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不适应学校的学习,怎么办?这几种方法,提高孩子的自适应力

2019-11-05 18:52:06孕产
开学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了,但孩子的表现让朋友很焦虑,早上喊无数遍才起床,在学校里上课孩子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回家做作业,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什么作业,更让朋友担忧的是,孩子每天上学时 ,都要暗暗流眼泪,看到别的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学,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么啦?

开学了,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了,但孩子的表现让朋友很焦虑,早上喊无数遍才起床,在学校里上课孩子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回家做作业,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什么作业,更让朋友担忧的是,孩子每天上学时 ,都要暗暗流眼泪,看到别的孩子高高兴兴地上学,她不明白,自己的孩子是怎么啦?

孩子上了小学,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面临的是新挑战,对于这些变化,孩子可能缺少“自适应力”。“适应”作为心理学术语,通常是指人与环境持续交往,根据环境条件,通过变化和调节,使自身与环境关系协调,顺应环境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自适应力”呢?“自适应力”就是自我调节应变适应环境的能力。

其实,人从出生起,就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保加利亚学者佩尔努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婴儿被相当于20公斤的力推出,从温度为37℃的温暖的母体腹水的环境中被抛了出来,在那个环境中,他像宇航员处于无重量的状态,现在来到空气温度为20℃左右的寒冷的环境中,而且在这个环境中还必须呼吸。”

婴儿出生后,从母体到了外边的环境中,他会自我调节来适应这个环境,由此可见,孩子面对环境的变化,自我调节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直升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包办,减少了孩子自我调节的机会,阻碍了孩子的自适应力的提高。

就像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如果养育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距离孩子太近,过度包办代替,过度控制,过度指责,就构成了对孩子自我功能的剥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很多人格不独立的表现,好像一定要有人补救性地帮他做点什么,他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小时吃过苦,现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对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他们总是忍不住要帮助孩子。

很多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喂孩子吃饭,帮助孩子穿鞋、穿衣服,到孩子大了些,替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辅导孩子学习,帮助孩子处理与同伴的矛盾,操心孩子的前途等等,这种父母就像“直升机”时刻盘旋在孩子的周围。

这就是生活中的“直升机父母”。所谓“直升机父母”,就是父母好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密切监视孩子的一切,当孩子有需要时,就一个俯冲下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直升机父母”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有永远操不完的心,随时随地介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亲自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大小问题。

而“直升机父母”的包办和替代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具有强大贬低、否定、怀疑意味的:“你不行,没有我你什么都做不了”。因此,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自信心,因而产生习得性无助。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能力已经可以达到了,或是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家长的帮助却让他们失去这个成长的机会。

就像生活中,孩子系鞋带,孩子也许刚开始不会系,动作有些慢,有些笨拙,父母就赶紧上去帮忙系,还对孩子说,你还小,我来帮忙系。以后,只要一穿鞋子,孩子就会把鞋子伸过去,让父母系。

所以说,当孩子面对着新问题时,都被父母挡在前面,替他解决了,孩子根本没有机会亲自去尝试,也积累不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更别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提高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了。

但是,被父母过度包办的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没办法替自己安排了,该怎么办?与同龄人相比,自己很少尝试,对事情没有掌控感。再遇到事情,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无助的境地。

当孩子面对问题时,如果更多的是习得性无助,失去了掌控感,就更没有了自我调节的信心和能力。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家迈尔斯等人,他们采用大鼠作为实验对象,两组大鼠都在尾巴上绑上电极接受电击,而在大鼠的面前,有一个类似方向盘的小装置,大鼠可以用自己的前爪转动方向盘。一组大鼠在接受电击时,如果转动了方向盘,电击会自动停止。

另一组大鼠接受电击的时间和第一组相同,但它们转动方向盘,电击并不会停止。也就是说,第一组大鼠对电击刺激有一定的掌控感,它们做一些事情,能够改变现实处境。而第二组大鼠的现实处境虽然后来也改变了,却不是由于自己的行为改变的。

研究者就此总结说,这种曾经获得过的掌控感,对抵御无助感,保护个体免受焦虑抑郁侵扰,十分重要。

而由于父母的过度包办,当孩子面对着新环境、新挑战,孩子没有了了掌控感,孩子由此产生无助的感觉,减弱了自适应的能力。

就像朋友的孩子上一年级,面对着新的环境,不愿去上学,不知道听讲,不知道做作业,一到上学,孩子就流眼泪,感到特别无助,这也是不会自我调节的表现。

父母从小过度包办孩子,等孩子长大后自己独立生活时,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就说过:“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弱,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

在父母的过度包办下,许多人长大后开始过独立生活,开始感到很不适应:对自己必须计划收支平衡、买生活用品、找住宿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为在家的时候,这些事总有人替他们干……

有个朋友讲了一件她的孩子上大学的事,朋友的孩子在家里时,朋友也是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好,孩子上大学的第一年,季节交替的时候,朋友嘱咐孩子,把换下来的被褥晒晒,洗洗,孩子倒是很听话,把换下的棉被放到洗衣机洗,结果好好的一床新棉被,被洗得不能用了,只好扔了。

朋友的孩子刚开始上大学那段时间,每天几个电话,给朋友哭诉,她想家。朋友后悔说,以前真不该对孩子包办太多,现在孩子这么大了,到了大学,什么都不会,适应大学的生活也比别人慢,这让她更不放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到一个新环境,遇到新问题和困难,父母也不可能包办孩子一辈子,所以,培养孩子的自适应能力很重要,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呢?

父母多给孩子机会,培养孩子独立,增加孩子的体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样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适应能力。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的“生命独立成长论”认为,“独立”是成长的主要目标,也是成长的必备条件。儿童成长之路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功能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其最终的目标是形成独立的个体。个体只有真正独立了,才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发展中所需要的各项活动。这一连串的过程,他人是无法替代的,正如母亲不能代替至爱的宝宝呼吸一样。

因此,蒙台梭利把独立归结为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聚力量。她认为,当父母们采取包办的教育方式,看起来是为孩子营造舒适的环境,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一、所以,父母不要什么都包办,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他将来才有能力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到一个名词:心理免疫力。就是,我碰到这个困难,解决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难,我就有信心解决掉它。只有自己能解决困难,孩子才会真正有信心。

孩子独自面对问题或困难,也许会有失败,但正是这些失败,才让孩子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具有了心理免疫力,才更好地培养了自适应力。

1、培养孩子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父母们想一下:是否有过孩子强烈要求自己洗澡,你却以不安全为理由拒绝了?是否有过孩子要自己洗碗、洗衣服,你却因为洗得不干净就代替了?是否曾有过孩子提出要自己睡觉,你却好意拒绝了……诸如此类的事情。

当孩子有意识要求做这些事时,父母的不想、不允许、不愿意、担心的各种心理,让孩子失去了体验的机会。

父母要通过日常生活,耐心地教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事项,让他们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削铅笔、包书皮、收拾房间、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

2、让孩子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

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

父母可以分配给孩子适当的任务,如帮父母择菜、洗菜、打扫卫生,自己去买东西,给别人送东西,整理房间,等等。

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和一些公益性劳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感、责任心。

不管是孩子的事情自己做,还是让孩子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都是让孩子在各种体验中,积累解决事情的经验,增强孩子的在自信心,从而再面对新环境时,就能自我调节适应环境。

二、孩子提高自适应力的另一个方面,是对挫折的适应。

德国著名教育专家 舒马赫说过,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几乎没有人会幸运地一生都在温室中生活。人生中总会有风浪,孩子迟早要进入社会,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一定会经受挫折。父母不可能永远充当孩子的避风港,保护伞。那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尽早让孩子学会自已应付挫折。

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入老约翰只有一个儿子小约翰。有一次,老约翰张开双臂,欢迎小约翰到他怀里来。小约翰听到父亲的呼唤,高兴地冲过来,但老约翰却突然把双臂移开,使小约翰重重摔在地上。对着发怔的儿子,老约翰意味深长说:“在生活的道路上,什么都会发生。

老约翰的做法似乎有点不近情理,但他的用意是: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挫折的情境,让孩子了解和接受挫折的存在,从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在挫折教育中,父母可以扮演三种角色:一是成为提供挑战的人,为孩子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二是可以成为孩子面临挑战时的智囊团;三是做孩子接受挑战时的休息站。

记得孩子小的时候,系鞋带对他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每次穿好鞋子,都喊着我们给他系鞋带。有一次,孩子又要我们帮忙,我说。你是大孩子了,自己学着系鞋带,我一步一步教他,第一步:两条鞋带先交叉系住拉一拉,第二步:把鞋带的两端各形成个“兔子耳朵(环)”,第三步;把两个兔子耳朵交叉,单手握住,在结和兔子耳朵之间留一个开口;第4步,用另一只手将一只兔子的耳朵的顶端纳入开口;第5步,从另一边将兔子耳朵拉过开口;第6步,拉扯两个兔子耳朵,系鞋带。

孩子刚开始学时,不可能六步一下子全部学会,先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等孩子熟练了,再增加一步,直到孩子完全掌握为止。

系鞋带需要手的灵活性和耐心,这对不会的孩子也是个挑战,当孩子一次一次尝试,而不能完成,孩子有可能会想放弃,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有信心完成,孩子也在不停的摸索中,找到窍门,最后熟练掌握。

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会因为一次的挫败就不得翻身,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自我帮助系统”,在处理挫折的过程中,会接纳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它可以让孩子逐渐从容地应付复杂的问题,即使一次失败了,也懂得爬起来再战,并明白什么时候该再接再厉,什么时候该采取其他办法。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慢慢地学会自我调节,从而提高自适应力。

蒙台梭利曾经写过一句话: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包办,只会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失去面对新环境、新问题、困难的自我调节适应的能力。父母只有放手,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一切变化,增强自己的自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