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生来就不是一张白纸,请谨慎书写

2021-12-27 05:01:37孕产
上周六,我参加了一场小马君的讲座,主题为《如何平衡天性和规则》,同时了解了美国知名幼教品牌Kids’R’Kids的办学模式及理念,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写下来,与大家分享。​说到小马君,大家可能不是太熟悉,但讲到常青藤爸爸,很多人都有印象。

上周六,我参加了一场小马君的讲座,主题为《如何平衡天性和规则》,同时了解了美国知名幼教品牌Kids’R’Kids的办学模式及理念,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说到小马君,大家可能不是太熟悉,但讲到常青藤爸爸,很多人都有印象。常爸的公号一直是育儿界的风向标之一,很具权威性和专业性,而小马君就是常爸公号的常驻嘉宾,每周四固定更新,深受粉丝欢迎(我也是其中一位)。他的文章一向条例清晰、思路明确,而且几乎从不灌鸡汤、更不带节奏,这点在现今浮华的自媒体界十分难得。

这次的课程主要讨论的是孩子的天性与规则间的关系。

从中西方不同的视角来看,中国家长更倾向于认为,天性与规则间存在一定矛盾,规则的建立难免要损害孩子天性,喜欢强调“听话”、“乖”,以此限制孩子的部分需求。

但西方则认为,天性与规则间的碰撞,能产生“火箭”般的效应,守规则的孩子能更好的释放天性,他们不喜欢对孩子说“NO”,而提倡给孩子提供合理的选择,以此来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在规则的框架下,释放天性。

举个例子,幼儿园里,一个孩子在教室放声尖叫,如果在中国,老师一般会说“不可以这样,不能尖叫,会影响课堂秩序。”这当然没错,

但在美国,老师则更倾向于说“不可以在室内尖叫,你的能量可以在稍后的户外活动中释放。”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想尖叫,是可以的,只要是在户外。”

可以看出,西方教育更注重告诉孩子什么事是“YES”的,怎样把不可以的事的变为可以的,给孩子提供更多可行的选择。

所以,其实天性与规则间并不矛盾,只是需要找到科学合理的平衡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的天性有全局的理解,要认识到,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天生的彩纸,在纸上作画的人,可能有很多,但核心还是孩子自己。

当然家长的作用非同小可,父母的养育模式会导致孩子行为上的差异。

小马君列举了四种比较典型的养育风格,PPT 受篇幅限制,展示的不够全面,我在美国心理学家费尔德曼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找到了更加完整的表述:

书中表示“权威型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表现最好:

“他们独立、友善、有主见且有合作精神,追求成就的动机更强,常获得成功并受他人喜爱,无论是与他人的关系还是自我情绪调节方面,他们均能有效调节自己的行为。”

这说明,家长不仅要对孩子的需求做积极回应,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小马君认为,孩子的规则建立是从小就要开始的,虽然不同年龄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但基于的准则都是一致的:

只要以上三个问题中有一个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家长就需要介入并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举个例子,家庭聚会时,2岁的宝宝坐在餐椅上,一直用餐具(筷子之类)敲打碗碟,弄得很响,如果你是家长,会介入吗?

对照刚才的黄金三法则,孩子此刻显然侵害到了周围用餐人的利益,因为制造了令人心烦的噪音,所以需要家长的介入,但如何介入呢?

小马君给出了方案,同时举例,可以将筷子换成吸管,这样就不会发出响声,也可以带孩子到外面走一圈,让他们释放一定能量后,再回来,还可以给孩子提供蜡笔和画纸。总之不要单纯地制止,而是要找到替换的方法,给孩子更合适的选择。

更加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小马君的这篇文章:

或是购买他的书,

相信能给你更明确的答案。

谈谈的我感受:

这次的活动,有两句话击中了我的心:

一句是Kids’R’Kids的办学理念:Hug First,Then Teach,先拥抱孩子,再教授知识。

另一句是:孩子是一张彩纸。

这两句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那就是,接纳并尊重孩子本身。

很多时候,家长会固执地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而我们是绘图人,肩负重大使命,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回想一下我们短暂的前半生,究竟有多少时刻,是顺应了父母的要求生活呢?

可能,大多人的大多数时间,都是不符合父母预期的,在我们的画纸上,呈现的并不是父母的作品,而是夹杂了很多父母笔触的,我们自己的作品。

要说“绘图”的能力,我们这代是远比不上父辈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没有成为父母心中的“作品”,我们依旧保留了许多自己的痕迹,年龄越大,与父母的期待距离越远。

所以,不要高估作为家长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深远,他们不会被我们所绘制,他们有自己的颜色。

Hug First,Then Teach,先拥抱孩子,再教授知识。

所有的教育都要基于“天性”这一基础,如果我们不能接受“孩子是一张彩纸”,不认同“孩子自己才是主绘人”,那么所有的“爱”,可能就都是“控制”,给予的“教育”最终也都成为“牢笼”。也许孩子最终会有所成就,但失了色的内心,终难感受“幸福”的含义。

规则需要建立,但光说“不可以”是远远不够的,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出更多合理选择,才是教育的真谛。

爱孩子,就接纳孩子,他们生来就与我们不同。

最后,感谢新华幼教集团邀请,两年的相处,让我对这个认真做教育的机构深感认同。

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