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不努力,到底谁种下的果?之作业篇

2020-02-24 07:26:03孕产
文:木子年少不知长大的痛,孩子们在不经历苦痛后,总觉得未来的苦痛就是梦,现在谈努力就是夜夜风声,吹而不入。闺蜜有事,孩子留在家中完成作业,但是写了还不到一个小时,竟然睡着了。我叫了两遍都没能从睡梦中醒来,我想这孩子该有多累啊!
文:木子年少不知长大的痛,孩子们在不经历苦痛后,总觉得未来的苦痛就是梦,现在谈努力就是夜夜风声,吹而不入。

闺蜜有事,孩子留在家中完成作业,但是写了还不到一个小时,竟然睡着了。我叫了两遍都没能从睡梦中醒来,我想这孩子该有多累啊!

小心翼翼的拍醒了睡梦中的他,让他赶紧写作业,他问我能不能放他回家?我很诧异,家里没人难道不怕孤单?他却说在我这里无法更好更快的完成作业,我表示不解,怎么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却成了阻碍他完成作业的最大阻碍?

沟通后才知道一晚上两课的语文练习册,五道数学题,对于一个六年级孩子来讲竟是堪比登天。原来孩子们完成作业有一套帮扶系统:

1、作业不会做,工具书来帮忙

所谓的工具书相当于老师的教科书(教案级别)的参考书,尤其语文几乎练习册中的答案一应俱全。老师们总会让孩子们买一本这样的工具书,意在帮助孩子们解疑答惑,助力高段学生自主学习。但针对自律能力不够的孩子们就是完成作业的得力助手,长时间的依赖,即便是课内知识点,都懒得去学习和思考,因为一切都有工具书。

2、作业不会做,手机来帮忙

如果无法借助工具书,就会找手机帮忙,前提是家长也无法辅导,会默许孩子借助手机查阅。同样自律的孩子会参考答案了解解题思路和策略,但是大部分学生会直接选择照搬。食其肉而不知其味,目的是填满了这些空白的地方就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完成而完成的背后是逃避,逃避的背后是放弃自己。

3、作业不会做,同学来帮忙

如果自己既没有得到工具书的助力,又没有手机的突击,最后一道防线竟然是一线写手。孩子们越来越聪明,不再是物品与物品的等价交换,而是金钱的价值衡量。父母的零花钱成了作业助力基金会,再不济了也有两肋插刀的朋友,抄袭就成了完成任务的最后资本。

没有谁能够成就谁,能成就人生的只有自己

连续两年这样靠“帮忙”走过的学习之旅,最后成就了一个凡事都有倚仗,凡事犹存侥幸,凡事都不思不虑的“好少年”。成绩中上乘的来源就是作业有三帮,考试有一抄,剩下脑子光光光。我很为这个孩子感到深深的痛惜,也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少年又是出自谁之手?

父母之责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总在谈到孩子时,显得很无奈---孩子就是六月的天琢磨不定;显得很无助---孩子的学业自己也不会。又有多少父母反思过自己,当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你的焦虑写满了双眼,你的烦躁变成了随便,你以为手机就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解了你的围还可以帮了孩子忙。一举两得,时间久了,不是孩子习惯了依赖,是父母陪孩子选择了依赖和懒惰。

亲闻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陪着有脑疾智障的孩子,一次次的书写朗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识字认字写字。这位母亲的平凡,是她并非伟人,就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妈妈;之所以伟大,是她从没放弃努力和坚持,让一个已经输在起跑线的孩子找到奔跑的方向。

我们只看到了黄多多的乐器演奏五大奖项、8岁就翻译国外著作、和世界名流侃侃而谈,却没有看到黄磊一夜夜的亲子陪读、孙莉的严厉和陪伴,他们是当孩子有疑惑的时候,陪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努力、共同成长,不是选择让孩子独自面对。

孟母能为了孩子,选择三迁,我们却不能为了孩子选择坚持努力和刻苦。没有哪个少年可以做到足够自律,更多的是来自父母的引领。

如果家长早发现早意识早制止,或许孩子两年的时光不会是“混”而是学!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师之责

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挑起的是一代人的希望、一个国家的脊梁。

孩子们的成长成才,除了父母的相携抚育还有教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如果孩子们长时间借助工具书却不自知、如果纵容孩子们抄袭而不自理,那么毁掉的终将是这些孩子的一生。

曾听过一句话“成也老师败也老师”。虽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的高仿,但却是不无道理。成就孩子一生的可能是老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措,同样毁掉孩子们一生的也可能是老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措。老师是学生在学校的定心骨,要求在哪里、宽度在哪里,学生的成就就在哪里。

老师本不是取悦别人的职业,是一个有温度有良心的职业。三尺讲台,是台下学生捧起来的位置,捧得高高在上不是为所欲为,是想让老师照亮前行的航线。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他儿时的启蒙老师,:“先生是个好人啊!他是个严师,儿时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

这是早前的教育现状,所有的老师手中有戒尺,口中有准绳。只是随着岁月的冲击,老师的职业感也在趋于柔和甚至“无为”。

家校之责

十几年前的教育,概念中就是学校教育,更多的教育权利留在老师手中。当人们的视野打开,看到了教育的另一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合。

当家庭教育的介入还是萌芽状态,更多的家庭过度发挥家长的权益,为孩子找“公道”,讲人人平等,关系公正。

一个举报电话,让一个有着二十几年教龄的优秀模范教师,一夜之间成了所有教育部门不要的失业人员;一个调解和一个无意的手印,让一位朴实的老师选择用生命证明自己的清白,终结在江水中,他的一跃又有多少教育者寒心。

“安全第一,成绩第二!”

“人家的孩子只能父母说不,我们就算看到不也要说行!”

越来越多的教育权发生了倾斜,不是良性的平衡,是恶性的循环。太多的老师不敢直言相见、不敢严厉、不敢惩戒,让教育这个行业成了一个跪着讨生活的职业。面对学生的肆无忌惮,老师选择了沉默,不敢说你家孩子做不好,要说孩子做的挺不错的,努力努力会更好。一句是是而非的话,一句违心的交流,让多少孩子在是非的面前失去了辨别的能力。

家校联系,是为了更好的助力孩子,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真实善良的社会有用之人。不是把孩子变成争夺权利天平的砝码和赌注,用孩子一生来补偿。

孩子的未来到底该谁来买单?孩子的未来不是工具书和手机能帮忙的、也不是同学和父母能助力的、还不是老师的柔和策略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成就的,只有靠自己。靠自己的眼睛,看清正确的方向;靠自己的能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孩子,你可以努力也可以不努力,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不做只是失去了变成优秀的机会,不努力只是放弃了收获成功的机遇。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