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一位教育者眼中的“流行专家”和他们的“教育理念”

2019-11-10 16:26:05孕产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深深感受到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巨大障碍,在于各种教育理论、流行学说和心灵鸡汤的深刻荼毒,这种荼毒起源于专家,落实于家长,影响于孩子和社会,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形成无处不在的障碍。各类教育专家、理论的大肆流行,使得无论教育者、家长,都多多少少受其影响。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深深感受到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巨大障碍,在于各种教育理论、流行学说和心灵鸡汤的深刻荼毒,这种荼毒起源于专家,落实于家长,影响于孩子和社会,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形成无处不在的障碍。

各类教育专家、理论的大肆流行,使得无论教育者、家长,都多多少少受其影响。

严重的时候与家长、教育者起码的交流都无法进行,因其犹如洗脑般根深蒂固,要进行纠偏和根本性解决,所耗精神不能想象。

然则,要做真正教育,这是不能不做之事。


乐乐老师问我:教育是不是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我说:与人类追求一致,向真,向善,向美。可是我们很多所谓的新教育,都将教育机构变成了丛林法则特训营。它们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让孩子能适应这个世界。我们说,这是“新教育”,但绝对不是教育。


很多所谓新教育都忘了孩子是一个有知有觉有情感的生命,一味用机械的理论和规则来框孩子,还自以为高深。容易被这些教条支配的反倒都是受过些教育的人,他们在孩子面前已没有真性情。这种教育理论泛滥、教育者的无情似乎前所未有。我只好解释为教育者本身在时代恐慌中的异化——不再朴素,缺乏同情。


什么是真实的世界?世界没有真假。对孩子,学校,家庭,老师,家人是他世界里最重要的部分。我们是否向真向善向美,是否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对孩子影响巨大。你说还孩子真实的世界,所以袖手旁观纵容恶。你的态度已经严重影响孩子对善恶的分辨。孩子面前你真实吗?不真实,除非你本身就是一个冷漠的人。


什么是好的教育者?不是懂多少教育理论有多少教育技巧,而是有高远的见识朴素的心。一个良好家庭的孩子不用去学校也会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而这样的孩子送去不合格的学校就会被摧残。这样的学校和老师哪怕懂再多教育理论和技巧也是不合格的。而这样的家长即便什么理论技巧都不懂,却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


没文化可怕,没文化装文化更可怕,没文化装文化还误人子弟最可怕。希望我们做教育的不要被那些乱七八糟的心灵鸡汤教育理论给支使糊涂了,不但解决不了自身问题,对孩子更是灾难。做教育唯有脚踏实地,从孩子出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出发,从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出发,方达正途。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有的甚至是心灵毒药,让人变冷,变硬,变得不会独立思考,以圣哲面孔行虎狼之事。


以前的教育家是用情感亲近孩子,用品格感染孩子,用学识给孩子打开丰富多元的大千世界。今天的教育专家是用歪理邪说研究孩子,用歪门邪道控制孩子,用心灵鸡汤心灵毒药自圆其说自我麻醉。这两者我们一定要分清,万不可积非成是。教育者的根本是情感,品格,学识。今天的“教育专家”们有吗?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先觉者的苦闷,大都在此,只有赤手空拳开出一片天来。


很多所谓的“新教育”,有的是批量出国进修班,有的天天说孩子的世界很美,自己被自己感动,被各种教育理论支使得团团转,对孩子真实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却一无所知,有的天天背国学,学规矩,要做圣做贤。也是一团乱象。


读苏霍姆林斯基她(乐乐老师)没有我读得认真,但读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她处处都是这么做的,而且非常认真,坚决。这是从心灵深处自然生发出来的情感精神,是多少人穷其一生都不能有的。教育就是要真正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与他共同成长。仅从书本,或用主观的眼打量,是永远不能入门的。

教育的根本与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一致。有人问她,你为什么能做到,哪里来的这么强大的力量。我的回答是:因为她比别人更善良,对美好的事物更敏锐,更富有同情心。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和教育者都喜欢大谈自由、平等、自尊、自爱、接纳、包容等等这些概念名词,却偏偏缺乏一颗真诚朴素的心?因为这个社会极度缺乏精神根基,心灵鸡汤便大行其道,并通过家长和教育者入侵儿童世界。教育专家们正是利用这一点迅速扩大影响力。也有清醒者,无所适从之后开始反省。


有些人一方面对孩子良好的品性能力崇敬式地赞美,一方面对孩子不好的表现无可救药式的惋惜,好像自己尽力了,责任全在孩子和家长。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觉得某个孩子有多了不起或是多不可救药,他们都是成长中的人,都需要我们帮助。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赞美到成人身上就远没那么慷慨,压制排挤反倒常见。


做教育,最基本是朴素。见过很多家长老师,各种理论,概念,反省,顿悟,“朴素”二字却难觅踪迹。什么是朴素?对生命有自然的同情,对生活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和热爱。我常想,这么多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从哪里来?与其这样千难万阻地改变,不如全都重新活一次。再看看这些孩子,真是可爱千万倍。


我们说学校不应有特色,特色的是每个孩子。有家长说你只要是个人,就有自己特色。这是混淆了个人趣味和教育。个人办学习惯以己特长为出发点理解世界设计教育。艺术家用艺术眼,工程师用工程眼,传统文化用国学眼。办学者定要明白自身局限,万不要一刀切,只有不断学习,汲取多方力量方能走向真正教育。


很多家长问为什么不合作办学?会建议很多也在做的人。在我们看来,真正在做教育的很少,既朴素又有能力并愿意倾心投入的就更少。我们尤其警惕形成自身特色的办学者,因为往回拉实在不易。


今人喜欢谈教育理念,其实教育在理念上很简单,就是带孩子去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关键教育者是否有情感,品格,学识,是否能让孩子认识到世界足够精彩。但今天要说明这样一个朴素的事实却要大费唇舌。明白这个,我们才不会把无聊当有趣,以技术作高深,才会踏踏实实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思考人生。


现在有许多缺乏根基,玩弄概念的所谓“教育理论”,仔细一听,其中片面扭曲的歪理邪说随处可见!自己办学校,要一步一脚印地走正道,也根本无暇浪费时间。但最近与各地家长交流,才发现这几年社会上兴起的各派歪风,已经对许多孩子的世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眼见着家长误入歧途,眼见着孩深受其害,真是让人悲愤交加!

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有谁是以造概念和自圆其说为生?“丛林法则”这是教育吗?“道法自然”这是教育吗?“以设计来建构孩子世界”这是教育吗?无知也就罢了,真是不知这些人的良心何在?!成天忙着各地演讲,发表文章,培训家长,可知你们的孩子是一天天怎样长大,受你们精神毒药的摧残!想想无辜的孩子,叫你们是罪人不为其过!


从很多新教育中走出来的孩子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孩子,身上都带着江湖的累累伤痕。伤痕背后不是通常意义上苦难磨砺人有坚韧品质与正直良心,而是各种匪夷所思的世故城府与生存策略,使得他们不像孩子,更像一个历经险恶世事的成年人。你完全不能把他们同天真烂漫这些通常形容孩子的美好词汇联系在一起。


我想我们和一般幼儿中小学教师最大不同在于,我们是把孩子的品格放在第一位。先学做人,再学知识、能力。我们更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正直、富有同情心的人。了解孩子成长经历,所经环境,家庭状况,受教育情形等方方面面,并依此给以切实的帮助,是我们经常性的工作。


但凡小小孩子便自以为是,定是家校纵容的结果,或是传统的家庭溺爱,或是“新教育”所谓“自由、平等、尊重、包容”培养的结果。


教孩子最有效亦最扎实的方法是与孩子亲近,要与孩子亲近,便要走进他的心,要走进他的心就要懂他,要想懂他就要了解他的人生,理解他的经历,同情他的感受,与他一起面对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近两个月来几个孩子难以置信的变化更令我们坚信。但要做到非常不容易。与教育是,与人亦如是。


我们要懂孩子,但不同阶段孩子需求不同,从幼儿起到成人,生活,情感,道德,精神,生命,顺序大致如此,但不绝然。只是教育者万不可胡乱按帽,自以为是。比如常见标榜幼儿精神性,却忽视了幼儿最感需求和困惑的生活、情感和道德。哪怕一个高中教师去教小学都要改头换面,从新来过。

那有没有通吃的教育者?那定是一个善于发现体察生活,有着美好情感道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对生命有深刻体悟的人。但无论怎样通吃,对人生的理解,对人,对心灵的体察同情都是一个教育者最基本的能力。


这两年我们了解经历体制外教育,发现较之体制内教育,孩子问题千奇百怪,与家长沟通多有障碍,然有一共通问题:人的基本情感、道德的缺失。家长和教育者缺失,教育出来的孩子跟着缺失。孩子尚可弥补,家长难以恢复。之所以缺乏人的基本情感、道德,因为他们习惯从某种理论出发,解释孩子、实施教育,而不是从人的基本情感、道德出发,去体察孩子、教育孩子,如此思维日益教条、僵化。与他们交流,较之谈孩子实际情形、感受,更多是谈自己学习、成长的历史,似乎比起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更想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


我们不能脱离孩子谈教育。脱离孩子,谈的肯定也不是教育,谈的是专家的理论,谈的是某个虚头八脑的研究成果,谈的是自己的人生经历,谈的是看上去很美的东西。这些都不是教育,也都不能帮那个孩子,在最需要我们的时侯,获得实在的帮助和成长。


自私的孩子往往有一共通表现,当他的自私伤害到朋友或他人,别人不和他玩的时候,便说自己一个人玩挺好。表面看很坚强,其实是自私,只想自己不高兴,根本不在意他人的感受,不珍惜他人的友谊和对自己的好。孩子之所以如此,有的是家庭娇惯,有的是成人用歪理邪说教的,因为有些成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


做教育有很多感慨,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不一样,基础特点各不同,面临的问题困难也就不一样,需要的教学也千差万别。这些都要基于对孩子的全面了解,因为没有一个问题是孤立的,都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这正是我们不愿做专业教育和短期教育的原因。


现在绝大部分专家根本比不上我们小区门口的卖菜阿姨。这位阿姨就是有朴素情感的普通人,她自己有外孙女,于是天下小孩都和自己外孙女一样可爱。我和她说学校里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周围人共同注意的地方,哪个孩子需要鼓励,哪个孩子动手能力要加强,哪个孩子因为太爱表现所以不能过分表扬,每个孩子学校学习的进度如何,我们怎样安排……她都像对待自己的外孙一样认真负责,不懂的问我们,听明白的她特别上心,注意调整对不同孩子的态度和方法。学校的孩子也很爱她,敬她,惦记她。教育专家怎么比得上她?卖菜阿姨在孩子世界里,她有真心,她在耕耘。教育专家在讲坛上,镜头前,比起关心每个听课家长孩子的真情实感,他们更享受在家长的追捧下“布道”。

十多年前开始做儿童工作,很早也当老师了,怎么教孩子,心里再明白不过了。但近几年感觉工作越来越难做,因为“专家”来了。专家来了,家长就去追专家了,他们离孩子世界越来越远,当你站在孩子世界里,发现了困难,需要家长付出努力时,家长就会引用专家说的话质疑你,根本听不进去也无法思考你对孩子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唉,作为老师,很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给被洗脑的家长分析事理上!

老师的时间非常珍贵,应该花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认识你身边的每个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思考这些方面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孩子更好地成长。每一件事都要付出大量观察、沟通、探索,也总觉得和孩子在一起时间少,总想再为他做点什么。我们和孩子的时间浪费不得,我们不会浪费时间看没头没脑的“专家说”,也不能让孩子受这些无情无脑的操作手段的毒害。

但可惜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总被人看轻,因为教育染了社会的浮躁病,虚荣病,无脑病,教育领域里捧出了无数教育理论机器,如果家长也有这些毛病,和专家肯定会一拍既合,听说很多家长花几万块钱,就为能和某个教育流派的创使人“深入学习”,学完自己再组建“学习小组”给别人讲!!唉,这和传销有什么区别!!传销违法,会受惩罚。但家长变成某种理论的机器,戕害孩子成长,谁来管!?

很多家长恐怕会委屈——我的初衷是教育好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我相信父母对孩子的真心,但如果不克服华而不实,缺乏独立思考的毛病,很容易误入歧途,脱离孩子,学专家自以为是,作茧自缚,哪还会有真心?又怎能教育好孩子?近几年类似家长见多了,我也长了样可悲的本事——一看孩子的表现,就知道家长是学的哪门哪道,就知道他会说哪些和教育毫无关系自己却深信不疑的话。家长们,这怎么能行!你想过孩子吗?孩子身上明显都有被格式化的表现,却失了一个孩子真正的明亮,失了一个人该有的和谐。


乐乐说:“我们对孩子是不是像父母一样?”我说:“有一样给不了。”“什么?”“无条件的爱。这是父母的本能,是学不来的。但与教育是两回事。”“可是很多父母以此为前提来谈孩子的教育,很多做教育的还把这个当作自己做教育的基础。”“都是胡闹。什么是本能?本能就是,自己无需说,别人无从学。”

无条件的爱,是无论孩子是好是歹,我都爱你。而对孩子的教育则是让他成人,能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家庭父母要做的情感、道德、品格、生活方面的教育也是如此。无条件爱孩子与教育孩子是两码事。父母万不可因无条件的爱而坏了教育。而做教育的老去谈无条件爱就更是笑话了。


家长问:方壶学园是什么“模式”?答:教育不该有“模式”,社会上流行各种“模式”,是商业社会教育技术泛滥的恶果。教育是面对人的工作,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要带着情感思考理解,走进孩子的的精神世界,给他们打开丰富世界的大门。家长问:具体怎么做?答:实实在在,一点一滴。

有人建议我们推广学园“教育模式”,扩大影响力。我们每天的教育工作,是根据每个孩子的成长,根据每天不同的生活内容,和孩子充分的交流互动展开的。孩子不同,环境不同,事情不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改变。“推广”会走味,结果是脱离孩子,机械地用模式套孩子实情,万万不可。

我们没想过扩大影响力。我们想在能力范围内,扎扎实实为孩子,为社会做点好事。我们也希望关心孩子成长的人,走进孩子世界,为他们做点实事。


很多教育者喜欢向人赞美、批评或笑话孩子。他们没有走进孩子的心,所以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孩子。我们从来不这么做。我们都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向别人说起他们的时候就像是在说自己的家人朋友,酸甜苦辣都在其中。


晚上看了看几位“教育专家”的微博,深深感到和他们不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他们喜欢把自己扮成有魔法的公主,住在自己建造的美丽城堡里,用喜欢的花瓶装饰,外界所有材料都被分装入花瓶,再变成药丸出售,一边推销一边接受万人瞩目。世界的丰富与深刻,他们似乎没有感觉,他们把自己也装进了瓶子里。

他们解决教育问题的时候,既不去了解孩子成长背景、教育家庭环境,也不去询问当时情况,只以简单结论式语言告诉家长要怎么做,这与古千年来《弟子规》式教育一脉相承,也与体制内教育异曲同工。不过他们面对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今天的家长本来就不善思考,如此思考机会进一步被剥夺,变得愈发机械、教条,一个人该有的情感逐渐缺失,又不能理性思考和判断,只能听由摆布。不知这是“专家”们本身的愚蠢,还是面对家长的有意迎合。反正结果是,他们自己名利双收。


很多人看教育喜欢那些看上去说起来“高大上”的东西,究其实,并无什么内涵,只是资源的浪费和教育的污染。我们办学不谈形式,不讲排场,唯让好的东西走进孩子的心里。我们的功夫都花在如何让孩子正直,健康,丰富,扎实,每一天都不曾虚度上,而真正做起来所耗精神恐非亲历不能想像。所以,我们虽无需去管孩子,每天所耗精神也是甚大。常常我们看到孩子美好的状态自己都有些不能相信,这样的美好无法与人言说,因为他们不曾见过,甚至不能想像,就像他们不能想像我们在做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我们在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这样的工作少有人在做。然而也总有一些朋友,他们平日没什么恭维话,却一直默默关注,点赞,当你问起,也只是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做的是真正的教育。然,唯“真”一字,何其难!


一个人再聪明,再有天赋,如果心中没有定力,没有一种为做好一件事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意愿和劲头,要成任何事,都是很难的。然今天的家庭教养,使得这种重要的品质越来越少见。


今天很多人教育孩子的路子特别奇怪,不是出于对世界人生的爱,对幼小生命的爱,对一个人将要怎样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思考,甚至不是出于天生的骨肉之情、父母之爱,而是用各种“名人名言”来做,“名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的还都是邪方子,最后搞得不像个人。做教育的一定要找理念与体系,家长一定要找流行专家。此等泛滥,真真是我们教育工作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障碍。理念与体系形成已早,如此泛滥未必是创立者初衷,多在后来者的盲从。而那些流行的“教育专家”们,还在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着对教育、对社会的污染与祸害。一边污染,一边祸害,一边名利双收。

在如今社会做教育,如果不求根本,贪图表面,缺乏思考,甚至追名逐利,倒是很容易达成所愿。因为很多人心浮气躁,缺乏定力,不善思考,觉得谁有名就听谁的,什么流行就学什么。很少有人在乎教育者做人做事的根本,对孩子是否有真情实感,对世界是否有真知灼见。

在如今社会做老师,懂点“流行教育学”和“流行心理学”会非常受欢迎。来点“无条件的爱”,“自由与规则”,再教点“正面管教”,“情绪管理”等教育技术,很多人会顿觉你高大上。

倘使你拒绝精神污染,真正心无旁鹜,脚踏实地,殚精竭虑地做一个好老师,了解孩子成长的各方面发展和其中的关系,把孩子当做一个整体去思考把握,给出切实的教育建议,反倒无法走进很多家长和教育者的精神世界。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但人生哪有那么多的快乐。任何一种生活都有它的磨难与艰辛。我们孩子的快乐也是我们用辛苦换来的。你可以让孩子快乐成长,但至少要让他知道你为此所付出的艰辛。


现在有的家长把孩子当作神,以为只要尽力给他自由、氛围,让他自己去感受、探索、创造,就能成为艺术家、发明家、创造家,就能激发出无限可能。孩子一有情绪,立马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别人不该怎样对待孩子,生怕给孩子带来伤害,留下阴影,磨灭了潜能,泯灭了创造力,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实际情形却往往是,孩子连最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态度都不懂,都没有,更别提成为什么艺术家、发明家、创造家了。


有的家长不但把孩子当作神,还把孩子当祖宗。只要孩子不愿意说的话就不让他说,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让他做,生怕违逆了他的心愿,妨碍了他去做“自己”,最后成不了“自己”,还留下什么创伤。哪怕孩子什么都没有成长,还始终相信孩子生命独特,天生有才,只是没有被理解、发现。他们一方面把自己看得太卑微,把现实人生看得太轻贱,同时又把孩子看得太神圣,把天赋未来看得太超能。如此神话天赋、神话教育,也应证了社会人群的挫败、无知与恐慌。教育邪说的追捧流行,也就是自然的事。


面对恶势滔滔,我总是想,这个世界是可以更好的,而这些孩子也都是那么可爱。但自古以来的人,也都曾是一个个可爱的孩子,然自古以来都是成人成才者少,庸人坏蛋众多。今人看似都可以有成人成才的美梦,但也难逃同样的结局,只怕后者还会更多。清者自清,浑者自浑,各有天命。但我舍不得一个个那么可爱的孩子,也还是想让这个世界更好。所以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今天很多学校客观条件十分好,老师们却都抱怨教育难做。讽刺的是,一个好的老师,就是要用自己的才华与创造,去应对各种各样的客观条件。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什么样的客观条件都能做。所以说,“苛政猛于虎”,不是一句假话。


现在家长教育孩子经常走入的两个误区:1.善良,正直,有同情心这些美好品质不再注重,十分注重自信,自爱,有创造性等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无关情感与价值判断的中性品质的培养,且往往因有意培养后者而忽视牺牲前者。前者是做人的基础根本,对中性品质的培养需要以不损害这些美好品质为前提。2.妄想一剂方子就解决所有问题,比如有了爱与自由,就什么都有了。这样荒唐的言论都信,不是急功近利,就是愚昧懒惰,不然就是爱做梦,爱臭美,爱自我陶醉,自我欺骗,脱离现实当下,幻想诗和远方。


对我们做教育的人来说,每接触一个新的家长、孩子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当然,你接触的孩子家长多会有更多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了解新教育对象的方方面面。这一点比教育经验重要千百倍。那如果非要说我们做教育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那就是教育对象的不同与复杂。这一点,想要做教育的人,千万记住!即便你没有任何经验,你的教育也错不到哪里去。所以这里劝告那些因教育自己孩子有了些心得的家长,教自己的孩子可以,千万不要当真理到处宣扬。很多“专家”就是这么做的,结果害了很多人,也误导了人们对教育的认知。


专家好做在于,她可以用一种办法解决所有教育问题,而且她只用说,不负责做,也不负责结果。结果不好不怪专家,只怪家长领会不到,执行不到。孩子毁了,专家还照样是专家。

她教育的所有烂摊子她都不用负责,都得由她说的学校来收拾,也就是我们收拾。而她又不在场,我们一直在跟个影子在对抗。这是所有信专家的家长给我们带来的困难障碍。我们帮他们教育孩子,他们却把别人奉为神。这也是真正做教育的人深深的苦衷。


乐乐老师身上有一种最优秀的品质,为坚持美好抵御丑恶而生出的一股执着、耐性和明知不可为还要为之的劲,哪怕这过程中有诸多的障碍、不解。这股劲来源于对美好事物的呵护,对孩子的同情,对自己的责任。这是我远远不能及的。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学校不可能这么纯粹而美好,我们的孩子不可能得到这么顺利的成长,家庭、学校、孩子不知还要付出多少的沉痛代价。而很多代价都是不可挽回的,如孩子的成长。

这种孔子式的献身精神非常人所有,也非常人能懂。我们都习惯庄子式的无为与自保,但世上的事哪都经得起无为的等待。面对被错误理论蛊惑的家长,这种精神尤为重要,学校许能等,家长许能等,但孩子一天天在长大,等不得。若是我,绝没有那样的耐性。但乐乐老师从不放弃,想尽各种办法要让家长明白,哪怕自己受些委屈,只为让孩子能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家长的早日醒悟让我欣慰。但我知道她这背后的难受、伤心,及多少个不息不眠的日夜!没有这些,哪有今天的幡然醒悟。


曾经支教被一些人当作逃避疗伤的去处,似乎在孩子的世界可逃避伤害并找到相怜的出口。今天的基础教育也成为很多人找寻人生目标与精神寄托的场域。他们在这里找单纯,找自然,找美,找真谛,说话,做事,文字,照片,都要蒙上一层“神圣”“艺术”的面纱,然后陶醉,感悟,不能自已。每每看到这些自我加工过的文字图片,都会哑然失笑。

孩子的世界美吗?很美,也很丑,同你我一样,因为孩子生活的世界与我们并无二致。基础教育里要做的,和其他地方也并无二致,茁壮美的,抵御丑的。她的美,在根柢于心中的茁壮生命力,需要多少的上下求索与生活砥砺才可得。


世人皆知端午是祭屈原,都忙着吃粽子,赛龙舟,讲爱国,谈奉献。却不知屈子最沉痛处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故而投江。当年的楚国人民许是懂得的,所以包粽子投江喂鱼。如今的人吃了两千多年的粽子,种类花样越来越多,却好像都忘了当初为什么要纪念。真要纪念屈原,就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冷漠旁观,不要沉沦异化,少些浊醉,多些清醒。“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纪念屈原,我们在纪念些什么?


一般人办学,想到的都是找资金找地方,招募人员培训教师。这种方式用在中高等教育里许是可行的,但幼小阶段要十分慎重。幼小教育与中高等教育十分不同,后者着重于学问,前者着重于人的成长。前者教师来源相对容易,也更容易培养,后者因儿童成长特点,对教师个人要求甚高,与品格、性情、天赋、个人志向密切相关。有国外的朋友说以后回国可以办个双语幼儿园,就是一个典型想当然的例子。


如今办学有对幼小教育不够尊重十分随意,或是拿中高等教育的方式来做幼小教育,都是不负责任的,或者对教育缺乏认识的。培养一个幼小教师是不简单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对幼小教师的选拔、培养,对一个国家、民族,至全人类,都是一件重要的工作。


一个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方开始有一个较为稳定的身心状态,在这之前,所有的自身的外在的因素都会对其成长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是一个幼小教师最需要注意的一点。这不是普通人能做的工作,更不是简单培训能胜任的。

但今人尚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知道孩子教育的重要,但都把关注投入花在各种教育资源、教育产品和教育观点上了,对幼小阶段最重要的每天陪在孩子身边带着孩子成长的“教师”的关注投入远远不够。中高等教育里,你需要在这些方面多花精力,但在幼小阶段,与名校、名班、名专家相比,你需要更多去关心带你孩子的这个老师。


你以为教育就是教孩子知识、能力,给他们自由、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吗?不是的啊,教育是非常细致,复杂,微妙的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部教育的史诗。


老人说,我跟不上你们啊,不懂现代这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啊。我们说,叔叔啊,您恰好说反了,我们的理论很传统,很朴素,跟您一样,只是我们比您更懂这些所谓“现代教育理论”“专家言论”给孩子带来的灾难!只有解除这些灾难,我们才能和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自觉要行这叫仁,知道如何行这叫智,敢于去行这叫勇。仁最珍贵,智最易得,勇最艰难。当你遭受阻碍,磨难,伤害,不解,孤独,想这行的意义,你放弃勇,收起智,然过不去这仁。仁,即良心。仁至义尽。


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更遑论智能、精神的培养,而当一个孩子的情感、心灵经历过荒芜或创伤,你要走的便是一场艰苦的长征。情感,心灵,习惯,智能,精神,先有做人做事,方有个人精彩的世界人生。今人多憧憬孩子未来有一个人精彩之世界人生,却不知务实于当下做人做事教育的努力,其结果是,欲树木而无根,空有智而无德。


与乐乐老师谈到孩子的好教与难教。有的孩子好教,你对他好,爱他,鼓励他,适当时候给他些责备,他会流点小眼泪,然后就会慢慢改正了。有的孩子难教,三番五次不能改。大家都流眼泪,好教与难教的分别在于,此的眼泪百分百用到努力做好上,彼的眼泪百八十用在伤心、委屈、抗拒、害怕、心疼自己上,用到努力做好上的只有百分之二十。


孩子情感上的教育是最难的一件教育工作。

一个孩子在情感方面的欠缺或障碍,往往是家庭环境或后天教育所导致。一个孩子能有正常的情感,并不是说教的结果,更多的是父母言传身教、家庭环境耳濡目染的自然结果。而当父母有所欠缺,家庭环境有些问题,孩子的正常情感就不能建立。孩子没有这样的情感,就不能和我们产生这样的情感,而情感需要情感来感染和激发,孩子和我们没有这样的情感,我们就不能用正常的感染激发手段来培养孩子的这一情感。

所以我们只能想各种其他办法来培养孩子这一情感。可能耗尽心思却收效甚微。

怎么办?还是得父母和家庭做出改变。孩子和父母有着天然的各种情感联系,所以父母来感染激发孩子的各种情感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要父母家庭认识到问题,做出这样的改变,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中国人最喜欢的东西就是肤浅而美好。你以为得到了美好的真谛,其实只是自欺欺人。你觉得简单美好,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下过真功夫,真实生活的复杂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若是生活艰难自觉需安慰尚可,但若以此为事业人生真谛,就贻害无穷了。很多体制外教育者就是这样。


今天大多的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都是明摆着的,爱着,宠着,呵护着,给最好的,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的一切也都是美好的,孩子的世界是值得尊重赞美的,是成人不能懂的,看着自己的孩子,就觉得生活真美好。另一方面对孩子由此而来自私、冷漠、虚荣、脾气和对人对事普遍的困惑、困难、障碍好像都看不见,或简单归于个性,甚至反引以为豪。

为什么会这样?今天的社会,个体人生与生活没有文化精神的支撑,只好从孩子身上寻寄托,再加生活如此艰难,为了孩子就成了最好的寄托与动力,让人觉得生活还是很美好的,奋斗的艰难都是有价值的。把孩子当成了人生的慰藉与动力。于是对孩子无限制地满足,看孩子什么都好。但是,这对孩子会怎样呢?

由此带来孩子种种生活、性格、习惯、情感、道德、心理的问题,给教育带了新的挑战。不仅如此,家校沟通自然也越来越难。在今天,要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真的很难。我们很多时候,看得清,却说不明,更行不了,唯有心中煎熬,默默努力、教育、支撑。

这种状况如何改善呢?只有这个社会能找到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个人来说,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享受、人生力量的支撑,才不把孩子当作人生的慰藉与动力。孩子确能给我们带来慰藉和动力,人也需要,但,只能是一部分。他们有他们的人生。与得到慰藉、动力相比,面对孩子,我们更该负有的是教育的责任。也只有我们自己能找到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才会知道最该做的是些什么。


有人说教育就不能商业化,教师就应该是高尚的。我想问,在一个人人追名逐利、毫不尊重道德人格的社会,有什么资格和理由去要求教育不能商业化,教师应该是高尚的。是的,教育和教师本该是这样的,但一直以来我们自己是不是就是把教育当作进阶的工具,对教师有没有道德、人格的尊重?我们在要求教育要求教师之前,该先反思的是自己。


近些年来教育界各类模式、专家理念的流行,危害甚大,这一流毒对中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必是贻害深远的。有的甚至就是教育传销。这同样是社会人心的动荡所致。在这样黑白颠倒、以非为是并奉若神明的的环境下,做真教育的艰难可想而知。


很长时间学校只有一两个孩子,亲朋好友都为我们的生计担忧。我们真不觉得难,一点点积累对孩子,对社会好的经验,每天都特别有价值。

现在联系入学的越来越多,反倒让我们无比忧虑。家长们普遍受到各种流行教育理念影响,大都有自己信奉的教育体系或专家——

华德福,蒙氏,夏山……

尹建莉,李跃儿,小巫,李雪,武志宏……

“温柔坚定”,“爱与自由”,“无条件的爱”,“正面管教”,“让孩成为他自己”,“让孩子自己触碰人际交往的底线”……

亲朋中有想选择体制外学校,来问我们的意见,都被我们劝回体制内。把我们学校当备选的家长,我们也以诚相告,如果不来方壶,那就回体制内。

教育没那么玄的。人的成长,只要切实而深入,都能分析得透彻明了,不必也不应托付给某种理念或体系。亲朋的家庭和孩子,我们都十分明白,能让他们心服口服。但了解不深的人,我们说真话,人家不信,觉得我们不懂。已经有小宇宙的人,更无法沟通,孩子的实际情况永远有几条机械的路,通向他们封闭的教育体系。

说这些,恐怕会引来很多质疑。我们不怕,也并不介意。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原因结果都能说得清楚明白。只是我们的心都扑在学校和孩子身上,无睱浪费时间。

只是想到那么多孩子们每天被这些理论所教养,他们的困难没人理解,周围大人看着表象感慨欣赏。实在是感到痛心。


每次看到“家风家训”的字样,头脑就一片空白。我们的孩子能从我们这一代身上继承什么样的“家风家训”呢?我们又能教给我们的孩子怎样的“家风家训”呢?


真正的教育就该是这样子的,真正的教育者也就该是这样子的。教育者需有情感,有道德,能细致入微地深入孩子的世界,同时他又是有着喜怒哀乐和正常生活的普通人。今天的社会普遍地自我中心、追名逐利,不讲情感,不讲道德,教育者的这份坚持与担当尤为可贵。然而却被“自然”无视,也更不知道珍惜。

“我可以在我的班级里营造这样一个小小的世界:作恶就要被惩罚,善良就应该被保护,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受过欺负的瑟缩和委屈,每个人的心都是光明的,每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的。”

同时她又有困惑:如此坚持有什么意义?

她的困惑,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善恶不分、价值颠倒的困惑。

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个人组成的,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没有丰富的情感,是不可能做好教师的。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都要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付出大量的感情。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最不能承受的,都是情感的伤害。过去每有孩子离开我们,我们更是久久不能走出这难以言说的心情底窟。如果孩子、家长、社会,一贯对教师这种情感的付出不以为意,无有回馈,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教师能一如既往不计名利得失地爱我们的孩子,还有多少教师能一贯坚守这一需大量情感付出与严格道德操守的职业。


我们培养善良的人,我们培养正直的人,我们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我们培养懂得珍惜与回馈的人。我们就是不培养自私的人,不培养无情的人,不培养只知道怨天尤人的人。


江歌一案,很多人得到的启示是,提醒自己不要交刘鑫这样的朋友。而实际上,我们最该警惕的是,我们自己不要做刘鑫这样的人。自私,懦弱,利害面前没有了道德情感,遇事怨天尤人,不知反省,不敢承担责任。我们各人想一想,自己又能好得了多少。

只有我们都自知不能做刘鑫,江歌的善良与正义才显其无比的珍贵,江歌的死也才算是有了她的价值。


人与人的交往只有利害,没有感情,是非常可怕的。只有索取,只要自己得好处,没有理解、同情、珍惜和回馈。你今天对朋友歇斯底里,指责朋友不帮助你改正自己的毛病,明天就可以指责老师,怪老师不宠着你,不相信你,后天就可以怪学校、怪社会、怪环境,都是他们让你这个样子的,而这一切的怨天尤人最后都将指向父母家人,怪都是他们惯坏了你,让你没有朋友、一无所成。只要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我就可以和你断绝关系。


很多时候我这样告诉自己,这世界就是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好的,也有坏的,有善良的,也有邪恶的,有有情有义的,也有自私无情的。这些人也都是从一个个孩子长大的。你知道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善良正直、有情有义的人,你也知道他如何能长成这样的人。眼前有一条光明的道路,但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向着这条路去走。于是这善恶杂芜的世界形成了。你心痛,你疼惜,但并不因此颓丧,反更觉到善良、正直、情义的难得与可贵。珍惜他,呵护他,培植他,让他生根壮大。对这世界,依然保有深切同情怜悯。教育,永是与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一致的。


过去一路走过,成就今日之我,今日怎样去走,成就未来之我。做人做事,认真二字最不易。佛家说,普渡众生,道家说,济世救人,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此认真,如何能有此舍己为人。这世界太多无明虚妄,视慈悲智慧如粪土,以自私名利为圭臬,但你我仍需往求此道理真情。不得糊涂,不得自私,不得任性,不得常恕己尽责人,尽我有生之涯去做那无尽之事,不得浪费,不得耽搁。虽千万人,必得往矣!


做教育以来总是遇到这类家长的纠缠:找到你,说你很好很敬佩,然后向你打听各种教育资讯、咨询各种教育问题,要跟你交流观点,但不管你说什么他都用他那一套去理解,去套,你说他哪里不对,他说他有他的道理,你不想再说,他说你胸襟不够,听不得不同意见,视野狭窄,作为一个做教育的怎么能不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还向你咨询各种教育问题。你说你不要再到处学习教育观点,把精力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每个孩子不一样。他说他们说的是有道理的。你说你这样会害了孩子。他受不了了,说你态度不好,说别的老师都对他很好,他都心怀感激,没想到你这样说我,但我还是对你们心怀感激,然后拜拜不再见。

这样付出心力耐心答复最后却落埋怨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遇到。网络上很多人似乎都习惯了开口要伸手拿,稍有怠慢或说句真话就是对他不尊重。然你又何曾尊重过他人的辛苦劳动?只顾自己想要,还要对你态度好,稍有不好还要被责备。

我们认真做事,本就很辛苦,没有太多时间来交流观点。网络上发布的教育信息,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有着大量事实基础并经深思熟虑的,本就是为能给有心人以帮助和启发。若真心觉得有用,不妨真心交流,我们必尽己所能予以回馈。若你自有自己的一套,那就不必交流了,只会浪费彼此的时间,还会带来不愉快。同你交流,回答你的问题,也并不是我们的义务,说句不好听的实话还要被你责备那就更不应该了。而一而再再而三纠缠,我们也就不得不删除,以图清净。我们需把时间精力放到有价值的事情上,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

网络给我们带来很大信息、沟通的便利,然我们更要对此保持敬意,有尊重,知反省。不要将它当做免费商场,无责闹市,少些无意义的闲聊,多些有价值的思考。人与人的交往,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不要因这虚拟的网络,看轻了他人,也看轻了自己。


传统的祖辈溺爱+教育歪理的学习,又生出教育界一新的怪胎。

一些父母深信各种教育歪理,爱做梦,只看孩子多美好,孩子一有问题就用自己那套歪理去圆去解释,其实时间长了也会发现不能自圆其说,因为问题一天天积压,孩子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会逼得他不得不面对。

但这种不会。通常祖辈都溺爱孩子,都只看到孩子的好,但他们一般是有朴素道德情感的,你跟他说,他能明白。但若是再学习各种歪理并深信不疑,这就十分难办了。而天生溺爱+教育歪理,他做的梦自然也会比父母来得更美更梦幻。

祖辈一般不对孩子的教育成长负责,孩子学习、生活、做事、与人交往方面各种问题,他都不用面对,也不用负责,所带来的问题、痛苦他也不用去承受,因此做起梦来十分轻松美好。他只负责做梦和批评,不负责面对和承受。所以他可以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地做一辈子梦。

但是父母不能,孩子学习、生活、做事、与人交往中有什么问题,未来成长得怎样,面对问题、承受结果的除了孩子自己,第一个就是父母。父母是逃不掉的。所以,孩子的教育成长,关键还是在父母。这一点,父母心里一定要清楚!


古来师者首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能便是传道。道在书本上,在生活里,在万事万物的变化中。四书五经圣人言中的道理要能讲清楚是不容易的,讲不清楚便不足为师。而做人做事这些个人修身的道理则是最基本的道理。为人父母,家风家训,言传身教,教的便是这些个人修身的基本道理。然今人不懂道理不讲道理久矣。不仅师者不懂不讲道理,父母家长也不懂不讲道理。他们不讲道也讲不清楚道,他们尽在教术。人们因为听不到道理太久了,遇到能讲道理的,便视之为怪物,甚至反用一些邪门歪道来对付。所谓邪门歪道最易入,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在今天,可谓演绎到了极致了。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有问题,事态的发展就越发变态畸形,其结果就越极端。

中国的教育就是如此。幼小教育、中等教育、高等至以上教育,都是如此,且是一环扣一环,越往后走,发展越畸形结果越极端,纠正也就越不易。中国研究生群体的压力与问题我也深有感触。经济压力、学业压力、自我认知的低谷、社会认知的偏见,当下学业生活的隐忍迷茫、未来生活前途的焦虑恐慌......

其实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的问题。研究生群体的这种心理精神状态就是典型的中国教育环境下学生的状态。从幼儿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心理精神状态都是一贯的。只不过此前,都没有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也没有对人生的思考。通俗的说法,还是个“孩子”,继续上好的学校就好。然到了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博士生阶段,种种责任陡然降临,自我认知、家庭负担、社会认知,再与教育、学业、人生的问题、困惑纠缠在一起,于是所以的问题都在这教育的最后阶段爆发出来。然这种爆发却无人知晓,更无人理解,只有自己默默承受。研究生群体是中国教育阶段心理精神状态最为糟糕、最为危险、也最被人忽视的一个群体。因为此时,人们看你的眼光发生了骤然180度大变化,完全不当你是孩子看了。没有了对孩子的同情,只有对成人的审视。

我们看教育有两大误区,一是教育就是学知识技能,二是上学是为了拿学位。以致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与社会人生完全脱节,我们把教育当成了工具,前一阶段教育的成绩都是后一阶段教育的敲门砖,最后阶段的教育让我们拿到文凭,成为工作的敲门砖。教育的本质——人在世界中的成长——完全置之脑后。在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从来没有想过,此阶段的教育应该给人的成长哪些指引和帮助,我们的孩子当有哪些成长。我们看教育如此机械功利,以致孩子一天天长大,完全没有得到一个人对人生、对世界的了解和成长,并且看待教育、看待学习,也越来越如成人般机械功利。读书是为了什么,读研是为了什么,恐怕很多学生,不再像我们一二年级的小孩子那样回答喜欢、想知道、想研究,他们的答案是学位、是文凭,是未来美好人生的凭借。家长、学生、教师、社会都这样看待教育,看待学习,事态自然越来越畸形,结果越来越极端。

孩子都是无辜的,他只能随着自己的成长去做极有限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老师,这些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成人能给孩子及时的帮助和指引,帮他建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明了每一阶段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孩子当得到的成长,及时疏解成长中种种心理、精神的问题,教他从小就面对生活、面对世界、承担责任。莫让问题在他不得不成人的那一时候集中爆发,莫让他只有去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莫让他面对世界人生,如此被动,如此无力。

有人说,博士阶段就是这么苦,一旦熬过了,便浴火重生。我想问,那教育是做什么的?老师是做什么的?你这样被动熬过了,真的就能重生吗?不但博士,一切教育阶段、人生阶段都是如此。


知敬,知省,守持,惜时。知敬畏,常自省,遇人遇事有守持,珍惜光阴。愿这世上的人都能少些自私,多些善良与正直,少些庸碌,多些价值与意义,少些虚妄,多些敬畏与自省,对自己多点要求,对他人和世界能更有用,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美好,愿自己能更进一步地努力。


今天的人都很奇怪,都拼命让孩子增长各种知识能力,以求在未来人生中谋得一个优势的地位,却完全不注重态度习惯品质的培养。我们跟家长说起孩子态度习惯品质,却常常被认为是在说他家孩子不好,表现不悦。没有良好的态度习惯品质,一个人能走多远呢?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有时候玩笑说,以前学校里几十个孩子,只有一两个地主家的儿子,如今却几乎全是地主家的儿子。


为什么有竞争?因为大家都在走着同一条狭窄且固化的路,而走在前面的永远只能是少数。我们明知世上的路不是只有固定的一条或几条,却为什么非要让我们的孩子都去走那狭窄固化的几条路,一旦落后便觉失败、痛苦,似乎就决定了当下未来所有的人生。若是为了取得更好教育的资格,那也只不过是几次考试,何以需要赔上所有的时间精力?那条路经千军万马踩踏修剪,早已不是它自然丰茂的样子,更无动人的风景可言。

人生的路有很多很多,万不用一条道上去走死。而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就更不应该只给孩子一条或几条路,而要给他一片自然生机的草原。有这样的认知和经历,在他人都在一条路上拼搏竞争的时候,他能轻而易举地走出一条别人想象不到的道路。


教师负责指路径,教方法。学生负责努力。教与学需要各司其职,尽其所有。


做教育,尤其做基础教育,注定就是一项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因为你所有的付出、努力,成就的都是别人的家庭和孩子。做教育的,如果不是为名,不是为利,不是把它当作一份谋生的工作,那他必定是有所追求的,他做教育就必定是有所守持的。但这追求、守持不知能有多少人尊重、懂得。国家看基础教育是工具,家长看的是自家孩子的现实,社会看基础教育充斥的尽是名和利,孩子更是远未定形,且全无自主权,而思想学术界是向来瞧不上基础教育的。在基础教育中追寻、守持的人,也许是最孤独的人,在这里追寻、守持的事业,也许是最孤独的事业。所以当下真正有识之士极少从事基础教育的。但从丰子恺,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我总看到那么一条已开辟的道路,这条路所通向的地方,人类最美好的特质都可以在此生根呈现,人类灿烂的文明精神都可以在此得到共鸣……丰子恺发现了儿童,陶行知将人类文明与精神引入儿童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跟儿童站在一起,带他们去面对真实的生活与世界……这条道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教育界的“专家”们路数也是一样,利用现实焦虑吸粉博名谋利。杨冰阳这些“站不住脚的奇谈怪论”照样吸引大批粉丝。被批之后还有人说,虽然说的离谱,但有的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这样的话我们也听过很多很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不能依靠,下不能得罪。这是在逼着你们都去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用生命换来师德,已经够可悲了。而用拿生命换来的师德去要求活着的人,就不仅仅可悲,是无耻了。师德需要的是活着的人被实在地尊重珍惜,不是死去成为绑架他人的标杆。


做老师,要教孩子的有很多很多。读书认字,数学英语,认知理解,人文社会,地理历史,科学自然,文学艺术,手工劳作,游戏运动……然而,最感觉到难和累的,还是态度、习惯、品质的培养。最好的东西总是最难教的。然自古成才者,无一不受这样的教育熏陶。克里斯多夫听说奥利维在学校教道德课,嗤之以鼻说“这东西也能教?”是的,这东西不是教出来的,就是日常的熏陶和要求。所以家庭的顺、哄、宠、惯、事事包办,无疑是破坏孩子情感、道德,长成坏的态度、习惯、品质的最佳佳良药。但这样的“家风”已十分流行,不如此反被视为另类。今天家长普遍对孩子物质满足,又不重品行,如此“家风”,危害的将是几代人。


当教育是国家的工具,教师就是工具的工具。而当教育成为民众精神的寄托和生存延续的稻草,政府自不能轻视之,必得营造其能维持这一寄托的表象而不至于让其感觉全无希望后造成社会的动荡。两害相权取其轻。牺牲点工具又算得什么呢?所以教育中的歪理邪说也任其流行,只因能给人寄托希望。什么尊师重教?你以为为的真是师和教?不过用来绑架师、麻痹人的罢了。如此黑白颠倒地牺牲下去,毁灭的是优良传统,牺牲的是民族未来。


前段时间有位朋友问我,你们体制外的家长对孩子肯定更注重做人做事的教育吧?我说,你看准了教育的根本,但说错了教育的问题。体制外教育最大的问题却正是做人做事教育的缺失。因体制外是从体制内而来。体制内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人的培养方式,所以体制外皆着力于培养方式的探索。所以选择体制外教育的家长也多是如此考虑。做人做事的教育体制内是有的,反而是体制外缺失得厉害。

如今家校争端多是做人做事上引起,吃亏的总是教师。体制内教育尚且如此,体制外学校无有依凭,若要注重孩子做人做事的教育则更要万分小心,谨慎选择了。


古来教育者为人尊敬,就是因为他们会带孩子吗?还是因为他们会营销商品?

我们必须了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