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在幼儿园受伤受欺负,要怎么沟通处理?

2019-10-11 09:26:03孕产
孩子在幼儿园受伤受欺负,要怎么沟通处理?

在幼儿园里,任何一个物品掉落的声音,门窗开关的声音,突然的打闹声尖叫声,都会在一瞬间让老师精神高度紧绷。而安静也不能放松警惕,毕竟“孩子静悄悄,必定在作妖”。但小孩子顽皮好动,磕磕碰碰在所难免。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受伤受欺负了家长该怎么处理?

稳定自己情绪,安抚孩子情绪。

谁都不愿意宝宝受伤,如果送到幼儿园听到孩子受伤的消息一定很生气。

“离开父母身边又受了那么大委屈,孩子怎么受得了?”这是我亲耳听过的家长对我前领导说的话。接着拉着宝宝离开中心,原本已经恢复情绪在玩耍的小孩被吓得一愣一愣的,最后“哇”的一声大哭出来。

而这一切起因小朋友课上想玩同学手中的玩具,一把抢过来却抢输了,从椅子上一下子摔倒在地。老师课上协调后两小只依旧开心玩着。但课后见到爸妈孩子又娇气地“告状”哼哼了两下,已经在监控屏幕上目睹摔倒全过程的家长本来就揪心了,这下可好,还没来得及等老师说情况就对着对方家长和老师大吼,坐在隔壁教室的我都听得清清楚楚。

当然这个例子不全面,有的孩子受委屈是他人原因。而我想表达的是,小朋友比大人更“就事论事”,情绪来得快去的快,根本没当一回事,当下哭一哭没一会就翻篇了。反倒是家长有时过激的反应会加深孩子对于“受伤”“受欺负”的印象,从而在心里埋下一颗名为“我很弱小”的种子。他们都是很敏锐的观察师,可以读取父母一丝一毫的情绪。

详细询问,全面了解。

家长知道孩子受伤后,第一反应是弄清楚事情的经过,一般会先问小朋友。但有时向孩子了解情况时候的提问方式会欠妥。

比如

“宝宝是不是在幼儿园受伤啦?”“嗯”

“是不是有小朋友推你才会摔倒啦?”“对啊”

“那是不是这个小朋友?”“他叫XX”

“老师一定是XX推的,孩子受伤所以都记住了,不会错。”

我……

要知道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有条理地说明情况。他们的记忆也很可爱,会把昨天发生的事记成今天的。还有个特性,叫“角色带入”,比如讲到狼来了的故事,会真实地害怕大灰狼要来吃自己。所以偶尔会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回去之后告诉父母就像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2-3岁的孩子回忆场景很可能会出现“跟着想象编造”的情况,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撒谎,而是跟随着大人语气和问题的指引来想象场景,说白就是分不清真实和想象的差别。

所以,除了问问孩子,别忘了问问老师。可能会担心老师“避重就轻”回避问题,或者不当一回事,我不敢打包票老师都是天使,教育界里确实有极少数“披着羊皮的狼”,但请相信,大部分坚持在这一行的我们都是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和老师沟通的“小技巧”

那么,关于孩子受伤受欺负,如何跟老师沟通?

一、时间点很重要。

一般孩子在幼儿园受严重的伤,老师了解后一定会立刻跟双方家长沟通,并协商如何处理。如果是小打小闹磕磕碰碰,则会在接送时和家长交流。有时接送得紧凑来不及交流,家长接回家先发现孩子的不对劲,或者想询问宝贝一天情况,请避免在午睡和接送时间段,因为这是一天最忙碌的时刻,不一定能及时回复消息,或者急于回复但沟通不详细。

二、方式很重要。

我的同事很多就是从幼儿园出来的,他们经历太多在机构的我们经历不到的事。大到带着全家大闹幼儿园的,把老师们一顿狠骂,极难听的那种。小到拉黑老师微信,干脆不沟通,让问题依旧留在那里。其实关于“沟通”,家长们是想了解事情的经过,老师也想最客观地还原。所以不妨冷静后多和老师发发信息或打电话,如果能约个时间面谈是最好不过的。

再者,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讨论问题。无论是家长的角色,亦或者是老师的角色,对于儿童都是成长路上的引领者。无论沟通或争论方式多么温文尔雅会,或多或少会破坏角色在幼儿心理的形象,这并不利于小朋友的成长。

三、连续性很重要。

家里一定要有位教育方面的领头人,作为与幼儿园的主要沟通人。当知道孩子受伤受欺负后时,请和当下看管孩子的老师直接沟通,“目击证人”永远是最了解真相的且客观的。千万别全家人你一言我一语,或者让并不在现场的老师转述,这样并不能很好又有效的解决问题。

四、态度很重要。

没受伤前:“孩子我放心全交给您了,你就该说说,该骂骂。”

受伤后:“交给了你们,那责任全部都是老师和学校的。”

有时候小朋友不小心磕磕碰碰,继续玩耍没哭没闹没找老师,老师是真的很难发现哪里又受伤了。要知道孩子一旦发生状况,最担心着急和忙碌的一定是老师。安慰孩子,有时还要处理伤口,了解事情过程,调节矛盾,还要和家长沟通……如果可以,千万先问问事情的经过,别急着质问和责怪。如果是连小朋友都不在意的磕磕碰碰,连跟老师和父母“告状”都没有,那就说明真没事啦,别太担心。

其实家长无非是想让老师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稍微一提彼此都明白。但有时过于紧张的态度会让老师对他“保护过度”,同学也会“敬而远之”。为了避免受伤而少参加集体活动,久而久之孩子的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就会被减弱,他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有所不同,心理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集体生活中每个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进步的不同,就出现“小型社会”的情况。比如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有可能因为抢同一个玩具打架,大孩子可能会站出来主持公道批评一方,或者出现小团体,玩得要好的经常在一起玩,疏远不太不熟的朋友。这都是成长路上的正常过程。

孩子受伤并不一定是同学的过错,不是太严重的受伤,好好处理就好,平时多跟老师沟通,园里孩子太多突发情况多,老师一定会有顾忌不周的时候,如果受伤频率太高的话,不用说老师也会多加关注的。

如果可以,最好要让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前树立危险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