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不懂变通是“死脑筋”?或是“思维韧性”不足,影响了情商 思维不会变通是怎么造成的

2022-02-26 13:54:55孕产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有些孩子从小就很“死脑筋”,可能是出于对父母最原始的信赖,或者是担心自己做错事,所以总是把家长的话奉为金科律令,有时候甚至是到了死板的地步。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有些孩子从小就很“死脑筋”,可能是出于对父母最原始的信赖,或者是担心自己做错事,所以总是把家长的话奉为金科律令,有时候甚至是到了死板的地步。

小时候过于恪守妈妈的教诲,变成了大人口中的“死脑筋”

抖音上最近有一个视频博主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因为恪守妈妈的教诲却反而闹出笑话的故事,惹得大家忍俊不禁,纷纷留言点赞。

孩子不懂变通是“死脑筋”?或是“思维韧性”不足,影响了情商

博主的妈妈担心他被陌生人哄骗走,便告诉他放学的时候除了妈妈来接,谁都不要相信。结果有一天妈妈临时有事情,变成了爸爸来接自己。

博主作为一个“听话的孩子”,自然是不会忘记妈妈的教诲。于是怎样都不肯跟着爸爸回家,还认为是坏人假扮成了爸爸的样子,于是大声呼救,结果爸爸还差点被保安扭送到了派出所。

思维不会变通是怎么造成的

经过这件事情后,妈妈又告诉他,除了爸爸妈妈以外,放学了不要跟任何人走。结果又有一次,爸爸妈妈都有事,换成了奶奶来接。

博主稍加思索后,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和奶奶回家,直到妈妈打电话过来,告诉他可以和奶奶一起回来,他才乖乖回家了。

这个故事也许有夸张和搞笑的成分,但是却很真实的表现出了孩子“死脑筋”的样子。

遵守家长的教诲和叮嘱本身是孩子听话的表现,但是不懂得变通却只会给孩子带来新的麻烦。记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是学习的第一步,而孩子的良好成长,还需要思维的韧性训练。

孩子的“思维韧性”是什么?

韧性一般被用来衡量金属,那么当用其来度量思维时,又代表着什么呢?

一般来说,思维韧性指的是在思考一件事情上所花的时间,也就是说,当你停止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是你的韧性。

思维不会变通是怎么造成的

在《韧性思维》(Resilience Thinking)这书中,它则被认为是“一种体系抵消干扰,并且保持基本功能和架构的能力”。

这样的解释好像和“死脑筋”并没有关系,但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思维的韧性不够,也就是思考的时间太短,那么他思考的深度也就相对浅显,总是喜欢套用已有的结论,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很容易放弃思考。

所以死板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习惯性的照搬家长或者老师的遵嘱,而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变通,自然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死脑筋”。

★凡成大事者,都是不会放过问题的人

在电灯被正式发明之前,爱迪生在两年时间里,尝试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他原本可以得出无法用电发光的结论,但是他没有放弃思考,最终以碳化棉丝配合新的抽气方法成功发明出了电灯。但是他仍不满足,又继续尝试了新的材料,以改善电灯的性能,最终才有了钨丝电灯。

思维不会变通是怎么造成的

孩子不爱思考,写作业草草了事,其中也不乏是缺乏思维韧性。只有愿意思考,善于思考的孩子,才能不害怕困难的到来。

就如斯坦利在《赋能》中所说的一样,“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干扰是不可避免的,能否具有这种吸收冲击波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孩子为什么会有“死脑筋”的表现?

一:家长思维固化严重,孩子不知不觉受影响

之前在网上读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妻子在电话里告诉丈夫把洗衣机里的校服晾上,孩子第二天要穿,结果回到家一看,丈夫真的只晾了孩子校服,其余衣服还原封不动的堆在洗衣机了。

妻子不由的感到无奈和生气,但是丈夫却很委屈的说:“我是按照你的话做的呀,哪里有问题呢?”。

有这样习惯按照指令和已有的经验做事,而不加以主观思考的家长,孩子自然也就在模仿父母的过程中受到了影响。

二:家长过于严厉,孩子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出错,或者没有耐心陪着孩子探索,总是喜欢给孩子下达过于细致的指令,完全抹杀了孩子思考和灵活发挥的空间,当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仍然按照已有的教诲行事,孩子自然显得“死脑筋”。

还有一部分父母,平时展现在孩子面前多是严厉苛刻的一面,喜欢对孩子进行批评和责骂,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思维不会变通是怎么造成的

在这样过于强势的家长权威之下,孩子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会遭到磨灭,遇到事情总喜欢向父母求助,缺少独立性,即便在新情况下有了更好的办法,也不敢轻易施行。这正是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严厉的话像烧红的铁,会深深地打下烙印。

思维不会变通是怎么造成的

长期缺乏思维韧性的锻炼,孩子不仅会变现得死板教条,还会变得固执己见和自负,因为他们心中已有的认知已经被重复了太多次,以至于已经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真理,从而不愿意再睁开双眼,接受新的东西和别人的意见。

要预防和改变“死脑筋”状况,就要对孩子进行思维韧性的训练

一:允许孩子“异想天开”

观察孩子画画时,可以发现他们常常不走寻常路,比如把车画在天上,把花涂成绿色。很多家长看见了就急切的想要纠正孩子,甚至是批评孩子。

但是谁说孩子的想法就是不实际的呢?从前的人觉得车在水里行驶很不着边际,但是如今的潜艇、游艇和轮船,不正是行驶在水上的“车”吗?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麦克莱所说——在所有人当中,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

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太多的“理所当然”和条条框框,所以他们的小脑袋里总是充满了奇思妙想,或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或深入浅出发人深省,所以锻炼孩子的思维韧性,首先不能抑制孩子的想象力。

二:多问孩子为什么

不论是出于对父母的信赖,还是崇拜,甚至是惧怕,遇到问题时,孩子总是愿意依照父母给出的建议行事,而没有动用自己的思维能力。

当孩子处理表现出呆板教条时,家长可以多问孩子为什么,让孩子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或者更换问题中的一些情况,让孩子的大脑也做出相应的改变。

平时生活中,家长也可以多问问孩子为什么,让孩子养成思考自己行为和前后因果关系的习惯,这样的孩子,遇事自然知晓变通。

没有经过思考就履行的教导,有时候甚至会是禁锢。即便是思考后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也远比没有思考要强得多。

三:让孩子更多的自己解决问题

思维韧性对思考的时间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孩子还没有来得及有足够的思考,便被家长粗暴打断了。

看见孩子做题苦思,家长不耐烦的指出答案;孩子还在思考家长给出的问题时,家长便擅自为孩子做出了选择,像这样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其实正是在这些小事之中,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考的耐力才得到了最基本和深刻的训练,正是在这样的重复和训练下,孩子才能逐渐具备应对新情况和更高难度的问题的能力。而家长过早的介入,不仅会打断了孩子的思路,还容易让孩子对父母形成依赖性,习惯性的等待帮助。

作家穆尼尔·纳素夫将独立能力视为是人生的基础,其实独立思考能力也是独立能力的一种。常说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学会自理和照顾自己,而孩子的思想又何尝不需要“自理”呢?

互动话题:大家生活中有孩子“死脑筋”的时候吗?这时候大家都是什么感受呢?关于化解这个问题,大家还有别的办法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分享。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贝贝豆育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