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论科幻小说之父郑文光的理论及创作,看苏联科幻对中国科幻的影响

2020-02-05 03:52:04孕产
引言:2013年9月,刘慈欣的《三体3:死神永生》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众所周知,《三体》系列是硬科幻小说的代表之作,而《三体3》又是其中最硬的一部。

引言:2013年9月,刘慈欣的《三体3:死神永生》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众所周知,《三体》系列是硬科幻小说的代表之作,而《三体3》又是其中最硬的一部。这样一部艰深难懂的作品似乎跟儿童毫无关联,为何却能与曹文轩的《丁丁当当》、汤汤的《汤汤缤纷成长童话集》一同获得了优秀儿童文学奖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因为中国科幻文学是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子类而存在的。在国内最早开设科幻文学专业和设博士点的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即是一个挂靠在儿童文学之下的三级学科。

大刘

在2003年,葛红兵与王泉根曾就科幻文学和儿童文学的关系展开过一场著名论战。只看葛红兵《不要把科学文学的苗种在儿童文学的土里》和王泉根《该把科幻的苗种在哪里?》这两篇文章的标题,便不难看出交战双方的观点。

事实上,科幻文学从属于儿童文学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它的源头可追溯到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1949-1966)中。当时我国处于第二次翻译外国科幻小说的浪潮之中,科幻文学创作及理论构建都受到了苏联科幻极大的影响,“科幻小说”这个概念即是从苏联科幻体系中翻译而来的。下文笔者即从理论和创作两个角度考察苏联科幻对新中国科幻的影响,主要探讨对象为有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的郑文光及与之齐名的童恩正。

郑文光先生

一、苏联科幻对新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的影响

晚清之时,科幻小说从西方与日本传入中国,不过当时的译者及论者都称之为“科学小说”,如梁启超将“哲理科学小说”当做新小说中的一种,鲁迅提出“导中国人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现在一般认为“科学小说”一词是英语“Science Fiction”一词的直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美国科幻文学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还没有创造出Scientifiction一词。对于“科学小说”一词的来历,任冬梅在其硕士论文中有过细致探讨,并且指出:凡尔纳和威尔斯等人的小说在英文中一般被称为Scientific Romance,“科学小说”一词应该是对Scientific Romance的翻译。

雨果·根斯巴克

据目前资料显示,汉语中首次出现“科幻小说”一词是在1952年。王石安在《探索世界·译后记》中将苏联科幻中的“ Научно-фантаст ическ ий Расскаэ”引入国内,并将之翻译成为“科学幻想小说”。

1956,有“中国科幻文学之父”之称的郑文光在译作《谈谈科学幻想》一文中对苏联科幻的功能进行了阐述:教科书叙述着有益事物,给我们知识,文艺作品使我们思考,科学幻想作品则教我们去想象未来。同年,郑文光发表了《谈谈科学幻想小说》,这篇论文如今被认为是新中国早期科幻理论论述方面最重要的文本。在这篇论文中,郑文光提出:

科学幻想小说不同于教科书,也不同于科学文艺读物……它作为一种文学作品,通过艺术文字的感染力量和美丽动人的故事情节,形象地描绘出现代科学技术无比的威力,指出人类光辉灿烂的远景。

郑文光认为科幻小说不同于“科学文艺”,这是对苏联科幻理论体系中“科学文艺”这个概念的一种反叛(叶永烈于1980年出版的《论科学文艺》是我国第一部科幻文学理论著作,其中“科学文艺”这个概念即是来源于苏联科幻理论体系)。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郑文光虽不认同科幻小说是科学的艺术延伸这一观点,但对苏联科幻理论中其它重要思想却给与了认同,如“科学幻想小说必需立足在现代基本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及“鼓舞青年一代为占领科学高峰贡献力量”。

左:郑文光、右:叶永烈

第一点对应的是苏联科幻思想中的“科幻文学应该是科学发现的先导”,第二点对应的是“科幻文学应当撰写社会主义新人”。第二点尤其值得注意,因为它是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纠缠在一起的症结。在苏联科幻理论体系中,科学文学其实长期以少儿读物的面貌存在。如大作家高尔基认为科幻文学是一种新型童话,他曾在《论主题》一文中这样写道:应该给儿童写出以现代科学思想的要求和假设为根据的童话。作家伊林在《科学家的试验与作家的技巧》一文中这样写道:培养科学家必须从儿童时代、从少年开始……为儿童写一部好书, 这就等于为科学的队伍征集了新兵。

在我国第一科幻理论著作《论科学文艺》中,叶永烈参照苏联科幻理论体系做出了如下定义:就科学文艺作品的阅读对象来说,有成年人,也有少年儿童,其中主要是少年儿童。 有少数科学文艺作品是专供成年人阅读的, 但大多数科学文艺作品是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属儿童文学范畴。

二、苏联科幻对郑文光、童恩正科幻小说创作的影响

郑文光不仅是我国早期科幻理论的建构者,他还是科幻小说创作领域的开拓者。早在1954年,郑文光就发表了《从地球到火星》,这是新中国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从地球到火星》分为珍珍和火箭船、没有引力的地方、第二号火箭船、火箭船受伤了、来到了火星上空、关于火星的话及故事的结尾和开始六个部分,讲述的是小女孩珍珍、小强和秀珍的历险故事。珍珍带着弟弟小强和同学秀贞开走了爸爸的火箭船到火星,途中遇到了流星群;珍珍的爸爸发动了第二号火箭船追赶他们,之后他们一同来到了火星上空,对火星地表进行了一番观测,最后成功返航。

郑文光后来回顾这一时期的创作时,认为《从地球到火星》等小说只是一种尝试。在《郑文光佳作选·自序》中,郑文光坦言:自己借用苏联 “科学幻想小说”这一名称写出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但对于什么是科幻小说,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和复杂的漫长过程。将《从地球到火星》和苏联科幻作比较,不难发现前者有模仿苏联技术科幻的痕迹。

郑文光于1960年发表的《海姑娘》,更是明显模仿了别利亚耶夫的《水陆两栖人》。在《水陆两栖人》中,别利亚耶夫运用医学知识及科学想象,通过医生萨里瓦多在伊赫利安德尔身体中植入鲨鱼鳃,将他改造成了海魔——水陆两栖人。在《海姑娘》中,郑文光将复杂的手术简化成了人工腮——口罩前面有一个黑色的、烟盒那么大、扁扁的盒子,有一些极细的洞眼。当然,《海姑娘》和《水陆两栖人》的主题思想和故事走向也有所不同。《水陆两栖人》展现了通过善与恶的斗争展现了复杂的人性,而《海姑娘》则如童话般单纯明朗。

新中国早期科幻作家中,与郑文光齐名的童恩正也明显受到了苏联科幻小说的影响。童恩正在“十七年”期间曾经发表过《古峡迷雾》这样凡尔纳式的科幻佳作,不过真正奠定他科幻地位的作品还是1978年发表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这部作品的核心科幻设定、主题思想甚至人物、背景都与阿·托尔斯泰的《加林的双曲线体》极为相似。

《珊瑚岛上的死光》中主人公陈天虹以“晨星号”双引擎飞机神秘失事作为引子,用回忆的口吻讲述了高压原子电池的秘密、晨星号失事、马太博士岛、阿基米德的幻想和碧海遗恨五个相关联的故事。在作品中童恩正展现了不少高科技,如高压原子电池、空间放电、以及激光全息技术等,但最为核心的当属“死光”。在《珊瑚岛上的死光》中,童恩正对“死光”这样描写道:接通了高压原子电池,将激光器的强度调整到最大。在强力的电流作用下,激光器射出的红光更加亮得刺目。但对于其工作机理,却并未作进一步的揭示。

事实上,死光并非童恩正原创的概念,它是由阿·托尔斯泰在《加林的双曲线体》中提出的。在《加林的双曲线体》中,工程师加林将可燃烧的炭素角锥蜡烛和 12面晶体矿物组合在一起,制造出了具有强大杀伤力的“死光”。加林占据了海中的黄金岛,利用死光将之加固成为了大本营。也就是说,故事很快被转移到了本土之外。《珊瑚岛上的死光》故事背景也放在海外,珊瑚岛即是与黄金岛对应的反派大本营,只不过故事没有发展到《加林的双曲线体》那一步。

参考文献:

吴岩 《科幻文学论纲》王洁 《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三大走向》郑文光 《郑文光佳作选》郑文光 《谈谈科学幻想小说》叶永烈 《论科学与文艺》童恩正 《珊瑚岛上的死光》任冬梅 《论晚晴“科学小说”的定名及其影响》别利亚耶夫 《水陆两栖人》阿·托尔斯泰 《加林的双曲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