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2022-01-02 15:00:20孕产
下面这些话有没有很耳熟?你或许记不起最近什么时候说起过,却不经意间成为了我们的口头禅:为什么打架?你惹他了还是他惹你了?为什么考这么差?是不是没有认真学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如果孩子经常被大人吼叫,其性格很可能会被影响。然而而很多家长不以为意,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真的管住孩子。

下面这些话有没有很耳熟?你或许记不起最近什么时候说起过,却不经意间成为了我们的口头禅:

为什么打架?你惹他了还是他惹你了?

为什么考这么差?是不是没有认真学习?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

如果孩子经常被大人吼叫,其性格很可能会被影响。然而而很多家长不以为意,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真的管住孩子。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来看下面的例子。

我隔壁邻居,橙子的妈妈是初中语文老师,面相特别严肃,橙子的爸爸是工程师,长期在外地勘察。因为橙子爸不在家,加上3岁的橙子很调皮,于是橙子妈就扮演起了孩子爸的角色。

所以晚上的时候,她家要不是过于安静,要不就是橙子妈妈的吼叫声和橙子的哭声此起彼伏。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橙子妈还是觉得孩子天性顽劣,就应该严加管教否则会酿成大错。

后来日子久了,每次豆皮儿下去玩时,都只看到橙子在一旁自己玩耍,不敢靠近任何人。大人小孩都觉得她很孤僻。而橙子妈妈觉得没什么,觉得只是孩子性格内向罢了。

其实在这个案例里,橙子内向沉默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妈妈吼叫出来的结果。由此可见,经常对年幼的孩子吼叫,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影响。

在我们上一代的教育中,长辈们常常是一言不合就开打,“不打不成器”是他们所奉行的金玉良言。很多家长认为严厉和惩罚有效,且效果立竿见影。

从某种程度上,用成人的绝对权威压制了孩子的不良行为确实能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是人们往往忽略它的代价和长期效果。事实上,虽然年幼的孩子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在遭受惩罚时内心所做出的决定。然而,他们做出的行为就会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上。所以经常对孩子吼叫会造成以下几种结果。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

(5)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6)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无论出现上述哪一种情形,都不会是家长想要的结果。心理学家贝克曾说过:“对子女督促过严的父母,也许可以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却也会使子女有不安、依赖、胆怯、敢怒不敢言、不爱做劳心工作,以及不喜欢参加有创造性的活动等缺点。比较起来,这种教养方法是得不偿失的。”

父母过分严厉专制,教出来的孩子通常会形成两种性格:一是胆小懦弱,过分顺从依赖,没有主见,唯唯诺诺;另一种则是非常顽劣,离经叛道,容易走入误区。

正面管教的专家简·尼尔森说过这样一句话,被广大家长所熟知: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

面对这一概念时,家长们当然知道,家里的小祖宗只有心情好,感觉好时才会乖乖听话,但当他们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又会不自觉地滑入吼叫、惩罚的旧习中来。然而惩罚只是一时有效,唯有尊重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去做。

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是共同成长,而非为你所控。

我们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如果我们单单关注在孩子的行为上,而无视孩子的感觉,那么,显然我们无法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中,无法产生共鸣,也无法成为孩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孩子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孩子感觉不好,就肯定做不好。要让孩子感觉好,我们首先得进入到孩子的感觉世界中,摸到孩子的感觉,去找到他们冰山下归属感与价值感。当孩子的感觉被摸到,他觉得自己被理解,被接纳,心就软了,才愿意反思自己,愿意合作。

对孩子而言,孩子看到的现象是这样的:平时温柔的爸爸妈妈,忽然变得凶神恶煞,满脸写着失望和愤怒。

孩子的感受是这样的:我是不是个坏孩子?爸爸妈妈会不会是不喜欢我了?

孩子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如果我听他们的话,如果我讨好他们,那么我就是个好孩子了吧!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感觉好呢?

1.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海面之上的任何一座小小的冰山,在海面之下,都一定有一个巨大的冰体。同样地,对于一个人来说,行为只不过是人的一小部分,在行为的背后,有感觉、有信念,有对价值感和归属感的需求。我们常常关注在孩子的行为上,并且试图扭转孩子的行为,但事实上,每个行为背后都是有因可循的。只有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知道该怎么做让孩子顺着我们。

2.用管教代替惩罚

有些家长会问,管教不就是惩罚吗?其实“管教”与“惩罚”从来就不是一回事。“管教”来自于拉丁文,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或“受尊重的领导人”,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内在的自我控制,他们需要学会自律,而不是依靠惩罚进行的外在的控制。那么我们判断我们教育方式是管教还是惩罚呢?我们来对照有效管教的四个标准:

(1)是否对孩子尊重、鼓励,坚持了和善与坚定并行?

(2)是否建立心灵纽带,帮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是否长期有效?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无疑,惩罚不满足以上任何一条标准。有效管教得让孩子学到东西,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不敢试错。

因此,想要有效管教,父母得从内心接受,犯错误不仅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也是我们学习管教孩子的好机会。孩子的绝大部分错误,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鼓励他们,当我们把犯错看成是一个我们和孩子的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我们就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他们。

3.沟通时多用“我”“你”

以下这些常用语有助于增进你和孩子的合作:

等一下就轮到你啦;

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人的说法;

我很在乎你,会等到我们能相互尊重时再继续谈;我知道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我们待会儿再说这件事,现在应该上车了。

这些句式中,你会发现多用了“我”与“你”,且态度是坚定地但行为时和善的。确认接纳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转移、提供选择并坚持执行,这都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