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美国人真的不打孩子吗?错了,打!要看怎么“打”

2022-01-14 12:01:19孕产
文/心聆主笔团乔木01可不可以打孩子?这两天,朋友圈被一篇名为《现代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打孩子打太少了》的文章刷屏了,这位作者认为孩子如果打得太少有以下弊端:①教育成本上升、效率降低;②身体和精神的抗压能力都很差;③成材的概率比较低。

文/心聆主笔团乔木

01可不可以打孩子?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篇名为《现代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打孩子打太少了》的文章刷屏了,这位作者认为孩子如果打得太少有以下弊端:

①教育成本上升、效率降低;②身体和精神的抗压能力都很差;③成材的概率比较低。

一“文”激起千层浪,评论出现了两极分化:

有人大声叫好,连连称赞,称孩子确实是“不打不成器”,现在的孩子就是太脆弱,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么长大的;


有人极力反对,口诛笔伐,称打孩子是家长不负责任,没用无能的体现,更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孰是孰非呢?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想冒昧问一下拥趸者,您被父母从小棍棒教育长大成人,现在您如父母所愿“成材”了吗?

还有,对于反对者,我也有一个小问题,您认为给孩子营造一个没有暴力,完全“无菌”的成长环境,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02美国人真的不打孩子吗?

其实,打孩子在一向“讲究人权”的美国,还是很有市场的。


在我们印象中,美国父母是不能随意打孩子的,知乎上有个问题就是“美国人真的不打孩子吗?可看到公共场合小孩嬉戏打闹,当妈的脸一沉,小孩马上老实了,好奇他们到底是怎么管教孩子的?”


@vczh回答道:

“虐待儿童被告发了下场很惨的,曾经有个父亲想惩罚自己的女孩,先打911,叫警察来他家里看他打自己女儿,如果越界了就喊停。哭天喊地打完了之后,警察记录了一下,说该父亲行为符合规定,走了。”

另外,其实美国父母对孩子犯错的惩罚主要有:禁足、小黑屋、不能参加party……而且言出必行,说禁就禁,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很有权威。


对于打孩子的“心得”,美国也有和我们很相似的谚语“Spare the rod , spoil the child”(直译就是省下了棍子, 惯坏了孩子,其实就是“不打不成器”),“允许体罚”甚至被写进了法律里:

“在每所学校只能有一根木棒,必须放在校长办公室。”

当然了,对这根木棒的长宽高,执行场合,执行力度都有严格限制,但它赋予了老师管教孩子的权力。

正如知乎用户@封禁让我戒乎说得:

“我们不能只一味学到人家“不打”,没学到人家的“权威”,既无法通过权威来管,又无法通过打来管,最后只好让杨永信来管。”

一味的采取温和的教育方式有时未必是件好事,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管教孩子呢?


03四招管教孩子

是的,家长可以适时使用“暴力”,但需要谨记一点“暴力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毕竟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勇于承担。

小时候我也被打过几次,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但我却很庆幸,当年挨了打。

第一件事,是因为好奇,我拿铁丝往插座里插,然后家里跳闸了,我妈发现后,把我结结实实揍了一顿,我以后就再也不敢了。

第二件事,是在外婆家,外婆一向很疼我,甚至可以说有点“惯着我”,所以,更别提打我这件事了。直到那年暑假我跟着小伙伴在水塘边玩水,然后一下子栽了进去,要不是恰巧有路人看到,估计我就“当场去世”了。后来,被外婆知道后,她一边哭一边拿棍子抽我,我长了记性,从此再也没有让她担心。

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基地》中有这么一句话:“暴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

这句话放在教育孩子上面,其实也是可行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面对孩子的“犯熊”有时候会很无助,任你好话说尽,任你再怎么温和而坚定,但孩子还是有“犯熊”的时候,所以,父母就是变得束手无策。

动用暴力,就成为父母的一种“无能”管教方式。

而这种管教方式有点类似武侠小说中“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路数,所以,轻易还是不能动用。

因此,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四点:

1.事件性质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三个叛逆期:2~3岁、7~8岁以及青春期,这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出现的表现,孩子在这几个年龄段是很会“惹事”的,但如果碰到涉及原则,或者生命底线的的事情,比如像我小时候一样“作死”,父母就一定要管教。

2.动用“家法”

古装剧经常会出现这么一幕,孩子犯了错,父母就要“动用家法”。这个方法是值得借鉴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有个“威慑”,之所以动用“家法”,不是父母想打你,而是你犯了错误,为人父母就必须要教育你。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动用家法的过程中就不需要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了,比如《红楼梦》中宝玉因为交结贾家敌对势力忠顺亲王的戏子蒋玉菡,犯了政治大忌,又因贾环说他“淫辱母婢”,气得父亲贾政动用家法,差点打个半死,但被赶到的王夫人和贾母劝住,让宝玉有了“靠山”,最后还是无济于事。

3.巧用“惩罚”

虽然对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现在有很多被批判的内容,但其中不乏有可以借鉴的,比如“强化与惩罚”。有些不赞成体罚的家长也可以将打孩子替换成别的惩罚方式,比如禁足、罚站(正惩罚)、不许吃零食、不许看电视(负惩罚)等。

4.注意场合

中国有句老话“人前教子,人后教妻”,但其实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当众不留情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碰上暴脾气或者叛逆期的孩子,搞不好还要出言顶撞,父母很没有面子不说,也会被丧失家长权威,被孩子气得半死。

这时候,就不是你在管教孩子了,而是孩子在“管教”你了。

因此,父母不妨关起门来,私下里好好和孩子聊聊。

总之,教育孩子这条路不好走,但就像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的:“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希望父母和孩子彼此多些共鸣,多些体谅,多些理解。

注:心聆护航,专注儿童心理,用心聆听,为您和孩子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