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不合群?家长别催别逼,幼儿社交有规律,游戏也需要对的时间

2020-03-21 21:26:05孕产
带着彤宝在小区转悠,经常会看到一个孩子被奶奶使劲往小朋友群里推:“你快去和小朋友玩啊,别的孩子都能在一起玩,你怎么就不会呀?”还常常听到她不无担忧的地说:“这孩子这么不合群,长大可怎么办?”✍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产生了焦虑。

带着彤宝在小区转悠,经常会看到一个孩子被奶奶使劲往小朋友群里推:“你快去和小朋友玩啊,别的孩子都能在一起玩,你怎么就不会呀?”

还常常听到她不无担忧的地说:“这孩子这么不合群,长大可怎么办?”

✍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产生了焦虑。

有一次我和那个奶奶聊天,才明白她为什么非要把孙子往人群里推。

原来孩子上幼儿园后,老师不止一次反应说,孩子性格太孤僻,不和小朋友玩,也不和老师互动,干什么都是自己一个人。

虽然不吵不闹,不给老师添麻烦,但表现出的社交能力太差,老师建议家长平时让孩子多去同龄人多的地方。

这个奶奶最后说了一句话,让我思考良久,她说:“我们都是社会人啊,不会与人打交道,孩子以后要吃亏的。”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0%却要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本领。

社交是一门艺术,经营好了会处处逢缘,好的人际关系,相当于成功的大门已经开启了一大半。

正因为这样,为人处世正作为“软实力”,成为家长除学习外,最关心的技能培养。

家长培养孩子与人打交道的技能是没错的,但应该清楚幼儿社交行为发展的规律。

像这个奶奶的孙子先天气质偏内向,而且不到3岁就被送到了幼儿园,他与同伴相处的模式还没形成更复杂的社交行为。

✍心理学上认为孩子在幼儿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具备真正与人互动、合作的社会行为。

我将从同伴和游戏两方面来说说孩子在入园前的社会行为是如何表现的,年龄选择就按大众送孩子上幼儿园的3岁为界限。

一、同伴关系在幼儿认知、情感、社交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影响。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①3岁以前的孩子更多的是和家长呆在一起,家长有可能会忽略同伴对孩子的重要性。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2个认识的孩子和2个陌生的孩子分别呆在不同的屋子里看幽默动画片,结果显示:

认识的两个孩子之间会有交谈,会互相注视,获得的快乐也要比那两个彼此陌生的孩子多。

√在和同伴互动时,孩子的认知能力会有提升;

√除了对家长的情感依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在情感方面会给孩子更多积极正面的影响;

√与同伴的相处,对孩子的社交技能提升有帮助;

√人的社会化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之间完成的,同伴关系将让孩子们互相完成社会化;

√幼儿大多数时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同伴关系可以让他们的自我认知更健康地发展,对日后性格的完善有好处。

②婴幼儿早期与同伴交往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客体为中心阶段(大概1岁之前):还没有产生自我意识,对待人、物包括自己的身体都和对待玩具一样。

更多的是基于自身动作发展,比如反复摔东西、啃玩具、吃手等,不产生同龄人间的互动。

√简单交往阶段(1岁左右到1岁半左右):虽然可能会对同龄人产生兴趣,但更多的还是以自我为中心。

√互补性交往阶段(1岁半后到3岁之间):孩子慢慢地会和熟悉的同龄人在一起玩,有了比较复杂的社会化交往。

家长尤其要在“互补性交往阶段”帮助孩子正向发展社交能力,虽然熟悉的孩子之间看起来可以一起玩,但他们出现的矛盾也会很多,如何引导是重中之重。

二、心理学家认为在孩子生活中游戏非常重要,对儿童游戏的研究也一直没停止过,而且学派很多,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这里我们来看看上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帕顿依据社会化对孩子游戏的分类。

他用8个月的时间,运用时间取样法去观察、研究幼儿在玩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社会参与行为,归纳总结出了六种社会性游戏分类,分别为:偶然行为(非游戏行为)、旁观游戏、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大概在2岁左右之前,孩子往往呈现出的是非游戏行为,他们并不懂游戏;而联合游戏、合作游戏都发生在上了幼儿园以后。

发生在2岁以后到3岁左右这段时间的旁观游戏、单独游戏、平行游戏则正是家长焦虑集中的时候。

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这些分类的年龄界限并不是固定的,往往孩子会出现几种游戏阶段同时存在的现象。

✍大人不要急,不要逼,通过具体举例来说说,2~3岁孩子的这些表现都正常。

一、一般情况下,家长对孩子2岁之前自己玩自己的这种现象很认可,觉得孩子年龄小可以理解。

到了2岁之后,家长认为孩子大动作已经较熟练,语言表达能力也加强了,该是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的时候了。

但现实不会顺着家长所想实现,孩子为什么还不主动与小朋友玩呢?真是让人着急!

▷多多骑着自己的扭扭车开心地在小区的广场上转来转去。

只专心自己的游戏,并不关注他人,这属于“单独游戏”阶段。

▷妈妈最近发现果儿在小区玩的时候,总是站在小朋友们的游戏队伍外看,偶尔还会和妈妈说:“妈妈,小朋友在玩。”

但果儿并不会走过去想加入进去。

这是典型的“旁观者游戏”行为,只看不参加,但较“单独游戏”进了一步,会关注到别人的行为。

▷乐乐、果冻、铁蛋三个小朋友被家长带着在游乐场的沙场里玩。

不久,乐乐和铁蛋一人拿一个小铲子玩在了一起。

果冻手里紧紧抓着自己的小铲子,却只是蹲在那里看着乐乐、铁蛋玩,看着看着她还会笑笑,虽没有加入进去,但却找了一个小桶,模仿他们把沙子铲了进去。

果冻的行为就是“平行游戏”的表现,比旁观游戏更进了一步,不仅仅是看,他会观察别的小朋友,还会模仿别人玩,还有“看着笑”也是一种特别的参与方式。

二、除了上面这些典型的游戏行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会有其它一些表现。

这里举三个常见的例子。

▷喜欢和大孩子玩。

我家彤宝一直喜欢关注比她大的孩子,现在就是她姐姐的小跟屁虫,完全不会像对父母那样反抗,而是姐姐说什么是什么。

这是因为孩子特别想像大孩子那样玩耍,对大孩子很“敬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家长不用刻意阻止孩子与大孩子玩。

与大孩子玩有助于他们身体和社会心理发展。

▷有小朋友接近会抗拒。

孩子这样的表现有可能是下面的几个原因:

√孩子比较内向,对其他孩子的接近有所抗拒;

√同龄孩子只是对孩子手上的玩具感兴趣,孩子想保护自己的物品;

√孩子与同龄人接触少。

▷和自己的玩具、娃娃自言自语。

孩子的眼里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玩具、动物等都可以当作同伴来玩耍。

总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自我”,同时对同伴也很感兴趣,但并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联合或合作游戏。

✍幼儿园是孩子走出家门的第一个小社会,家长要为孩子能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学习、玩耍,提前给孩子带带路。

一、对孩子平行游戏的行为,不要不停地鼓励他与其他人玩。

如果家长总是强迫孩子与其他孩子玩、与其他人打招呼,很可能会让他产生逆反心理,更不愿意接近同龄人,自然而然就好。

比如据我对彤宝的观察,现在她会主动走到其他孩子面前想要加入进去,这和之前只看别人而不去行动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环境很重要,带孩子到同龄人多的地方玩耍,帮孩子认识新朋友。

认识新朋友是孩子社交行为的第一步,带着孩子去游乐场、小区孩子集中玩的地方都可以;还可以请别的小朋友来家里玩。

这个过程里,让孩子自主去玩,不要逼着孩子加入游戏队伍。

三、孩子们在一起玩,家长不要过多干涉。

孩子们在一起玩时发生吵架、打架的现象很正常,大部分家长怕孩子受伤,也心疼孩子被打,如果遇到比较暴力的孩子,的确需要家长来维护孩子。

但大多数时候,没有受到伤害的因素,还是任由孩子们自己处理比较好,这对于孩子学习社交技能有帮助,而且孩子们的吵吵闹闹很快就会过去。

四、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会分享是社交中很重要的一项技能,也是个人情商的体现。

幼儿都比较“自私”,让他们学习分享比较难,尤其是3岁以前的孩子,他们物权意识很重。

先说两个前提:

√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尊重孩子。

这么小的孩子,可以采用“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是允许孩子不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自主选择愿意分享的东西。

五、对一些霸道或者胆小的孩子,家长要特别给予关注,帮孩子克服缺点。

霸道的孩子在同伴中容易被排斥,胆小的孩子则容易被忽视,如果自己的孩子属于这两种类型,需要家长有更大的耐心用智慧来帮助孩子正确地融入群体。

六、教孩子社交礼仪知识。

谁都喜欢有礼貌的人,这样的人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尊重,也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在社交中是一张美丽的名片。

√见面问好、离开说再见、得到帮助说谢谢、做错事说对不起……这些简单的礼仪,应早早地教给孩子。

可能刚开始孩子会排斥,也会出现不配合的现象,不要逼着孩子每次都做好,但要坚持让他们做。

√孩子稍大一点,像餐桌礼仪、公共场合不吵闹、不乱扔垃圾、红灯停绿灯行等等都可以教了。

孩子的年龄决定了学习礼仪的过程中一定不会那么如家长的意,唯一的方法就是耐心地反复教。

七、家长做正面积极的自己。

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想让孩子具备什么素质,家长就要把自己做好,说得多不如做得好。

模仿是这个年龄段孩子习得的重要手段,家长是孩子模仿的首选人物,家长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孩子学习的模板。

在平时与老人、邻居、同事、陌生人打交道时,家长咬做到互相尊重、帮助别人等,中央潜移默化中孩子自然会学到的。

孩子找朋友的过程中,难免会碰钉子,家长一定不要“玻璃心”,把坏情绪传递给孩子。

​彤宝在1岁多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往大孩子跟前凑,她并不是想一起玩,只是“旁观游戏”,但是大孩子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她是一个闯入者,常会把她推开。

还有彤宝在游乐场玩的时候,因为模仿别的小朋友玩也被嫌弃过。

还有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带彤宝在小区里玩耍时碰到了两个孩子,她几次三番主动的走上去想加入进去,结果都不被理睬。

之后,家长带着两个孩子走开了,可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又遇到了他们,这次一个孩子的妈妈在摘山楂给他们玩。

彤宝再一次凑了上去,那个妈妈顺便给彤宝也摘了一个,结果被他家孩子抢过去扔进了草丛里,还嚷着“不给她玩”;

孩子的妈妈有些尴尬,又摘了一个准备给彤宝,结果又被他家孩子抢走,嘴里还嘟嘟囔囔地表示不满。

那种被“当面羞辱“”的感觉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可是对方也只是个2岁多的孩子,他并不懂这样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伤害。

当然我更多的是心疼彤宝,也怕打击她最近刚刚产生的主动社交的积极性。

唯一能做的就是淡化事情对她的影响,坚决不能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她。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幸福快乐80%来自于与他相处的人,20%来自于自己的心灵。”

为了孩子能快乐地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家长一定要重视2岁到3岁这段时间孩子的社会化行为,从以身作则以及给孩子提供相应的环境,来帮孩子铺铺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