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0-3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2022-12-31 08:15:09孕产
0-3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0至3岁儿童心理特点1.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不要做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有效性,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从小到大,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都是‘正确’的,但有效吗?当

0至3岁儿童心理特点

  1.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不要做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有效性,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从小到大,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都是‘正确’的,但有效吗?当我们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还是把头扭到一边,或者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门关起来?要知道,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是非常可怕的,要使教育有效,最重要的是营造温暖的亲子关系。”   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普遍缺乏沟通,注意到生活中的“关门现象”:“孩子回家就把门关上,关门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表情,表达的是‘别理我,我不愿意跟你说话’。因此,孩子成了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虽天天见面,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关门?“因为在家庭的对话中,家长往往不是父母,而成了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这使家庭对话充满说服、威胁、控制与建议,其实它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孩子会感到,家长的反应是对他们感受的不接纳,他们只好闭嘴、或为自己辩护、或充满愤怒。”   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在外面受到的困扰告诉我们,最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   “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比教育更重要,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感觉到我是重要的、受尊重、有价值,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因此获得成长。”   老师举了生活中的一例。女儿3岁时,着不愿意去,她怎么说服都没用,一天孩子又在幼儿园门口哭着不愿进,她也烦了,干脆蹲下来听孩子说话,孩子说幼儿园这不好那不好,说完之后,做了个让她非常惊讶的举动:“孩子把眼泪一抹,书包一背,跟我说妈妈再见,我要进去了。其实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理性,她所需要的只是倾听与接纳。”(亲子教育,早期教育,早教,早教中心,幼儿教育,幼教)   2.洞察需求比看见问题更重要。   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   3岁的女孩跟妈妈说:“长大后我要跟石头结婚,生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对此,有的家长会说小小年纪怎么想这些,给予孩子支持:“因为这话的背后,是孩子对自己的认可与爱,是一种自我价值感。”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的满足与否,就会产生成长喜悦、或成长创伤,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经验,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即使他长大成年,遭遇到一些挫折,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   3.管和放,哪个更重要?   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是有阶段性的,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也因此而不同。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目标是:建立安全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让孩子小的时候就去上寄宿学校,其实有不小风险,因为安全感来源于孩子对看护者(一般是妈妈)的依恋,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因为母亲就是世界,这个世界是否温暖、可以依靠,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互动、是否信任世界,并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后,就能够开始学习。   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给孩子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让他们学习承担责任,接受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也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不要做“最好的家长”   有些人有种“最好”情结: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做最好的家长,什么都可以做到最好,就是家长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刚刚好’就可以了。”因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以孩子为中心,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承担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培养出的往往是放纵的、自我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   因此,我们要做“真实的父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承担家庭一部分责任和义务。“只有父母这只‘杯子’是满的,才可能是健康、愉快的父母,才可能与孩子分享杯中的资源、能量与关怀。这样做父母会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孩子也成长得更好。如果牺牲自己的一切,容易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孩子也会备受压力。”

0-3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无法说具体内容,因为大家不可能内容都一样,只能说思路,自己去举一反三。比如命令式的,要求式的的做法,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被动或反抗或回避,而丧失兴趣和主动性。比如模式化、绝对化的,孩子兴趣不同,做法不同,能力不同,那如果能分开做不同的事情,或者在做的过程中能允许各种结果出现甚至不评价结果,那就好了。比如拒绝的,孩子有什么想法都正常,有相应的做法也正常,这样做必然有原因,所以不能拒绝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这样会导致孩子缺乏被认同感、归属感,会戒备和抗拒等。可以接受任何情况出现,然后问孩子的想法,以分析原因,作出引导。很多,我关注的都是大人的做法,而不是具体活动内容。 因为内容本身没有问题,是做法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结果。

0-3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小班幼儿主要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不稳定性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一些玩具哄一哄,马上又高兴起来。 小班幼儿的行动也常常受情绪支配,他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如:高兴时非常听话,不高兴时你说什么也不听。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年龄越小越突出。所以,在我们工作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吸引幼儿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
二.小班幼儿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比如,需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时,可以说“看××小朋友学习多认真,小眼睛一个劲地看着老师呢!”一般不要批评没有注意的孩子。如果老师说“×××,把你的小垫子收起来!”可能会引起更多孩子摆弄小垫子。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三.小班幼儿的思维仍依靠着动作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进行,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3353762,或者边做边想。比如,让他们数出一小堆豆子有几个,他们就用手一个一个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在画画过程中往往说不出自己要画个什么,而常常是在画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像个什么。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小班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常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效果。例如,上课时,有的孩子要上厕所,其他几个孩子一个跟着一个学,也要去。老师不高兴了,说:“都去都去!”孩子们一下就全跑光了。对儿童提要求也要注意具体,最好说“小眼睛看着老师!”而不要说“小手背后注意听讲!

0-3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的主要特点?

第一,在这个时期内,儿童学会了随意地独立行走,这就扩大了他的生活范围,手的动作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因而可以准确地玩弄和操纵他所熟悉的物体。
第二,在这一时期内,儿童的言语在迅速地发展着。他不但能理解成人的言语,也能够运用语言跟成人进行交际。词的概括作用和对行为的调节作用(遵从成人的指示),也初步地发展起来。
第三,由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儿童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游戏活动,同时逐步有可能开始进行最简单的模拟活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有重大的影响。
第四,在儿童初步的独立活动中,儿童心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玩弄物体和初步游戏及其他活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更好地知觉和理解事物,特别在言语的帮助下,儿童开始能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最初步的综合和概括,从而加深了对于物体和现象的认识。但同时由于他的经验还比较贫乏,言语能力还较差,因而各种心理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这就是说,各种心理活动总是受他当前直接感知的事物和实际活动所制约。认识的抽象概括性和计划预见性还很差,注意和情绪也都很不稳定。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依据我国教育的要求和儿童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儿童心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在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期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幼儿认识活动的是无意性占优势 所谓无意性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进行的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在心理 学中称为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幼儿认识活动发展的趋势是从无意性向有意性过渡的。所谓 有意性,是指有目的的,需要经过意志努力的心理活动。 1.幼儿的注意是不稳定、不持久的 幼儿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 才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较好的教育 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钟,4岁幼儿可集中十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 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当然,注意的集中时间不是一 成不变的,常受个性、兴趣、智力水平的影响。兴趣浓厚,情感深沉,善于思考的幼儿,注意易于集中且 稳定。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注意是幼儿认识的开始,幼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中 ,不论感知物体、回忆往事、思考问题,注意都起着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认识就不 能很好地进行,更不可能深刻。就象照像,不把镜头对准物体,调好光圈、焦距,再拍照,就得不到清晰 的影像。所以,只有注意集中,才能在大脑皮质留下深刻的痕迹,记忆才会牢固。 对幼儿进行的观察和实际都发现,幼儿智力与他们注意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注意力集中、稳定的孩子,掌 握知识的速度快,而且记得牢,智力发展比较好。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的孩子则相反。超常儿童共同的 特点之一,就是注意力集中,不受干扰。注意是幼儿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先决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幼儿 入学后学业的好坏。为此,家长必须十分重视幼儿注意的培养和发展。

幼儿有哪些主要的心理特点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了解儿童的以上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教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入园儿童的问题。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儿童刚入园的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儿童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2.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比如,需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时,可以说“看××小朋友学习多认真,小眼睛一个劲地看着老师呢!”一般不要批评没有注意的孩子。如果老师说“×××,把你的手绢收起来!”可能会引起更多孩子玩手绢。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面条!” 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小班儿童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常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效果。例如,上课时,有的孩子要上厕所,其他几个孩子一个跟着一个学,也要去。老师不高兴了,说:“都去都去!”孩子们一下就全跑光了。对儿童提要求也要注意具体,最好说“眼睛看着老师!”而不要说“注意听讲!”因为儿童不容易接受这种一般性的抽象的要求。 四、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1.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小班儿童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大班儿童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中班儿童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2.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譬如,他知道了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粒糖给了弟弟3粒还剩3粒,但还不理解“3加2等于几?6减3还剩多少?”的抽象含义。 中班幼儿常常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例如,他们常常认为“儿子”一词的意思就是“小孩”。当他们听说某个大人是××的儿子时,常常感到不可思议:“这么大,还是儿子?”为了使教师说的话能让幼儿明白,必须注意了解幼儿的水平和经验,避免说过于抽象的语言。语言教学中,尽量用形象的解释来帮助儿童理解新词。教“笔直”一词,可以竖起一支铅笔,“笔直”就是像铅笔一样直,这样幼儿就能懂,而且能牢牢记住。 五、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1.好学、好问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天文地理,无所不有,希望成人给予回答。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家长、教师都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例如,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智力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幼儿园教师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因材施教,针对各人的特点,长善救失,使儿童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婴儿主要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婴儿最开始的行为能力,意志力,控制力,和自理能力都是非常薄弱的。
  其次,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情况下是心智不全的阶段,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对外界事物的积累才能慢慢成长自己的心智。
  再三,孩子在未成熟阶段,是很容易走向歧途的,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不同的学家有不同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Freud的理论将不同年龄阶段分了五个阶段;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