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宝宝摔跤,是对妈妈的一种考验

2021-12-05 00:32:05孕产
假期带宝宝去哪里?首选当然是公园!宝宝放一起玩的不亦乐乎,妈妈们只管旁边守着喝喝茶、聊聊天、晒晒太阳,简直幸福感爆棚!但凑一堆的熊孩子,省心都是假象!突然不知道哪个宝宝突然绊了一跤,那周边的四五个宝宝像多米诺骨牌似的,接二连三地摔了,顿时哭声一片。“哎呦,宝宝摔哪里了?妈妈吹吹!

假期带宝宝去哪里?

首选当然是公园!

宝宝放一起玩的不亦乐乎,妈妈们只管旁边守着喝喝茶、聊聊天、晒晒太阳,简直幸福感爆棚!

但凑一堆的熊孩子,省心都是假象!

突然不知道哪个宝宝突然绊了一跤,那周边的四五个宝宝像多米诺骨牌似的,接二连三地摔了,顿时哭声一片。

“哎呦,宝宝摔哪里了?妈妈吹吹!”

“宝宝不哭不哭,我们要勇敢,自己爬起来!。”

“叫你慢点跑,就不听!疼不疼?”

哄好没一会,孩子们就把刚才妈妈们絮絮叨半天的叮嘱抛到一边去了。

“慢点跑!” “不要离那个树枝太近、会绊倒!” “不要推来推去!”

那该怎么办呢?眼睁睁看着孩子摔下去,坐等孩子长出不摔跤的本领吧?

其实2 岁之前,孩子摔倒都不知道用手撑地,而且大部分学步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问题。

原因是这个阶段的宝宝控制精细肌肉比较难,协调能力也无法完全跟上。

在他们还没等大脑给双手发出撑地的信号,就已经摔倒了。

那么宝宝摔倒之后,我们除了安慰他不要哭,还可以怎么做呢?

孩子摔倒后家长的第一要务,一定是查看或询问孩子有无摔伤。

有次在公园里,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不小心跌倒了。

妈妈没有立马去扶,而是关切地询问:「摔到哪里没有?」

男孩说「没」

那位妈妈又说:「那就自己站起来吧!来,咱们一起数 1,2,3——」

然后母子俩很有默契地数到「3」,男孩就站起来,拉着妈妈的手开心地往前走了。

孩子摔倒,大人常会纠结一个问题:要不要扶?

其实,孩子的情况不同,内心的需求也不同。

有的孩子摔一跤,没事人一样,自己就爬起来了;

而有的孩子,则需要你蹲在他旁边,抚慰安抚一番之后,他才愿意自己起来。

孩子不是机器,扶与不扶,不是绝对的。

不管哪种情况,我们都要记住:孩子是主角,你只是参与者。

想要走进孩子的世界,没有什么比来一场游戏更棒的方式啦!

经历了多次摔倒,闺蜜和她队友开始有意识地,和宝宝一起做各种肢体训练的游戏:

在金宝贝上课的时候,鼓励孩子多跑多跳,每次孩子完成一个跳跃,就毫不吝啬地具体表扬宝宝。

平时在家,各种萝卜蹲、金鸡独立、抛接球游戏,轮番上阵。

玩的次数多了,忽然有一天宝宝突发奇想:妈妈,我们玩「跳水冠军」的游戏吧?

我和她爸一脸迷茫,什么是跳水冠军游戏?

我们好像没教过。

宝宝开始自导自演,模仿小猪佩奇高台跳泥坑的动作。

随后,我一次次跟宝宝确认动作要领,最终呈现了宝宝心目中的「跳水冠军」游戏:床前垫一个凳子,来一个助跑动作,脚踩凳子,快速把自己摔到床上。

宝宝摔倒的时候,她其实不理解事情的发生过程,只记得自己很痛、很需要妈妈。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他童年里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孩子能在游戏中认识自己、探索世界、体验成长。

理解,是让孩子接受摔倒恐惧的最佳办法。

例如——「夸张的摔倒示范」。

于是闺蜜和队友回归“案发现场”,给孩子重演摔倒时发生的一切,这让她更能理解刚才这一切怎么发生的:

原来我们是这样踩在石头上,然后身体滑向一侧,然后脸碰到了地上,然后哇的大哭了。

然后演示,被地上石头绊了,踩坑了,从高处跌落……怎么快速出手撑地。

当她理解了发生了一切,就不会对“未知”感到那么恐惧了。会在心里对自己说“哦,原来是这样而已!”

那怎么能让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呢?

我们以不再让他摔倒为例:对于小龄宝宝,让他自己找到不再次摔倒的方法,要求太高了。

家长完全可以“演示”一下,用缓慢的步调演示“慢慢走”。一步一步分解动作,教给他“如果我们刚才,离开柜子远一点,走的慢一点,就不会撞上了。”

这样可比唠叨一堆的“慢点”“不要跑”效果更好!

脑科学告诉我们,孩子的小脑袋会「记录」每一次摔倒,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会根据「大数据」,摸索出不摔跤的本领。

最后,我们要给孩子传递三种面对的态度:

摔跤很正常,每个小孩子都会摔跤;

摔倒不可怕,你可以从爸爸妈妈这里得到安慰和照顾;

每一次摔跤,都能学到帮你成长的本领。

摔跤,孩子会感受到疼痛和恐惧,但它也是孩子发展平衡协调能力的重要部分。

它能让孩子有机会去体验未知的危险,学会去评估环境中的风险。


我们不能因为怕孩子摔跤,就限制他的行动。

每次跌倒之后,再站起来,就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