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宝宝幼儿期间需要学会的技能清单,看看你的孩子都会了么?

2019-12-27 11:00:06孕产
最近和很多一年级的老师聊天,很多很无奈的事情倒是给我们家里有娃没上学的提了个醒,刚刚开学一个月不到,不管是一直带新年级的老师,还是那些带毕业班转下来的老师都苦不堪言,每个班里面总有那么几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实在是让她们大吐苦水,抱怨现在家庭教育的脱节。

最近和很多一年级的老师聊天,很多很无奈的事情倒是给我们家里有娃没上学的提了个醒,刚刚开学一个月不到,不管是一直带新年级的老师,还是那些带毕业班转下来的老师都苦不堪言,每个班里面总有那么几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实在是让她们大吐苦水,抱怨现在家庭教育的脱节。

有的孩子上厕所都需要大人跟着并且服务好,几乎第一周,每天都有尿裤子的孩子。

有的孩子甚至一个字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是两个圈。

有的孩子放学队伍连续“失踪”两天,都是跟着其他班级的队列走了,据老师说,当时的心脏要冲出宇宙了。

有的孩子中午吃饭不会用筷子,直接下手抓......

这类事情她们的生活里面有太多太多,但是对我们家长来说,却是需要重视的,特别是有些行为习惯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从出生,到小学开学的这个阶段,缺失的。而很多东西是幼儿园不会教的。

所以简单的整理一下,老师们吐槽的雷区,也帮助我们家长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首先,是独立。

独立是一种意识,而很多行为只是这种意识的体现。

小到自己整理书包背书包,大到慢慢处理同学老师间的关系。

独立的性格,可能大部分是由于家庭的环境造成的。而且很多都是有阻力的,这与中国的家庭结构和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孩子放学的时候,到学校门口看一下就会发现,大部分来接孩子的家长,都会主动承担起给孩子背书包拿水壶的角色,尤其是爷爷奶奶们。

曾经听一个托管班的老师抱怨过,有这样一个老人,每天和他们老师一起接孩子,接到孩子以后,全程给孩子背着书包,背到托管班门口,然后老人再自己回家,更麻烦的是,每次都会带点零食或水果,一定要让孩子吃,这样的后果是,托管老师接的其他孩子,也学会着编造各种理由让老师帮忙背书包,然后那个孩子吃东西的时候,据老师说,能很清楚的感受到一种叫“馋虫”的嗡嗡的到处飞。多次劝阻无效,多次和孩子爸妈沟通无效,只能放之任之,慢慢的孩子脾气性格在老师看来越来越格格不入,一年一年的变化,其他人都是往长大的方向,就他还是没变。

那么其实对于我们家长们,关于培养孩子独立意识这方面应该怎么做呢?

之前也接触过很多理论学说,也接触过像日本等国家他们培养孩子独立的方法,但是总觉得用不起来,毕竟整体大的环境是存在差别的,更不用说具体到每个家庭环境的差别上,俗话说的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所以说,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没有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办法,因为很多教导,很多意识的形成,是由一件件非常细小的事情所堆积起来的,与其说是意识导致行为,倒不如说是众多的行为和灌输,浇灌了意识,我们只能把这个问题抛出,让家长有这种意识,那么在生活中,在某些交集的片段上,家长慢慢做出改变。

对于刚刚出生的或者未出生的宝宝,相对会好办一些,我们可以把这些场景整理出来,将来遇到了,从一开始,就采取目前看来比较好的行为。那些已经有一定习惯或意识的孩子来说,可能只有在这些场景中,慢慢教导,慢慢鼓励,到达意识和行为的转变。

所谓的场景,比如说,孩子从小自己起床,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上大便小便,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打水喝,自己吃饭,自己刷碗,做错事情自己承担错误,自己睡觉,自己交朋友,自己选衣服,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玩具,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等等。

所有这些,有三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父母意志的坚不坚定,或者说与过去传统观念和家庭观念的挣扎抗争;一方面是外部条件的干预,比如说家里老人这个巨型BUG,这种情况下的协调是一个需要智慧的过程,家和万事兴;另一方面是父母言行的榜样,需要从点滴做起;很多东西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我只能说大家共勉。

其次,是习惯。

习惯我们把它分为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

语言习惯更多的体现在说话方面,基本的打招呼,提醒孩子遵守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

如:轮流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等。

提醒孩子注意公共场所的语言文明。

如:带孩子去书店买书,应告诉孩子这里是看书的地方,说话应该小声,大声会影响其他人看书;当看到有人大声打电话时,应该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要调整打电话的音量不要影响别人。

结合情境提醒孩子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

如: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和别人讲话时要看着对方,想介入别人工作时会礼貌征求别人意见等。

也许很多时候孩子的天性使他们很容易忘记爸爸妈妈们的要求,但是当他们忘记时,请爸爸妈妈给孩子们一些复习的时间,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罚。以爸爸妈妈为榜样,多次提醒孩子观察孩子能不能独立做到讲文明语言。

再就是要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考虑到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和孩子说完整话这两方面。

很多孩子上学了,还是不会自己完整的表达意思,自己也着急的不行。

(1)提前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因为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孩子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孩子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必须是靠孩子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周而复始地学习、运用的一个过程去丰富、积累起来的。它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完全依靠家长在于孩子相处中,与孩子一起成长,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起来的。读故事、讲故事都是不错的方式。

(2)鼓励孩子完整的表达。孩子不仅需要掌握许多词汇,还要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会问孩子各类问题,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运用简短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愿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不利于提高孩子口语表达能力。

所以说,我们需要重视对孩子提出说完整话的要求,从小开始,坚持要求、鼓励孩子学说完整话。孩子在回答问题、表述自己的意愿的时候,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

除了言语,再就是行为。

提出这点的很多原因,更多的是因为,有很多孩子表现出来的坏习惯。

比如说未经别人的允许,随便翻别人东西。

比如说乱抢别人的东西,即使自己已经有了。

比如说喜欢扔东西,破坏东西

比如说擤鼻涕直接用衣服擦

比如说模仿不良的言行,好的学十遍也学不会,坏的看一遍就会

......

这类行为有太多了,但是这些行为并不是突然才有的,行为是结果的外显,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再就是学习。

现在很多幼儿园教学内容是非常受限制的,越到大城市这种情况越明显,而且最近才有的情况是,开放二胎以后,很多大宝和二宝的时间离的很近,大宝进行散养,后果是有着几年父母教育的缺失。

现在刚上小学的孩子,有的听说读写样样精通,有的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首先是拼音或者识字需要父母提前的教会,有了这个基础,孩子可以看课外书,看绘本等等,有一有二有三,很多父母因为自己不会或者害怕教错而不敢教,其实是没有必要担心的,首先,不会的你可以学,即使是之前会的那些,经过了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的遗忘,基本和不会没什么区别,所以不能归结为自己不会不能教,大人再没有文化,学习起来也比幼儿学的要快,再就是这么多年的读音写法什么的,确实有变化,但是现在是网络社会,所有的变化都可以查得到,自己学好改好再教就可以了,所以说,没有不能提前学习的环境。

再有就是兴趣方面,之前我们叫兴趣,现在应该叫国民普及兴趣,不是想学而学,而是怕不会而学,让孩子在这个幼年的时候做出自己的兴趣选择,这种选择是非常不可靠的。所以不管愿不愿意,有条件的学了再说吧,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一个非常有想法,在孩子幼儿的时候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奔波于各个兴趣班,而是更多的花时间,陪着孩子到大自然玩耍,但是开学以后,孩子慢慢闷闷不乐,甚至逐渐自卑,就是因为什么都不会,其他孩子的小圈子进不去,而且变得越来越内向,这个妈妈就很后悔没让孩子提前学点什么。当然这个只是一家之言,特殊的情况可能不能作为我们论断的依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但是有一些却是共性的。

要学会写一些简单的字,最开始的要从自己的名字开始。

要学会拼音,会指读,会自己阅读带有拼音的书。

要会背一些常见的古诗。

要会讲几个小故事。

要学会唱几首歌。

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一切。

很多时候,当我们回首往前看,我们会发现,我们曾经也是处在很多很微妙的阶段,处在那个阶段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是那个阶段所专属的,其实,与孩子一起成长,又何尝不是自己再成长一次,记得曾经,我们也是年幼的幼稚,我们也曾是少年。

许多年前 你有一双清澈的双眼

奔跑起来 像是一道春天的闪电

想看遍这世界 去最遥远的远方

感觉有双翅膀 能飞越高山和海洋

许多年前 你曾是个朴素的少年

爱上一个人 就不怕付出自己一生

相信爱会永恒 相信每个陌生人

相信你会成为最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