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我从未获得父亲的认可,但我最终选择了释然

2022-01-28 15:54:50孕产
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字 | 本文共3800字,阅读约需5分钟声明 | 本文由“魔斯妈妈育儿实录”原创,喜欢我,请点击“关注”按钮最近在一个家庭教育学习群里混。除了正常的课程学习以外,群主经常会发一些文章跟大家分享,做案例分析。一次,群主聊起了宫崎骏的话题。
文 | 魔斯妈妈育儿实录字 | 本文共3800字,阅读约需5分钟声明 | 本文由“魔斯妈妈育儿实录”原创,喜欢我,请点击“关注”按钮

最近在一个家庭教育学习群里混。除了正常的课程学习以外,群主经常会发一些文章跟大家分享,做案例分析。一次,群主聊起了宫崎骏的话题。

作为顶级动画巨匠,宫崎骏的温暖治愈了全世界,却唯独漏了他的儿子宫崎吾朗。和很多孩子一样,宫崎吾朗也是在父亲打击下长大的孩子。一次访谈中,宫崎吾朗甚至评价宫崎骏是个0分的父亲。

年幼的吾朗继承了父母的绘画天赋,并梦想能成为父亲那样棒的动画导演。宫崎骏认为动画行业辛苦,不希望儿子从事动画。同时,他认为儿子没有动画天分,极度看不起儿子的作品。宫崎吾朗憋着一口气,拿出了第一部作品《地海战记》。宫崎骏却在观影时,众目睽睽下中途离场,还写信批评。

第二部作品《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宫崎骏在发布会现场毫不留情批评影片。吾朗不得不在尴尬气氛中公开谢罪。之后票房不错,宫崎骏仍然说:“好歹也给我点压力呀。”

宫崎骏曾被问起:为什么总是在斥责孩子?他的解释是:与其让别人胡乱批评,还不如自己来毒舌。

故事讲完,群主感慨:一生都在求父母点赞的孩子到底有多苦!他还引用了柏邦妮和马东的一段对话。柏邦妮问:“一个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满心里的苦?”马东说:“因为太苦,所以一丝甜就够了。”父亲的一句肯定,是那漫长苦涩里的一丝甜,如烟火般顷刻照亮了人生。

哇,这段分享一结束,立马就引发了群里的热议,瞬间刷屏上百条。

“记得小时候,邻居或者亲朋好友表扬我哪里做得好时,父母总会说:哪里,……还做得很差。诸如类似的话。”

“我曾经质问过妈妈,为什么就不能肯定我呢。她说:即使真的表现好,也要谦虚。中国人骨子里总觉得谦虚是一种美德,特别是不愿意夸奖自己的亲人。”

“很多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只有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和至亲,他们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宫崎骏

似曾相识的经历,不太一样的感受

群里一个妈妈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从小到大,无论做得多好,都很少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赏。不去想还不觉得有什么,一想,真觉得扎心。因为今天的自己正在走父母的老路,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她想想平日里对大女儿说的话,几乎都是批评、讽刺、责备……

“你怎么那么笨,这不会,那也不会。你看别人家孩子,学习多认真。你看谁谁谁,参加什么比赛,又得奖了。你看你同学,这次考得多好。你看妹妹这么小都会想着别人了……”这些话,每天在她的嘴里反复不停地说出来。

有时候大女儿听了也会反驳:”你怎么老是说伤人的话,我同学她妈妈不知道对她多好!“而她还要再打击女儿一下:”你要是觉得谁妈好,你就去做她的女儿吧!”……她说她现在才发现自己有多么的“恶毒”!

听到此处,我不禁苦笑一声。多么熟悉的话语!原来经历过这些的孩子比比皆是,我突然感到一种“自我解嘲式”的温暖。一个人受苦,觉得自己既苦又孤独。一堆人受苦,好像这苦都没那么苦了。

但是,我没有产生和这群发言妈妈一样的共情心态。我在想,为什么?大概是因为我没有将这种爱的表达方式继续延伸到我孩子身上。大概是因为面对永远也无法改变的父亲观念,我最终选择了释然。

❀❀❀ ❀❀❀ ❀❀❀

我那鸡飞狗跳、困顿迷惘的岁月

我并不是没有那些鸡飞狗跳、困顿迷惘的日子。

几岁的时候,面对父亲的批评、打压,我尚没有反抗的觉悟。那时的我,认为教育本该就是这样。父亲也常常在外人面前自夸:”我对孩子的要求还是很严的。“小时候,我的成绩特别优异,这仿佛也印证了父亲教育理念的”正确性“。

十几岁的时候,我开始觉察,亲人的相处方式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我期待更温暖的沟通,但是渴望不可及。我没有能力去改变,所以只能在一次次的沉默、忍耐中期待二十岁的到来。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工作了,有属于自己的收入。自食其力让我终于有了对抗父亲的力量。一开始,我总会抓住父亲的问题不放,死磕,非要争辩出一个是是非非。

结婚以后,革命传统教育下成长的父亲与国外留学工作多年的海归老公,各种不对付。有了孩子,需要老人帮忙,又不得不住在一个屋檐底下。每逢过年,都是我家庭矛盾的集中爆发期。礼节上面的事情一多,各种观念上的冲突压也压不住。老人家军人出身,到老了还血气方刚,一言不合,能打得老公眼镜都断了。我曾经无数次希望逃离这样的困局。

改变,就是这样悄然地发生了

随着儿子慢慢的长大,开始面临教育的问题。那个时候的我,还没有踏入教育行业,甚至还不懂得怎么做好一个妈妈。我渐渐发现:我对孩子的态度、举止甚至说话的方式,都在不自觉地变成父母的翻版。不用学、不用教,本能反应就浮现出父母曾经对我的方式。我感到惶恐和震惊,但是并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也许是出于自我谅解,也许是懂得了换位思考,那个阶段,我好像不自觉地开始去理解父亲这样表达情感背后的原因。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一直强调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说明家族的长幼有序与国家的上下服从,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奠定了中国人骨子里就有权威主义的认知。父亲,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一家之长,他会天然的认为自己握有不受制约的无上权力。为什么在中国会把地方官称为父母官?这也从一个侧面形象生动的体现了,父母之于子女,具有多大的主宰权力。几千年国家文化尚且如此,我又怎能期望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因为我的对抗而改变他的认知呢?

但是,权威式的表达情感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虽然我和父亲之间,细数起来,并没有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但是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他还是履行了一个父亲的职责,养育我长大,从未考虑过回报。父爱总是深沉的。我知道,在他的心底深处,对这个女儿和女婿是有认可度的。

后来,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以及职业生涯的转型,我开始阅读一些家庭教育的书籍。懂得越多,似乎越能够坦然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虽然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说话不中听,虽然有时候我还是会感觉就要点燃内心的怒火了。但是,渐渐的,我都选择了在第一时间忍耐、接纳。接纳父亲,接纳我自己的情绪。等冷静过后,再去看待这件事情怎么处理,或者说还需不需要处理。

❀❀❀ ❀❀❀ ❀❀❀

选择释然,是自我救赎的起点

我逐渐的把关注聚焦在与孩子的相处上。我开始明白:父亲是我无法改变的。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的孩子。

学习是一件好事情。当我读了很多书,明白了更好的养育该是怎样的时候,生活中的行为就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儿子生性温和、敦厚,我曾一度以为这样的孩子抗击打能力比较强。批评、打击不会有太大负面影响。但是当我给予他越来越多肯定的时候,我发现他会更开心、更自信。偶尔批评错了,他会委屈得哭。女儿生性敏感、要强,那就更要多多肯定,积极引导了。

在美国的时候,我对父女关系又有了新的认知。

以前我一直很羡慕欧美人,觉得欧美国家父母跟子女的相处很有界限感。小时候不能打骂孩子。子女大了,父母更要懂得尊重。因为这是两个家庭之间的沟通。这种被认可、被尊重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后来到了美国,跟很多当地人交流,我才知道:很多美国人羡慕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很多美国的老年人会羡慕中国人家族观念强。不管孩子在哪里,都与父母密切联系。哪怕成了家,也会把赡养、侍奉父母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美国的年轻人也会羡慕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关于这一点,我曾一度不解,以为对方的话仅仅是恭维。直到后来,我读了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才猛然醒悟:他们的想法是有存在逻辑的。

弗洛姆认为,基督教的新起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予西方社会个人史无前例的自由。但是伴随着这种自由,每个人的责任感被提升到了极大的高度。很多个体对这种程度的自由感到害怕,并试图逃避。为了避免这种令人困扰的选择,一些人会期望将自己的意愿从属于某种权威,这样他会感到安全。这其中就包括父权式的权威。很多西方人信基督教,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在找寻外部权威,找寻安全感。

我意识到,没有什么完美的家庭关系,也没有什么所谓的西方家庭观念好,还是东方家庭观念好。好不好,其实只是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所形成的概念。你选择看淡,那很多事情都不是问题。你选择较真,那很多事情都是问题。我选择放下、释然,恰恰是自我救赎的起点。

如今在生活中,我毫不吝啬对孩子们表达欣赏和肯定。从各种迹象看,儿子和女儿都建立了足够的安全感。虽然有时,我还是会对”在众人面前表扬孩子“显得不知所措,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点“谦虚”心态仍在作祟,但我相信我基本已走出了原生家庭的困局。

太过于在父母的态度中挣扎,实际上是迷失了自我

这好像是一个集体追忆原生家庭罪与罚的时代。董卿、秋瓷炫、高晓松、姜思达、姜文……明星们在不同场合谈起自己的父母。那种痛苦与困惑,仿佛一辈子也解不开。对于这一点,我不太能理解。有多大的心结,那么难以解开?有多大积怨,那么难以跨越?

人这一辈子,不可能苛求每一种对外的连接关系都是完美的。很多时候,恰恰是这种不完美,反而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了阅历,增添了厚度。太过于在父母的态度中挣扎,那种苛求父母“只要你一个肯定,我就足够勇敢“的人,在我看来,实际上是迷失了自我。

北野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一个人是否长大成熟,要从他对父母的态度来判断。当你面对父母,觉得他们好可怜,真不容易,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一把年纪,还把”不能原谅自己的父亲“挂在嘴边的人,充其量只是一个胆小鬼而已。

借用《都挺好》里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话题: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你也可以选择放下。我选择了放下,重获新生。你呢?

“我用前半生去恨,却用尽余生想念母亲”,虎妈不是想当就能当

别因你的“自以为是”错过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聪明孩子养成记# @头条教育

我是@魔斯妈妈育儿实录,俩宝妈,热爱写作、热爱分享,喜欢历史、喜欢旅行。财务金融领域混迹多年,后因孩子投身教育领域。从卖方研究写行研报告到创建魔斯英语品牌开设30多家校区,再到跟宝爸宝妈们一起探索育儿心得,我一直在跟随心的方向前行。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不断成长的动力!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也欢迎交流任何有关育儿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