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妈妈,我想买玩具”你的回答至关重要 你想让妈妈给你买玩具的对话

2022-03-08 13:28:26孕产
和很多孩子一样,我3岁儿子也很喜欢玩具,每一次经过玩具店时,他都会兴奋地大嚷要买。今天我们又经过玩具店了。“妈妈,我想要买玩具。”看到新玩具儿子马上就喊了起来。我给儿子解释:不买玩具,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类似的玩具也有。“没有这个!”儿子固执地大喊起来。

和很多孩子一样,我3岁儿子也很喜欢玩具,每一次经过玩具店时,他都会兴奋地大嚷要买。

今天我们又经过玩具店了。“妈妈,我想要买玩具。”看到新玩具儿子马上就喊了起来。我给儿子解释:不买玩具,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类似的玩具也有。

“没有这个!”儿子固执地大喊起来。而警报一下拉响,这是“熊孩子”要耍脾气的前兆。可是我该怎么办呢?

“妈妈,我想买玩具”你的回答至关重要

我在脑海里迅速搜索方法,突然一个念头闪过。我拿出手机,对儿子说:“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我帮你和它拍张照片吧”,儿子一听,注意力马上转移,喊道:“我来拍我来拍。”

等他拍了一会儿,我提醒他要走时候,他接下来的反应让我有点惊喜,“妈妈,我可以再拍一个玩具吗?”他没有再闹着要买玩具了,而我也马上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事情就这样平息了,我们顺利地回到了家,虽然一路上这个小家伙还不停地念叨:“妈妈,那个玩具太可爱了。”

可能会有人认为孩子想要买玩具,父母不同意直接让孩子走就行了,需要和孩子耗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吗?

可是,在我看来,问题从来就不是要不要买玩具问题。

一、问题是什么

那么问题是什么?

你想让妈妈给你买玩具的对话

是孩子想要买玩具吗?这只是问题的表征,除了买玩具,他随时都还会想买其他更多的东西,吃的喝的玩的,但凡能让他感到新鲜好玩有趣的,他都会想要。

那么问题就不是孩子单纯想要买玩具那么简单,而是买玩具这样的行为背后关于「孩子需求」的问题,也就是「父母究竟要如何处理孩子的需求」?

虽然我能理解和尊重他的需求,但也仅是对待和处理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态度,它也不是问题最本质的体现。

那么问题的本质又是什么?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在所著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提醒道:

“在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之前,父母都应该问自己:我即将要做的事情和要说的话会不会增进我们之间的感情,并且是有助于他现在和未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因为父母需要时刻警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忽视甚至伤害了正在构建中的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是不是“给玩具拍照”,又或者是直接命令孩子离开,甚至也不在于能不能“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需求”。

而是在于所有这些行为语言的背后最终有没有正在构建起一种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二、为什么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最本质的?

这一点在樊登老师《不急不吼养出好孩子》教育专栏里一开始就提到了:

“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和整个世界的关系映射,是孩子所有关系里面,最核心的关系。

你想让妈妈给你买玩具的对话

亲子关系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面对的第一个关系。

孩子从零岁开始,父母的行为和语言就不断地在孩子身边环绕,孩子从小就在父母身上学习如何接人待物,如何做出反应。父母永远都是那个最能够影响和塑造孩子性格和行为的人。

在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中,孩子与父母之间健康亲密的关系,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它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内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是孩子身心健康得以发展的基础。

儿童专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曾说过:

“一个在充满爱、平静和安全的亲子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往往会把这些特质同样融入到自身的性格当中并进一步强化。

而一个在充满敌意、混乱和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互动的亲子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则是无法掌握在成年以后所必需具备的社交能力,也没有能力去维持长期和健康的情感关系。”

可见亲子关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无疑是对孩子一生最好的护航。

也因此,孩子与父母所建立起来的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才是我们对孩子所有教育最核心的回归和最本质的内容。

三、如何构建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构建?当遇到“熊孩子”无理取闹想要买玩具时候,父母可能并不会马上就想到拍照合影这样的方式,又该怎么办?

01首先,我们需要洞见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当一个孩子正在生气发脾气闹情绪时候,通常是因为发生了让他们不愉快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要及时地发现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你想让妈妈给你买玩具的对话

而几乎所有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都有着惊人一致的相似性,那就是:父母的关注。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也提过:

“对于孩子来说,孩子们最希望得到的从来都不是什么贴纸或者什么新玩具,而是来自于父母的关注重视。”

也就是说父母的关注重视是孩子最本质的需求。

金伯莉.布雷恩认为,面对孩子的大吵大闹,如果父母不能发觉孩子背后的需求,而是经常忽视或者是轻视否定孩子感受,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被父母关注的,父母是不重视自己的。

而这样的孩子是很难和父母建立起亲密依存的亲子关系,从而很难从家庭关系中获得足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也因此他们常常会感到恐惧和不安,转而就会跑到家以外的地方去寻找替代品,而结果往往更容易遭遇危险。

也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在看似孩子不乖的行为背后,正是由于父母关注的缺失。孩子的不乖行为其实是孩子正在向父母发出寻求关注重视的讯号。

02 其次,对待孩子要从理解和尊重角度出发

其实“和玩具拍照合影”这个方法并不是我首创的,它的“雏型”是来自于育儿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的案例分享:

有一对父母带着儿子和女儿去参观博物馆。从博物馆出来时,儿子看到了一家礼品店有非常酷的恐龙玩具,但无奈父母已经给他买过玩具了。当儿子想再买时,马上就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儿子非常生气,于是一屁股坐在了地板上,嚎啕大哭起来。

这时候母亲却突然从包里里拿出笔和纸,开始很认真地写了起来。而坐在地上正苦闹的儿子却很惊奇,问母亲在干什么。

母亲很认真回答:“我在写你想要一个恐龙玩具。”儿子一听,马上又补充道:“还有多棱镜。”然后母亲又写了下来。

这时候儿子突然从地上站了起来,跑到姐姐跟前:“姐姐你快告诉妈妈你想要什么,让妈妈帮你写下来。”

而这一场风波就这样悄然平息了。

打那以后,聪明的母亲就给孩子们建立了一个“愿望清单”,当孩子们去玩具店要这要那时候,母亲就会掏出纸笔,把他们的“愿望”都一一记下来。

面对孩子这样的“无理取闹”时候,可能会有父母直接就严厉呵斥了:“立即给我停住,不许哭”,又或者是惩罚性威胁:“你再哭试试?以后都不带你出来了!”

但是这位母亲的做法却是如此巧妙,她并没有选择和儿子说教又或者是直接叫板,她理解儿子的愿望,并找到一个儿子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法。

你想让妈妈给你买玩具的对话

育儿专家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认为:

“当孩子想要一样父母不同意的东西时候,往往是父母越解释,孩子越不听。但一旦当孩子对这种东西渴望的心情能得到父母理解尊重时,他们往往就能更容易地接受现实,并更容易摆脱烦恼。”

也就是说“愿望清单”也好,“给玩具拍照合影”也好,它们的背后其实都遵循着一个相同的原理,那就是: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和尊重。

你想让妈妈给你买玩具的对话

而当我们以这样的接受态度和孩子进行沟通时,往往就能产生如此意想不到的“镇静”效果。

因为没有什么能比有人理解我们感受更让我们感到被尊重和被爱,特别是对孩子来说,理解他们的感受,意义重大。

它可以深入到孩子内心,帮助孩子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而一旦孩子清楚自己的内心想法,他们往往就能集中精力来配合父母一起应对出现的问题。

03 最后,慎用外部激励的教育策略

在我们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外部激励,我相信是不少父母御用的教育战术:“如果你这样做,我就会奖励你什么”。

而将外部激励运用的“炉火纯青”境界的莫不过于积分奖励机制。

A、什么是积分奖励机制

积分奖励机制常见于商家激励用户商业用途,是目的性很强的外部性激励。

但也有一些父母将积分制这个体系应用于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为孩子定制一套积分体系:当孩子的行为达到父母预期规范时候就可以获得相应积分。

比如独立吃饭,完成作业等行为——这些在父母眼里是“正向”的行为。

而经过积分积攒,孩子就可以获得比如购买一次玩具或者其他的奖励。

与积分奖励机制相类似的还有小红花、光荣榜等机制设置。

B、积分奖励所带来的问题

然而这将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的所有行为或者说很多行为都将会被打上“积分”的标签,“积分”成了判断和衡量孩子行为价值的一个标准值。

它会衍生出非常值得商榷的两个问题:

第1个问题:如何判断孩子每个正向行为是多少价值?

是统一价值呢?还是根据不同行为设置不同价值?

如果是统一价值,孩子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和做了一件更好的事情价值都是一样的,会不会打击到他的积极性?如果是不同价值,那么孩子又会不会出现价值倾向选择?比如他会选择更高价值的行为而不去做低价值但同样也是正确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这些事情的价值能否单纯是用一个[积分]所能衡量?

第2个问题:如何定义孩子的“正向”行为?

乖乖吃饭算吗?收拾好自己的玩具算吗?刷牙洗脸算吗?完成作业算吗?算,但又不算。因为这不是他们本来就应该学会并持续正常去做的事情吗?如果有一天积分取消了(不可能一直积分制啊),那他们会不会就不会去做这些事情了呢?

因为一旦这些行为与“积分奖励”挂钩起来,那么它们很可能就会变得“功利性”和“可选择性”。

也就是说以[积分奖励机制]为代表的外部奖励性教育很可能也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它对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并不能起到良好助益。

因为它的实质是通过以“积分”为代表的“奖励”来操纵孩子的行为,它并不能让孩子清楚明白地知道并认可我要去做“这些事情”的意义和责任。

而作为父母,我们其实更应该让孩子们知道的是:很多事情即使是没有奖励他也是要去做的,而这些事情与“积分”没有任何关系。

但其实我也不否认“积分”代表的教育方式是具有激励作用。幼儿园学校有时候为了激励孩子让他们乖乖听话配合也会奖励他贴纸或者小花或者其他东西,但却并不会 一 一 和他们的行为对应起来。

在我与儿子相处的过程中,当我意识到他任何情绪背后都是在试图寻求父母关注时,我往往就能给予到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而从这一基础出发之后,又让我相信父母是无需依靠外部奖励来获得孩子最终合作的,因为让孩子与我们达成合作的根本保证正是孩子与我们一起构建的亲密健康的良好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