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刚入园的孩子睡不着,只因忘记带小黄鸭:移情物到底有多重要?

2019-11-24 21:52:05孕产
入园第一天,我担心小椰子无法安心睡午觉,就把平时伴他入睡的熊熊放进了书包里。"熊熊也要上幼儿园了。"小椰子背起书包,带着他的好朋友一起入园。放学后,我问老师:"小椰子中午有抱着熊熊睡觉吗?""有啊,大多数小朋友都带了自己的安抚玩具。

入园第一天,我担心小椰子无法安心睡午觉,就把平时伴他入睡的熊熊放进了书包里。

"熊熊也要上幼儿园了。"小椰子背起书包,带着他的好朋友一起入园。

放学后,我问老师:

"小椰子中午有抱着熊熊睡觉吗?"

"有啊,大多数小朋友都带了自己的安抚玩具。"

"哦哦……"

我本以为没有多少孩子会带安抚玩具来幼儿园,没想到这原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回到家后,我问小椰子:"中午你睡觉了吗?"

"睡了呀!我独自一个人抱着熊熊睡了。我看到有个小妹妹也是抱了熊熊,别的是抱着小鸭鸭的,小鸭鸭就是嘎嘎。"

后来,从班级家长群里,得知小椰子班上还有一个孩子,平时喜欢抱着小黄鸭睡觉。只是开学后,连着两天都忘记带小黄鸭到幼儿园。

因此,他连着两天中午都没法睡着。直到第三天,家长终于记得将他的小黄鸭放进书包里。

这一天,他终于甜甜地睡了个午觉。

看来,安抚玩具真的是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一大宝器啊!

而这些所谓的安抚玩具,在心理学上叫"移情物",是儿童在环境变化时应付情绪危机的依恋物。

当身处陌生环境时,移情物的陪伴可以让孩子感到像是在家中一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幼儿园老师都会鼓励孩子带移情物入园的原因所在。

01 移情物到底是什么?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一书中对"移情物"做了解读,认为移情物是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东西,能够代替父母或其他主要养育者给予的安全感,帮助他们做出情感方面的转移,减少对父母的依赖,由依赖慢慢走向独立。

孩子一般会在8~12个月大的时候选择出自己的移情物,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都保留这一习惯。

1.移情物存在的必要性。

心理学教授谢尔登·卡什丹在《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一书中提到,移情物的存在跟幼儿的心理息息相关,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决定了移情物的不可或缺。

从发展自我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婴儿的心理经验里,母亲一旦"消失"在眼前,就等于不存在一般。

2岁前的幼儿还处于"共生"阶段,"共生"一词是心理学家玛格丽·玛勒从生物学借来指称婴儿在和母亲无法分化时的精神内在经验。

这一阶段的幼儿将自己与母亲视为一体,还没有感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因此,最容易因为"母亲消失"的心理经验而感到不安。

"对幼童而言,自身存在的模式似乎是'母亲就等于我',相对地,'没有母亲就等于没有我',所以母亲极短暂的消失也会引发严重焦虑。"(《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

在共生心理下,与母亲的任何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幼儿的痛苦,只要母亲不在身边,就有可能陷入恐慌和不安中。

虽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在心里建立起母亲的形象来代替母亲的实体。但是,至少要到两三岁,孩子才能发展出在心中维持母亲形象的能力,母亲的形象才能完全内化并转变成可以独立存在的内在形象。

在这之前,与母亲短暂分离的经验依旧会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因此,幼儿常会依赖他们最喜爱的玩具,来应对与母亲分离的焦虑。这类玩具通常也被称为"移情物",可以在母亲不在时给予孩子安慰。

孩子常常将这类玩具当做妈妈的替代品,久而久之,这样的移情物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记,会逐渐发展成为孩子最为重视的伙伴,在孩子的情感生命里留下极为特殊的一笔。

小椰子的熊熊,是在他不到1岁的时候买的。当时并不知道"移情物"的概念,看着喜欢就买下了。

刚开始,小椰子对它也没什么特别的兴趣。后来,慢慢地,熊熊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他最爱最依恋的玩偶。

从1岁到现在,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熊熊已经成了小椰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有熊熊作伴的这些日子里,小椰子克服了分离焦虑,学会了独自入睡独自玩耍,一步步从依赖妈妈走向了独立。

2.移情物一般为手感柔软之物。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柔软的移情物替代母亲的神奇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哈洛和他的同事们让一只刚出生的婴猴同母亲分离,将其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 "铁丝母猴"胸前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

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结果发现,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多数时间都是与"绒布母猴"在一起。

婴猴在遇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但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人类婴儿选择的移情物一般也都是手感柔软、摸起来很舒服的物品,如毯子、毛巾、填充玩具等。与这样质地柔软的物品接触,能够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小椰子一岁之前,为他买的玩具也不少,牙胶摇铃、玩具车、球球、绘本等,但这些都没能演变成他的移情物,没能带给他接触的安慰感。

只有摸起来柔软、抱起来舒服的熊熊被他宠爱至今,没有任何玩具能出其右。

显然,摸起来柔软抱起来舒服的填充玩具、毯子、毛巾等物,能给孩子带来接触的安慰感,给予孩子情感支持,更容易成为孩子的移情物。

3.移情物的不可替代性。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考特认为,移情物(也被温尼考特称为"过渡性客体")的一个识别特征是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孩子一旦将一件物品视为移情物,就会对它产生强烈的依恋。不仅很难与之分离,而且没有任何其他物品能够将其替代。

自从熊熊成了小椰子的移情物,再也没有填充玩具能入他的眼,更别提取代熊熊的地位了。

在买回熊熊后,不到半年,我们又买了一只狗狗玩偶,小椰子果断把狗狗玩偶让给我:

"妈妈,你抱着狗狗睡觉,我抱着熊熊。"

今年是猪年,椰爸带回来一只小猪布偶,送给小椰子,小椰子坚定地摇头:

"我不要猪猪了,我有熊熊了。"

后来,又有人送了一只鳄鱼玩偶给他,他还是提不起兴趣,照样用一句"我已经有熊熊了"将其打发掉。

对此,我和他爸感慨万千。真是有熊万事足啊!真是除却巫山不是云啊!真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啊!……

的确,对于孩子来说,移情物真的是跟父母一样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存在,任何东西都不能撼动它在孩子心中的重要地位。

02移情物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移情物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能帮助孩子对抗焦虑等负面情绪,又能帮助他安然入睡,还能陪孩子交流和玩耍,被孩子视为最忠实最亲密的伙伴。

1.伴孩子入睡。

孩子接触移情物,能够通过它熟悉的味道和触感获得安抚。只要抱着或抓着移情物,孩子就能感到安心和舒服。

于是,移情物通常会被孩子抱着睡觉,帮助孩子离开妈妈的怀抱,学会独立入睡。

小椰子1岁前,每天睡觉都要抱着哄,直到睡着了才放到床上去,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对孩子来说,也不利于培养他独立入睡的习惯和能力。

到1岁后,我渐渐中断了他被抱着睡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熊熊派上了极大的用场。

每次睡觉前,我都让他在床上躺着,要么给他读绘本,要么哼歌,要么读诗,他听着听着便会渐渐犯困,这时翻个身,抱住旁边的熊熊,就是美美的一觉。

把依偎在妈妈怀抱中的感觉转移到了熊熊身上,从抱妈妈过渡到抱熊熊,自然而然,无缝连接。

此后,只要有熊熊陪着,即便我不在他身边,他也一样能睡着。困了,随处一躺,就是一顿美梦。

只要有熊熊陪着,无论到了哪里,他都能安然入睡。

即便是到幼儿园的第一天,他都能依靠熊熊带给他的安抚力量克服对新环境的恐慌和焦虑,安然入眠。

2.陪孩子交流和玩耍。

移情物被孩子视为最好的朋友,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还能陪孩子说话和玩游戏。

在孩子学会说话后,移情物的名字就会时常挂在他的嘴边,总会把自己刚学会的表达用在移情物身上。移情物,是孩子编造的故事中的主角,是孩子模仿父母玩过家家游戏的主角。

从这个角度讲,移情物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模仿父母跟移情物对话。

孩子天性爱模仿,学会说话后更是喜欢模仿身边人说话。这时,移情物往往会被动扮演"孩子"的角色,而孩子则会扮演"父母"的角色,以父母的口吻对移情物说话。

日常生活中,我对小椰子说的话,就常常被他照搬过去对熊熊说。

比如我告诉他生病的邻家弟弟送去医院的事情,他紧接着就能用在熊熊的身上:

"熊熊,你感冒了,我送你去医院好不好。
好。熊熊说好。
下去穿衣服,吃完早餐,坐电梯下去,去医院。
熊熊还在睡,他不说话。"

我告诉他不要在人前摸生殖器官,他就小大人般地叮嘱熊熊:

"熊熊,你要摸雀雀吗?不能摸雀雀,好羞羞。"

我让他乖乖睡觉,他转而去哄熊熊睡觉:

"熊熊,你要睡了吗,我抱你睡一觉吧!
熊熊快睡觉觉,熊熊乖乖睡觉觉,熊熊小心掉下去。"

编造有关移情物的故事。

几乎每个孩子都拥有天马行空的的想象力,一旦孩子学会说话,语言就会被用来表达他的想象空间。

了解到熊熊爱吃蜂蜜之后,小椰子总爱编造关于熊熊和蜂蜜的故事。

"熊熊吃了蜂蜜,嘴巴好甜呀!
熊熊吃了蜂蜜,找不到蜂蜜了,小椰子去买。"
"熊熊走丢了——熊熊哭了。
熊熊开心了——因为小椰椰来陪他了,他就笑了。
熊熊哭了——它找不到蜜蜂采的蜜了,它找不到蜂蜜它就哭了。"

带领移情物做游戏。

移情物是孩子的好伙伴,孩子会同它一起玩各种能想得到的游戏。

如小椰子喜欢骑平衡车,他就想到让熊熊也去学习骑平衡车,既会像个小老师一样带领熊熊开车,也会尝试让熊熊一个人开。

“妈妈,看,熊熊会骑平衡车了!
它会往左转、往右转了哟!
熊熊小心哦,不要撞到前面的车了。
熊熊在导航,前方八百米处有违章拍照。
妈妈,过几天也给熊熊买辆平衡车,让他跟小椰椰比赛好不好?”

偶然间他发现像骑马一样骑着熊熊玩很有趣,就时不时地表演给我们看。

妈妈:谁告诉你可以骑熊熊的?
小椰子:书店的恐龙说的。
妈妈:恐龙怎么说的?
小椰子:恐龙说,小椰子你骑熊熊干嘛?小椰子说,熊熊好骑呀!

3.安慰孩子的情绪。

孩子与移情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浓厚。

移情物,随叫随到,不会突然离去,是除了母亲以外的最大安全基地。只要孩子需要安慰,它都会在身边。

因此,孩子不管是受了委屈,还是感到了恐惧,还是出现了焦虑,都能向它寻求呵护和帮助。

在孩子与父母分开时,虽然移情物并不能完全替代父母,但是却能淡化孩子内心的焦虑,将分离的伤害降到最低。

在孩子与父母发生不愉快时,他可以把心事说给移情物听,在自我对话中得到开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过程,无疑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独立性。

有一次,我用遥控器把灯调暗了一点,小椰子瞬间不乐意了,自己跑到开关处按亮,然后跑回来抱着熊熊说道:

"熊熊,我发脾气了,安慰我——"

有时候小椰子跟我闹不愉快,哭得稀里哗啦。在充分发泄了一会儿后,他可能就要我给他擦眼泪了,因为:

"妈妈,擦眼泪,我要亲熊熊了。"

亲熊熊是他的“国家大事”,不容怠慢,更不能带着鼻涕眼泪去弄脏了熊熊。

因此,在他需要熊熊安慰的时候,他会先把自己的情绪控制一下,把自己的眼泪鼻涕擦掉之后,再进行求安慰活动:亲熊熊。

03依恋移情物不是懦弱或感到不安全的表现,不应强行制止。

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多达70%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他们幼年时期的移情物都有着强烈的依赖感。

孩子依赖移情物,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并不会有什么危害性。相反,还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帮助。

1.对移情物的依恋,可以鼓励孩子走向独立。

有些父母会觉得,依恋移情物是孩子的弱点,不利于孩子的独立,因此总会想方设法地让移情物消失在孩子的生活中。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孩子对移情物的依恋,并不会催生脆弱,相反,还可以鼓励孩子走向独立。

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能够依靠移情物给予的安抚力量独自入睡,独自面对陌生环境的挑战,独自战胜焦虑等负面情绪。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孩子和移情物之间的联系越强越亲密,在他们面临压力的时候,就越能够适应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时候孩子借助移情物化解焦虑和压力,长大后,虽然该移情物已经不在身边,但是这种化解压力的能力也已经内化成为一个成年人的压力管理能力。

2.不要强行将移情物与孩子分开。

"使用移情物并不是懦弱或感到不安全的表现,没有理由禁止。事实上,移情物对孩子的帮助如此之大,以至于你自己都想帮他选择一个。"(《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对于孩子选择的移情物,我们应该尊重,而不是强行制止,不要总想着将移情物从孩子身边夺走。

强行制止,不仅会伤害孩子的情感,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甚至,被父母强行剥夺移情物的孩子,长大后还有可能会缺乏安全感,导致对特殊物品产生畸恋

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他从移情物中获得足够的满足,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上。慢慢地,孩子会与移情物拉开距离,逐渐消除对它的依赖性。

孩子对移情物的依恋时间存在个体差异,有长短之分。一般6岁以后,孩子会自动地与移情物拉开距离。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需要进行心理干预。比如孩子不肯让移情物离身片刻,不允许任何人碰和洗他的移情物,那么孩子可能严重缺乏安全感,需要心理干预了。

3.保证移情物的干净卫生。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建议,当孩子选择了移情物之后,我们最好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

当其中一个被孩子的口水、泪水等物弄脏的时候,我们可以对之进行清洗并将另一个交到孩子手中,让孩子尽快习惯轮流使用它们。这样,可以避免当一个用破用坏的时候,另一个太新太陌生而遭到孩子的拒绝。

小椰子选择熊熊当他的移情物之后,我并没有准备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因为当我后知后觉地意识到熊熊已经成为孩子的移情物时,熊熊已经跟新的熊熊有所差别了。

我曾带小椰子去同一家商店,看到了很多同款熊熊,然而,他对它们一点兴趣都没有。

好在,小椰子并不拒绝我对熊熊进行清洗工作,也能耐心地等待熊熊晒干后再使用。

在确保移情物干净卫生的基础上,不管孩子是抱它还是亲它,我们都应该放下心来,不要做无谓的焦虑。

毋庸置疑,移情物是孩子安全感的替代来源,是孩子情感生命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在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最好不要强行剥夺孩子的移情物。

我是@树之椰,家有猴娃儿一枚,用心坚持亲子共读,用爱烹饪营养美食,用情分享育儿心得。欢迎大家和我一起交流和探讨育儿问题,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