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被大师看好的绘本,为什么有些家长看不上?

2019-09-07 08:52:02孕产
被大师看好的绘本,为什么有些家长看不上?
"

“这书字太少了,换一本字多的”

“这书图画多,文字少,薄薄的几页,有什么好看的”

“你只看画也不认识字,能看懂吗”

这种情景在我的童书馆里经常发生,当孩子们拿起绘本想走进绘本世界时,妈妈却在旁加以干涉。他们的认知里阅读就要读“厚”书,要么多认识一些字,要么为写读书感悟而读,要么为得高分而读,这种画多字少的绘本根本不在孩子阅读的书目内。他们更热衷于文学类。

然而被家长看不上的绘本却在别处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上班族的s小姐,日积月累囤积了很大的压力,某天她因为工作压力而情绪低落,以至于没办法去上班,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最后竟然连身体也动不了了,她不得不去看医生,医生劝她看开点,并且宽慰她:“这可能是上天赐予你的假期”,可是s小姐依然没办法轻松起来,心情持续抑郁。后来,长期处于情绪低谷的s小姐,接受了“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建议,于是,曾经喜欢画画的s小姐就买了一些图画书(绘本)

意外发生了,s小姐被绘本深深的吸引,读了一遍又一遍,并最终打开了心结放松了心情,恢复了身心健康,s小姐说是绘本救了她。

这是日本纪实文学作家柳田邦男转述的真实故事——生命之泉.与图画书相遇

绘本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直达内心,让人的心灵受到触动。

柳田邦男在《绘本之力》一书中提到:与纪实文学相比,绘本是用非常少的字数和画面,按照一般标准来说,是十几幅到二十幅这样刚合适的画面数量,以及与画面配合的非常少的文字,就能将人生,生命,生存,喜悦与感动等重要的内容,很快的表现出来,柳田邦男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手段,是进行有效交流的手段。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我体会到了这种交流的有效性。

通过亲子共读《牙医怕怕,鳄鱼怕怕》《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孩子不再迷恋于糖果;

读了《再见,电视机》孩子们会乐意配合每天看电视时间为30分钟的约定;

讲了《爷爷的肉丸子汤》《獾的礼物》向孩子传递生命与灵魂,生存与死亡。

绘本中没有要求,命令,居高临下的教育,而是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与之对话,围绕孩子生命成长进行“浸润式的情景化教育”,涉及品格塑造,心理调试,社会交往,生命教育,认知能力,健康运动等全方面的问题。

通过读《绘本之力》我汗颜之极,原来我对绘本的认知还很“狭隘”。

我只是把它们当做故事,忽略了绘本创作的背景,比如《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讲述的震灾后人们疗愈心灵创伤的自救方式《口袋里的礼物》传达的是身患癌症的妈妈对孩子满满的爱意;《小房子》是以美国历史为创作背景。

《绘本之力》中柳田邦男提出了一个观点:“一生要读三次”意思是:第一次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养育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自己进入人生的后半生时。

第一次是孩子的时候,前面我们讲了绘本对孩子的影响,遗憾的是我们已经过了孩提期,处于养育孩子的时期。

这时,我们更应该和孩子一起读。一来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情感链接,二来现在孩子的语言体验过于贫乏,利用电子产品体验声音的很多正因为如此,大人必须给孩子讲述,孩子通过用耳朵听语言,用眼睛看画读语言,两者融合再一起,拥有这一能力的孩子一旦习得识字技术,就能够自由的读书,而只教识字这一技术,就不能读书。读书是孩子习得的一生技能。

第三次是后半生,我们对隐藏在作品中的深层话题生活,生命,爱,会产生极大的共鸣!从而获得力量!

前段时间头条有个问题是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大多数的认知是读书—获得高分—上个学校—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家庭—过上幸福的生活。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幸福的生活。

何为幸福生活?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身体健康,衣食无忧,家庭和睦等,无非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双富足。然而物质生活的满足一定要有精神生活的支撑。

孩子的成长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持续几十年的马拉松,孩提—中年—老年,每个阶段都有绘本陪伴,有着充实的精神世界的人生该有多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