要超过N样。这个N是多少,你和孩子一起商定。

只要不超过这个数字,买什么都由孩子定,他来选,你充分支持。这样,从总量上有个限制,同时孩子也能体验到自我选择的自主感和掌控感。

4

在零食这件事上,我自我感觉是放下了自己的不少框框。

比如“凉”这个框。很多人都担心,吃冰棍对孩子来说太凉,因此不能吃或者只能少吃。孩子第一次在便利店发现了装满冰棍和雪糕的冷冻柜,兴奋地要买回家时,我也瞬间感到紧张。

但我后来想,不妨就让他自由体验,他的身体自然会启动调整机制,具备适应凉的能力,也自然会告诉他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该适可而止。这个“止”的边界,不妨让他自己去探索和确认。人类的机体如果连这点儿能力都没有,也就不可能繁衍到今天了。

我发现,两三岁的时候,他通常吃不完一支冰棍或者一盒冰激淋,剩下的常常是爸爸帮忙吃掉。今年夏天,他快满五岁了,吃掉整整一支或一盒完全没问题了。这是不是也正说明,孩子能明白自己身体的感受?

当然也偶而有贪嘴多吃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他自然能接收到身体给他发出的警报,自己也就明白了界限所在,不劳我们多费舌。

我观察他买零食,两岁多开始会去货架上自行“采购”,一段时间里都只是拿上一两样就心满意足了,最多不超过三样。

到了快三岁半,可能是发现原来想要多少都可以“拿”回家呀,于是开始了“疯狂”采购,一买就是一兜。这个变化也让我瞬间焦虑,但随即我就放下了。结果,人家总共也就“疯狂”体验了几次。最多的一次,一塑料兜零食包括一个哈根达斯冰激淋在内,也就一百多块钱,比辅导班便宜多了,哈哈。之后,就又回到了买个两三样就够了的状态。

但其实,我家也有“红线”。因为,我也总会有心里跨不过去的坎儿呀。

酒精和含咖啡因的饮料,至今还没有放开管制。可以品尝,但只能少量。因为我看到一些资料上说,酒精和咖啡因对孩子大脑发育有影响。不过幸好,咖啡他喝了一口发现太苦,可乐喝了一口发现太“辣”(其实是气泡在嘴里的感觉),就再也没有兴趣尝试了。至于红牛之类,我就告诉他,你现在还没到可以喝这个的年龄。

人家现在已经懂得留心看配料表了,当然主要是为了看看里面有没有“辣椒”这个可怕的东西。

前几天,我们在秦皇岛一家日料店吃饭,他很喜欢三文鱼刺身。可是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科普文,说生鱼片要确保达到寿司级别,否则搞不好可能有寄生虫。那篇有图有真相的文章把我吓着了,再加上前些年不还有过北京某餐厅的福寿螺没有充分加热,结果导致食客感染寄生虫的事件嘛。所以,我就只能如实告诉他:“我不敢让你吃太多,我很担心你吃多了会身体不舒服。”

他完全没有情绪地接受了限制。

5

允许孩子相对自由地体验和探索零食,可能也还需要有一些辅助环境。

比如,亲子关系基本面要保证。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转而寻求过多的物质满足。当然这种情况下,应对之策也不是管制零食。

再比如,如果其他的事情上,孩子比较缺乏自主权,而吃零食倒是充分自主,想吃什么就买什么,那孩子对零食的执着就不仅仅是出于对零食的渴望了,就会有些扭曲的成分在里边。也当然,这种情况下,真正有效的应对依然不是表面上管制零食。

又比如,如果在吃饭这件事上,过于控制孩子,要求他吃这个、吃那个,要求他吃满多少量,吃得少就哄着、追着或者强行喂,就各种责备唠叨,等等,这样一来,吃饭体验不好,他就容易排斥吃饭这件事——孩子不爱吃的不是饭,而是控制。可肚子会饿呀,饿了就转而吃零食,这样也是一种扭曲。

我家并不给孩子设定“一日三餐必须好好吃,过了饭点就没饭了,只能饿着”这种限制,他只要肚子饿,随时给他准备一些健康吃食,把冷饭热一热,热个冷冻小馒头、饭团啊什么的,或者酸奶啊、水果啊,供他跟零食一起挑选。

有时看他突然开始猛吃零食,我也会主动问他:“你是不是肚子饿啦?需要我给你热个肉松饭团吗?”这种时候,当然要心机满满地拿出健康美味的食物来跟零食PK啦,哈哈。

无论吃零食,还是吃正餐,不妨相信孩子自有他的节奏,即便正餐一顿多、一顿少,也是正常的。要相信一个小动物的基本生存本能。

我们能做的,不是去控制和过多干涉,而是在他的环境里,随时准备好各种形色味诱人的健康食物,供他自主选择、自行支配。



6

网上看过一个段子:怎么能让孩子对电子游戏失去兴趣?答案是:就像我们督促孩子学习一样督促孩子打游戏。

那么,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不爱零食?答案也许是:就像我们督促孩子吃饭一样督促他吃零食——

你得多吃点这种零食,这种零食又好吃,又营养好!

今天你要把这些零食全部都吃完哦!

什么,你才吃了两根冰棍?那可不行,吃这么少怎么长身体,快,把这两支也吃了!

你觉得糖太甜,都吃腻了?不可能,谁家孩子不爱吃糖啊,你看人家小明,一天能吃十包!

怎么吃了这么点儿就不吃啦?你不都答应我了,以后不剩下了吗?你知道还有好多好多小朋友都吃不上零食呢,你倒好,我辛辛苦苦给你挑的零食,全给剩下了!

不行,你不把这些零食吃完,就不能看电视!

哎呀小祖宗,你别跑了,快来吃一口,就再吃一口,好不好?行不行?

好吧好吧,只要你答应把这些零食都吃完,我就同意你一边看电视一边吃!

……

我预感这招儿准灵。

那,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特别爱吃饭吗?也许答案是:就像管控零食一样管控饭菜——

肉这东西可不好消化,你得少吃点儿,就吃这两小块吧!

这蔬菜又没营养又没味,有什么好吃的呀?你还是给我多吃点饼干吧!这样才对身体有好处。

你都已经吃了一碗米饭了,还吃啊?再吃撑坏了!以后咱们说好,一顿只能吃一碗,不能多吃!

你想吃面条呀?好吧,不过你得先把这些糖吃完,才能吃面条!

……

哪里有匮乏,哪里有稀缺,哪里就有更强的欲望。

禁果效应,孩子会始终对饭菜念念不忘、牵肠挂肚的;会为了能多吃点饭菜,跟你斗智斗勇的;会一逮到机会,就拼命猛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