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奖励孩子会造成惰性?了解“德西效应”,家长学会合理奖励

2020-01-29 01:26:03孕产
文|C位老爸(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家长一般都偏向于采用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去主动学习。但是有不少家长发现,奖励的方式没有起理想中的作用,孩子的学习动机反而变弱了,只把学习当成家长布置的艰巨任务,靠着奖励来维持那一丁点儿对学习的兴趣。

文|C位老爸(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家长一般都偏向于采用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去主动学习。但是有不少家长发现,奖励的方式没有起理想中的作用,孩子的学习动机反而变弱了,只把学习当成家长布置的艰巨任务,靠着奖励来维持那一丁点儿对学习的兴趣。

黄筱筱期中考的时候考得还不错,妈妈一时高兴,决定奖励她一台手机。黄筱筱非常高兴,她快到期末的时候去问妈妈:“期末考我会得到什么奖励?”妈妈则认为考好试是她当学生的本分,这次就不给奖励。没想到黄筱筱一下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此后每个比赛或者考试,要是没有她满意的物质奖励,她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充满斗志地学习了。

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黄筱筱学习的内在动机已经被奖励给磨掉了,家长要善于使用奖励,让孩子主动去学习,而不是为了物质奖励被动地去学习。

▬01▬

▌ 为什么说奖励会弱化学习动机?

◆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出自于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试验内容为抽取学生去独自完成一些有趣的较难的智力题,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全部的学生都没有得到奖励,在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学生们被分为有奖励的小组和没有奖励的小组,第三个阶段为所有学生的自由休息时间。

结果发现,之前没有得到奖励小组的学生竟然愿意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智力题,而奖励组的学生对解题的兴趣消减得很快。

“德西效应”指的是当个人在进行某项令他感到愉悦和有兴趣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降低他对事情的兴趣度,减少事情对他的吸引力,降低他的内在动机。

①外部的物质奖励对内在学习动机有侵蚀效应

德西和莱恩在1985年提出了“自我决定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人的内在自我控制减弱的话,会导致个人内在动机降低,本来个体内在具有兴趣的活动变成要靠外在的奖励来维持,损害了活动的兴奋度,也不持久。

当孩子有一定的学习动力时,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达到更高更好的目标,就使用外部的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更高一层楼”。但是这种物质奖励一旦过多的时候,它会让孩子把自己的内在学习动机归结到外在动机,降低孩子对于学习的自我控制感,造成“侵蚀效应”。

②孩子学习目标的转移

当外部的物质奖励不合理的时候,孩子的学习目标和兴趣就会发生转移,他们从本来的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变成对奖励的物质的兴趣,逐渐变得追求物质,对学习失去了真正的兴趣。

这些物质既不能够长久有效地维持他在学习上的兴趣,还会让孩子变得功利,过于看重物质奖励,影响孩子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02▬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 “需要层次理论”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的《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人类的满足可以划分为低层次满足和高层次满足,而其中,自我实现的满足属于最高层次的满足。

①外部报酬属于低层次的满足

家长给予的外部报酬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低层次的需要。孩子本来是在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上,因为外部报酬降低到了最低的层次,让自己止步于低层次的满足,孩子在学习上就会出现惰性,不上进,不去追求更远大的目标。

即使外部报酬可以让孩子有暂时的动力去学习,但这样的学习动力会很快消耗殆尽,如果孩子对于物质奖励失去了兴趣,那么他就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②孩子在学习上需要自我实现的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孩子在学习上自我实现的需要被满足了的话,可以帮助孩子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在的动机被激发,通过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而实现了自我价值,他才能长期且有效地进行学习,并获得一些成就。

▬03▬

▌ 家长这样做孩子才会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①合理使用奖励

奖励不适宜滥用,要合理地使用,不然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促成反效果。

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奖励,引导孩子一步步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于学习的兴趣,到后面不需要奖励的引导也能自主学习,主动要求自己进步,而并非把注意力集中到奖励上面,被动地去学习。

②学习的成就感化为动力

内在的成功比起外在的奖励更让孩子有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能够更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家长可以适当让孩子在学习上获得一定的成功,比如让孩子给自己制定一些有难度但可以完成的小目标,让孩子参加与他学习能力相应的比赛,这些大的小的成功能给孩子成就感,让他内在动机被激发,从而在学习的道路上有动力前进。

③让孩子有积极的心理暗示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身体服从自己清晰的思想,从而产生行为。思想可以激活生命的机能。所以,整个身体可以被思想改善。但是,任何思想,无论它多么清晰,也不能改变手、脚或其他器官的形态”。

可见,孩子在学习上有积极的心理暗示,当他们在探索学习的时候有一个设想的目标,激励自己不断向前,失败了也依旧有充分的动力,像在山洞里寻找深处的宝石,越是碰壁说明越是靠近。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从内在提供孩子动力,而不需要由外在的元素去引导。

④劳逸充分结合

人的动力不是一直都保持着充沛的状态,它会根据人体的疲劳度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如果孩子在学习上一直是高强度的状态,反而脑力疲劳,让学习的动力下降,也会影响对学习的兴趣。

家长要让孩子劳逸充分结合,当脑力就像一个弹簧已经绷到尽头的时候,就要去转移注意力缓解自己的压力,放松完之后再投入到学习中去,继续探寻学习的奥秘。

家长想让孩子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则需要用孩子内在的精神激励去替代外在的物质奖励。家长可以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灵活运用奖励,让孩子从内心对学习有真正的兴趣,这才是他最好最有效的动力。

今日互动话题:你对孩子使用过什么奖励方式?你的孩子是否曾经因此而陷入惰性?欢迎留言分享。

————————

在育儿过程中,大家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识和经验能够给你们有效的建议。关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长不可忽略的事。

我是C位老爸,一个4岁孩子的爸爸,每天分享育儿知识和经验。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