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3岁孩子也会给你“挖坑”?恭喜,你的孩子知道学习了

2022-01-26 04:12:33孕产
案例国庆长假后,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一切恢复常态。有一天下午放学,妈妈来接小烨,老师觉得好奇,就问了一声,小烨妈妈说要修年休假了。


案例




国庆长假后,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一切恢复常态。小烨的妈妈工作很忙,很少来接孩子,一般都是姥姥姥爷来接。有一天下午放学,妈妈来接小烨,老师觉得好奇,就问了一声,小烨妈妈说要修年休假了。

老师和家长的谈话被小烨听到了,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别看小烨才3岁多点,人却是“鬼机灵”。第二天中午放学,小烨便闹着回家,老师哄了半天才算安静下来。



午睡的时候,碰巧有个小朋友尿裤子了,老师给家长打了电话,没过多久,家长便将孩子接回家了。本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没过多久,小烨大声报告:老师,我尿裤子了!老师走到小烨床前,掀开被子一看,果然尿了一点。这可是小烨第一次在幼儿园尿裤子,老师拨通了小烨妈妈的电话……



第二天午睡没多久,小烨又大声报告;老师,我尿裤子了。老师又拨通了小烨妈妈的电话,转头看到小烨一脸的“小欢喜”。妈妈来接小烨时,老师叮嘱妈妈给孩子拿两条备用裤子。



第三天中午,午睡前,老师多了个心眼,留意了一下小烨:只见她到厕所溜了一圈,马上就跑到了寝室,迅速钻进了被窝。老师问她小便了没有,她小声说:"老师,我没有尿。"

可是午睡没多久,小烨又大声告诉老师:“老师,我尿裤子了!”。老师抱起她,拿了备用裤子,准备给她换上,她一边抗拒,一边说:“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来接我吧。”老师说:“妈妈上班去了,没时间来接你,才给你准备了裤子啊。”小烨:“不对,妈妈休假了,在家呢。”

老师哄着她要给她换裤子,她一看达不到目的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吵得其他小朋友都没法睡觉了。老师没办法,只得又拨通了她妈妈的电话。



没过多久,小烨妈妈来了,这次没打算接孩子回家,而是把她领出寝室,揭穿了孩子的故意尿裤子的“小把戏”,并告诉孩子:妈妈是休假了,可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小朋友要按时上幼儿园,你好好表现,到周末不上学的时候,妈妈好好陪你玩。

孩子停止了哭泣,换上干净的裤子,继续留在幼儿园午睡,没有缠着妈妈要回家。自此以后,小烨再也没有尿过裤子。

案例分析


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era) 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同时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



儿童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也许会直接的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儿童在观察学习后没有表现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习到行为。只要外部条件和内部动机相适应,习得而未表现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3岁前儿童已会模仿,但常常受能力的限制,模仿对象较少。3—4岁的幼儿模仿现象显得较多,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动作和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再大一些的幼儿的模仿,则已开始逐渐内化。




3—4岁的幼儿看见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总是要去做,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总是想要。比如,看见别人在玩球,就想玩球,看见别人戴帽子,也要戴帽子。这个年龄的儿童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比如玩开汽车,大家都要当司机。一辆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乘客,他们并不在乎,反而玩得很高兴。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幼儿常常不自觉地模仿父母和老师。亲近的成人说话的声调,姿势,常用词语等等,都去模仿。



小烨“尿裤子” 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模仿同伴的行为,达到自己想回家目的的案例。她从老师与妈妈的谈话中得知妈妈“休假”的信息,产生了“想回家” 的愿望。

当她发现小朋友尿了裤子,老师就打电话给妈妈时,她就开始模仿小朋友的行为,这是有意识的模仿,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



家长"避坑"策略



面对3岁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家长要树立科学教育观,首先肯定孩子的进步,正确引导,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坚持正面教育,避免空头说教。

3~4岁的幼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可塑性很高。但由于心智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模仿行为带给他们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幼儿的模仿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




01、理解和尊重孩子,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切忌大声训斥和指责孩子。

喜欢模仿是孩子的天性。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很容易被新异刺激所吸引,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幼儿的模仿带有很强的盲目性,由于他们年级尚小,心智发育不完善,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往往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去模仿,因此要引导他们明确该模仿什么,追求什么。

幼儿的思维处在萌芽阶段,具有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他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或者感兴趣的事情,会迅速产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模仿。



如:幼儿园小班有个小朋友叫豆豆,眼睛不舒服,有点炎症,老是不停地眨眼睛。家长就拿了一瓶眼药水给老师,让老师定时给孩子点眼药。昊昊小朋友觉得眨眼睛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还能得到老师的关注,于是就学着那个小朋友的样子,开始频繁眨眼睛。



一开始老师没注意,直到家长向老师反应:“孩子最近老是眨眼睛,去医院看了,大夫说孩子眼睛没问题,希望老师多留意一些”。老师这才想起给豆豆点眼药的情,便告诉昊昊,豆豆的眼睛生病了,因为不舒服才眨眼睛,医生叔叔给她开了药,点几天眼药水就好了。昊昊学豆豆眨眼睛的样子不文明,也不好看。昊昊听了老师的话,开始控制自己,没过几天就好了。



作为家长,要留心观察幼儿,在幼儿出现行为问题时,及时干预,并指出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一定要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样的事该做,什么样的事不该做。

当发现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家长要妥善处理,千万不要大声训斥和指责孩子,因为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要跟孩子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3岁的孩子简单的道理还是能听懂的,只要家长耐心讲解,信心引导,孩子自然会明白道理。




02、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模仿榜样,引导幼儿有意义的模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便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家长的言行举止随时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

如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自然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也会要求玩手机,有的孩子会产生手机依赖。

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是家长给予幼儿的最好的教育。但是人无完人,家长同样也会犯错,敢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也是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以平等,尊重,真诚的姿态面对幼儿。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多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兴趣,保持他们的个性。





03、多和老师沟通,做好家园共育

3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了,他们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因此,家长要多和孩子的幼儿园老师沟通,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模仿榜样。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习惯,应及时反馈给老师,积极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促进孩子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喜欢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最初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作为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模仿行为,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模仿榜样。善于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孩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