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数学启蒙|爸妈在生活中这样做,学前孩子也能轻松理解应用题

2022-02-12 01:13:40孕产
常有家长问:幼升小的孩子,计算要达到什么程度呢?纵观近5年上海幼升小面谈的考察情况,从计算层面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足够。并且孩子计算能力的掌握,其实并不难。

常有家长问:幼升小的孩子,计算要达到什么程度呢?

纵观近5年上海幼升小面谈的考察情况,从计算层面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足够。并且孩子计算能力的掌握,其实并不难。(计算启蒙,文末有链接)

但是,越来越少的学校通过口算题来考察孩子的纯计算能力,而是会给孩子抛出这样的问题:

❑4辆小汽车,开走了2辆,还剩下几个轮胎?

❑有10个人在排队,小明后面有5个人,请问他前面有几个人?

这些看似计算非常简单的问题背后,孩子想做对并不容易。

01 数学能力第一关:语言理解

应用题是很多孩子数学道路上的一道坎,也是很多人小时候的阴影。

明明计算还不错,遇到应用问题就卡机。这种情况在孩子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会出现。

原因在于:应用题和计算之间还存在一个最大的障碍——正确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并将它转化为数学运算。

以上面的考察问题为例:

❑4辆小汽车,开走了2辆,还剩下几个轮胎?

孩子首先需要理解“开走了”,“还剩下”的意思,转换为数学的表达就是:4-2=2,还剩下2辆车。接着,孩子还需要理解生活常识:一辆汽车有4个轮胎,两辆汽车一共几个轮胎就是4+4=8,剩下8个轮胎。

本质上,孩子单纯计算4-2=2,4+4=8都极其容易,但是在一个只给出了“4”和“2”这两个数量的问题上,列出这两道算式,并不容易。

我们会发现,应用问题更多地是在考察孩子“语言理解”的能力。很多孩子就卡在了“语言理解”这最基础的一关。

那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更轻松地度过“语言理解”这一关呢?

一项针对俄罗斯、德国的天才儿童的研究揭示:

1、天才儿童的卓越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抽象词汇抽象关系的掌握中:

2、生活中越是经常接触具体具象的数量,并得到及时的启发,孩子就越具备主动走向抽象的能力

3、数学方面的天才都具备对语言中特殊抽象词汇的理解能力。

简单来说,语言理解不能脱离生活。

我们是先看到了汽车,再学会“汽车”这个词的。

数学词汇也是如此,如果孩子从来没有分过东西,就告诉他“平均分”这个词,他不一定能够直接接受,在没有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也很难真正去理解。必须让孩子经历“分”操作过程,然后自己去体悟“平均分”的实际意义。

因此,学前儿童的数学启蒙,不是刷题,而是需要父母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具体的数量,及时启发孩子,孩子就能逐步形成认知和理解。

02 给孩子的4类数量启蒙故事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儿童的数学启蒙的主要目标就是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包括:加减法的实际含义、量的相对性(比多少)、描述事物的排列顺序和位置等。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4类生活场景,为孩子挖掘数量关系:

1、部分和整体的故事

建立对整体和部分的认知,是孩子理解加减法含义的基础。

很多孩子从一开始,就没有理解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特别是减法,孩子更加薄弱。到了二年级加上乘除法就更混乱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妈妈和宝宝一共叠了10颗星星,其中,宝宝叠了4颗,妈妈叠了几颗?

孩子得出6这个答案非常容易,而事实上很多孩子会列出这样的算式:4+6=10出现这样的问题,孩子不是不会,而是对于加减整体与部分的含义没有理解透彻。

这就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给孩子建立整体和部分的概念。

可以和孩子这样讲:

宝宝叠了4颗星星,妈妈叠了6颗星星。宝宝和妈妈的放在一起就是10颗星星。加就是把两个部分合起来。

那这10颗星星里,拿走宝宝的剩下的就是妈妈的,拿走妈妈的剩下的就是宝宝的。减就是去掉一个人的,剩下另一个人的。

生活中随时都可以和孩子讲这样的量,让孩子建立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的概念。

2、比多少的故事

比多少是孩子在数学认知初期的重要概念,可以加强孩子对于量的理解。

例如,可以和孩子这样讲:

今天宝宝吃5个饺子,姐姐也吃了5个饺子,宝宝和姐姐吃的一样多;

爸爸吃了10个饺子,比宝宝多吃了5个饺子;

妈妈吃了8个饺子,比爸爸少吃了2个饺子;

爸爸和妈妈吃的饺子数相差了2个……

这里,涉及到了多个抽象词汇:同样多,比……多,比……少,相差。孩子在这样的场景中,就非常容易理解量的“多”和“少”。

3、排队故事

排队时,也是一个好的机会。排队问题可以加强孩子对于基数和序数的理解。

例如,在超市结账时,可以和孩子这样互动:

你的前面有几个人?你排在第几个呢?你的后面有几个人?这个队伍一共有几个人?

帮助孩子认识,当他说前面或者后面“有”几个人时,是没有包括自己的;而当他说我排在“第”几个时,是包括了自己的。

当孩子再遇到前文的排队问题时,理解就会非常轻松。

4、平均分故事

平均分,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可以培养孩子的数感,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公平分享意识。

例如,给孩子这样的机会:

妈妈给你4块饼干,你要分给妹妹,你和妹妹要一样多。妈妈今天烧了20只虾,你要分给爸爸、妈妈、妹妹和你自己,每个人都要一样多。

孩子在分东西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会慢慢探索怎么分的方法。

03 让孩子参与讲故事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发现,不同学习方式的留存率呈现金字塔状:

孩子刷题听讲,只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而通过生活中的实践获得的认知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想要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可以采用最高效地学习策略“教授他人”:让孩子也参与讲故事。

1、轮流讲故事

父母和孩子轮流讲故事,即使每天只有5分钟,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互动时间。

一方面,孩子能够应用到的抽象词汇,说明孩子真的理解了。另一方面,孩子能够给父母提问,大大提升孩子的成就感。

2、给算式,讲故事

加法和减法都拥有丰富的含义,利用一个算式,编出一段有趣的故事,可以调用孩子的抽象词汇库,还可以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3、给场景,讲故事

给孩子一幅图或者一个场景(例如动物园,家中的玩具……),和孩子相互寻找数量关系提问,对方列算式作答。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还可以促进孩子思考量之间的关系。

在孩子未来的求学路上,还会遇到很多数学上的抽象词汇,例如:相遇、相向、尽可能多、顺序、匀速、同比、两倍、利率……如果孩子在进入课堂真正认识这些词语之前,他已经在生活中有过操作过程,那么,他就能够迅速调用经验,快速理解这些抽象词汇。

当我们留心将这些有趣的生活场景融入数学之后,孩子就会觉得数学无处不在身边。

渐渐地,他不仅理解了和数学有关的抽象词汇,也会对生活中的数量有敏锐度,自己去思考数量之间的关系,“数感”就将伴随孩子一生。

数学启蒙之计算:孩子100以内加减法遇到的困难,根源都是:数数

诗酒田园丁,教育学硕士,和万千年轻父母一道,成为诗意的园丁,在家里快乐地种金子,而不是在哭声中种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