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心理学: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听话”背后的隐喻很多 有个听话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气吗

2022-03-07 18:31:05孕产
导读: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听话”背后的隐喻很多1.我和世界,并没有什么关系A是我的一位长程来访者,到今天,他已经做了85次咨询。他来咨询,并不是因为一个特别明显的“症状”。

导读: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听话”背后的隐喻很多

1.

我和世界,并没有什么关系

A是我的一位长程来访者,到今天,他已经做了85次咨询。他来咨询,并不是因为一个特别明显的“症状”。事实上,随着现在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是因为什么“症状”而走进我的咨询室了。

来访者A,看起来社会功能很好,社交没问题,工作出色,30出头,在公司已经做到了高层,而且,家庭美满。只有一个“小问题”:总是觉得生活没劲。不要误会:他所谓的没劲,也没有到抑郁或者要放弃什么的程度。他所谓的“没劲”,更多的指的是:感觉自己和世界、和生活,并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兴趣,没有爱好,没有大喜,没有大悲。

心理学: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听话”背后的隐喻很多

当然,也没有开悟。只是觉得,没意思。

这是一种弥漫的感觉,弥漫在生活的每一个事件中,每一个细节中,甚至是自己的每一个毛孔中。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切切实实、原原本本地描述清楚,因为,是那么地虚无缥缈,又如影随形。

有个听话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气吗

2.

多少感觉,都似曾相识

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描述。

事实上,很多朋友,也曾经跟我说过,他们都有过类似的感受。明明一切都好好的,生活不错,家庭不错,工作不错,物质条件也不错——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去哪里旅行就去哪里旅行——这么好的条件,怎么就高兴不起来?

明明一切好好的,这是怎么了?是不是自己太不知足?不懂得感恩?还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自己为什么这样?“不应该”不高兴,而事实上却一直不高兴。这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很焦虑,很自责。

3.

没有真正为自己,就不会高兴

在这种弥漫着的情绪里,来访者的一句话,是我们分析这种心境的切入点: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关系。

有个听话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气吗

如果我们真的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不发生什么关系”,“高兴不起来”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怎么可能高兴呢?并没有东西可以让我们高兴啊,因为我们和周围的一切“已经分离”。世界是世界,我们是我们,那周围的一切,不管多好,都已经和我们无关,我们又怎么可能高兴?

等等。可是,我们明明生活在世界之中:我们走在路上,我们开车,我们上班,我们逛超市,我们吃饭,我们购物,我们有工作成绩,我们有家人朋友。

明明生活在世界之中,怎么可能分离?

如果我们和世界是分离的,那么,那个生活在世界之中的人,又是谁?

不管TA是谁,那个TA,一定不是我。

这么说来,至少有两个我:和世界一起的,有一个我;和世界“隔岸相望”的,有一个我。

有个听话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气吗

4.

两个“我”

两个“我”?

没错,两个“我”。

这两个“我”中,一个是“真自我”,一个是“假自我”。真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的。“真自我”是先天具足的,如果没有外界的阻拦,“真自我”具备发展的先天优势。所以,在孩提时期,“真自我”经常会出来。但是,却很少是大人们期待的样子。比如,“真自我”经常的表现是:不受教。他们所谓的“不受教”,其实正是不受“别人的教”;既然“不受别人的教”,那么,多半就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行事。可惜的是,并不是每个人的“真自我”都有机会发展。

假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受而构建的。让我们同样回到孩提时期,特别典型的一种,就是“小大人”:和自己年龄不相称的、过早懂事的孩子。当孩子隐藏起本来和“一个孩子”的身份相匹配的种种想法和行为,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思来做事情的时候,他的“真自我”就已经被湮没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假自我”。

5.

假自我的过度发展

那么,为什么“假自我”会过度发展,甚至挤压掉“真自我”的地位?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有着天经地义的“霸权主义”。父母对孩子的霸权主义,这几乎是天然的。弗洛伊德说,从精神分析诞生之后,父母打孩子就不再有理由。他认为,父母打孩子还声称这是为孩子好,明显地是在掩盖潜意识里的恶毒。父母打孩子,就是霸权主义的典型表现。然而,这还远不是全部,父母的“霸权主义”是恨不得深入到孩子的心理和灵魂的。

比如,父母最喜欢说的,希望孩子“听话”。“听话”背后的隐喻很多。比较好理解的,父母所谓的让孩子“听话”,就是希望孩子“听父母的话”,而不是“听孩子自己内心的话”。因为,听父母的话,这样的孩子,父母比较“好管”,比较“省事”。

除此之外,“听话”的背后还有我们不太熟悉的原因,这里的原因也很多。举个例子,比如:一个言听计从的孩子还可能用来满足养育者心理上的某种需求。这种情况多发于,当养育者在家里没有地位时,TA会倾向于培养一个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孩子,这样一来,似乎自己的地位就获得了一种提升。

有个听话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气吗

但是,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养育者和被养育者的地位,是显然不平等的,在一个地位并不平等的条件下,为了生存,被养育者只能发展出一个围绕养育者而生的“假自我”来迎合养育者。长久以往,“假自我”就会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以至于“真自我”根本没有空间安放,没有机会表达。

久而久之,“真自我”即便不会消失,也没有发展,而是被掩盖到非常深的地方。以至于长大后,我们哪怕有意去找,都很难再找出来。

有个听话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气吗

比如,我们常见的现象,很多人好像做什么都“无所谓”:没有什么爱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周末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爱吃什么,什么都是“随便”,别人塞给自己什么,自己就接受什么……这些,都是“真自我”不在的表现。

一方面是“真自我”空间的被挤压,另一方面,是“假自我”在被外界的占据和鼓励下日益茂盛。这样的悲哀是,这个模式不断被强调,于是,我们一直都在自动寻找别人的感受,并围着别人的感受转,是为了别人而活。既然为了别人而活,不是为了自己而活,那么,无论活成什么样,外面的世界多么地活色生香、异彩纷呈,我们都不会有“真正开心”的感受。

因为,这跟你,没关系。

这就是“身心分离”。

6.

身心分离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莱茵提出了“身心分离”的概念。他说,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自我是一起的,他的身体忠于自己的自我。而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自我分离,而在寻求与他人的自我结合,因此,更容易为他人的自我所驱动,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驱动。

反过来,越是“假自我”强大的人,就越容易被别人的感受一再占据。因为,没有“真自我”的内在,是空的,既然是空的,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就很容易长驱直入,占据我们。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向内看一片虚无,向外看一片缥缈。因为,内在确实一片虚无。这是何等的悲哀。

慢说想开心而开心不起来,即便郁闷,你也不会知道原因。

没有“真正在活着”的感觉。

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空心病”。

7.

“真自我”不曾消失

读到这里,我们好像挺绝望的。似乎一切已成定局。那么,怎么解呢?

其实,如果你不仅带着头脑,而且带着感受去读这篇文章,读到这里,我相信你的心里就已经有答案了。因为,带着一种全然临在的感觉时,当你看到一个现象,并且,当这个现象和你高度相关的话,你会有强烈的感受从你身上流过。这种感受,再叠加你对自己的理性认识,这就是“觉察”。“觉察”的存在,会带领我们去进一步“领悟”。而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来访者“领悟”的发生。因为,“领悟”本身,就有巨大的疗愈力量。

事实上,你的“真自我”也从来不曾消失。只是,它在某些特殊的现实条件下,被暂时隐藏保护了起来,而发展出来的“假自我”,其实就肩负着保护“真自我”的功能,以至于让“真自我”不至于被当时的外在条件扼杀。

所以,当“觉察”和“领悟”发生,你从来不曾消失的“真自我”就会从“安全屋”中“走出来”,真正走入你的现实生活。

这时,你可能发现,你由非常“佛性”变成了一个非常“难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