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考90分就给你买ipad,奖励正在毁掉孩子。3个方法找到孩子内驱力

2019-11-05 01:26:03孕产
有一次吃完饭,儿子说妈妈我帮你洗碗吧。我心里一暖,这孩子,终于懂得体贴妈妈的辛苦了。心还没暖热,就发现这是个套路:“妈妈,你看我帮你把洗得那么干净,你得多给我一块钱。

有一次吃完饭,儿子说妈妈我帮你洗碗吧。

我心里一暖,这孩子,终于懂得体贴妈妈的辛苦了。

心还没暖热,就发现这是个套路:

“妈妈,你看我帮你把洗得那么干净,你得多给我一块钱。”

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额……洗碗不能给钱哦,作为家里的一员,每个人都要付出劳动……“

“哼,好小气,那我下次不帮你了。”

我思考了好久,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以前看到一个哈佛大学的研究,说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有出息。于是为了鼓励他多做家务,经常给他一点小奖励。有时候是钱,有时候是玩具之类的。

以前他偶尔还会主动帮我倒垃圾什么的,现在不给钱就不干。原来以为奖励会带来更多的行动,没想到起了反作用。为什么会这样,胡萝卜效应失灵了吗?

为什么不能随便奖励孩子?

1970年,著名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

他招募了一批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玩一个非常有趣的立体积木拼图游戏。

实验室里放了拼图、花花公子等娱乐杂志。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论是否完成拼图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将大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告知每完成一个拼图可以获得1美元奖励,另一给则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实验人员可以站在房间的小窗外观看里面的情况)

实验结果:

奖励组在第二阶段确实表现得很努力,完成了很多拼图;但在休息时间,大部分人都在玩或者看杂志;

而无奖励组在第三阶段休息时间,仍然有很多学生在钻研积木。

你不是很吃惊呢?我们经常用的奖励居然有毒,把原本有趣的游戏变成了苦差。奖励暂时提高了做一件事的动力,但是奖励移除时,做这件事的兴趣还不如以前。

心理学家德西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这种力量被称为内驱力;而奖励、惩罚等是属于外部动力。

外部奖励使用不当时,不仅不会增强内在动力,反而削弱人的自我成长本能。因为奖励减弱了人们从内部动机获得的快感。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现在正值开学,可能有些家长会和孩子说,这学期好好学习,期中、期末考了90分,或前10名,就给你买自行车、去迪斯尼玩等等。今天开始,不要用这种方法了,不仅完全起不到激励孩子学习的效果,反而扼杀了孩子对知识渴求的本能。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知道金钱、物质奖励对孩子不好,那换成精神奖励是不是就不会这样呢?

我们来看另一个实验:

1973年,另一个心理学家Mark Lepper主持了一个孩子画画的实验。

三组孩子每人领到一些彩笔,来画画。

实验人员向第一组孩子承诺:只要画完6分钟,就可以获得一张”好孩子奖励“的卡片。

第二组孩子则没有任何奖励,单纯画画;

最后一组孩子预先没有告知有奖励,但是画到第6分钟时,实验人员给孩子们一个惊喜,送给他们一张”好孩子“卡片。

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① 预先告知有奖励组孩子的画画质量比其他两都低。

② 几周之后,实验人员持续观察几组孩子:第一组画画的兴趣比实验前下降,用彩笔的频率比之前少得多,比其他两组的频率少了一半。

没想到吧?原来幼儿园经常爱用的小红花、好孩子贴贴纸,用多了,对孩子也不好。

不管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外在奖励,只能起到短暂的激励效果。当奖励不再有的时候,会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减少创造性和主动性,学习的质量,影响学习的速度。

科学家甚至发现:过度依赖外部奖励,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创造力,甚至品行都有负面影响。

哈佛教授罗纳德·佛格森采访了很多哈佛学生和成功人士,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结果发现,小时候,父母并不经常奖励甚至夸他们。

奖励完全不能用吗?也并不是

01 适当用借助奖励,激发孩子学习动力

外部奖励夸奖从长远来看有负面作用,不过他在短期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它可以刺激孩子的学习动机。

比如拿学习来举例,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缺乏动机是很大的原因。

家长可以适当用奖励来启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静姐的孩子上一年级,语文一直不好。有一次她许诺,如果能在三天内背出一篇课文,就带她去游乐场。一天不到,孩子就背出来了,静姐兑现了承诺。孩子发现语文也不是那么难,没那么抗拒上语文课了。

当孩子还没对一件事形成内在动力时,可以借助外在的力量推他一把,让风车先转起来。不过在那之后,要小心引导,不要过于依赖外因的力量,慢慢减少奖励的频率,通过别的方法帮助孩子找到内在的力量,最终奖励撤出去。奖励只是充当点燃热情的一把火。

02 出乎意料的奖励可以激励孩子,又能避免奖励的副作用

在孩子画画那个实验中,如果没有事先告知会有奖励,那奖励的负作用就会失效。为什么呢?

《驱动力》作者丹尼尔·平克将奖励分为”如果……那么……“型奖励和”既然……那么……“型奖励。

“如果……那么……”型奖励:如果把作业写完就能看电视了;如果好好吃饭,就给你买糖吃……如果那么型是典型的胡萝卜型激励方式,先亮出奖励,孩子的努力变成有条件的努力,条件一解除,孩子就放弃努力。

此外,如果那孩子所有的关注点就集中在如何获得奖励上,而不是完成目标上,让孩子的解决问题的目光变窄,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有什么办法能利用奖励的激励作用同时又避免被奖励误伤呢?心理学家发现,有一种方法可以尝试——来个小惊喜。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出奇不意给他一个奖励或者鼓励会有奇效。

这就是“既然……那么……”型奖励。比如”你最近写作业都很认真,经常帮妈妈做家务,帮了妈妈很大的忙。既然这样,周末我们去海洋公园玩吧。“孩子会备受鼓舞,并再接再厉。我们爱玩游戏不正是因为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得到一个宝箱而欲罢不能吗?

“既然……那么……”型奖励中,任务还是主角,奖励只是附带的奖赏。因为不承诺、不可捉摸,所以也就不存在依赖。当然这个也不能使用太频繁,不然就变成了“如果……那么……”型奖励。

不奖励、不惩罚,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人的天性是积极向上、追求自我成长的。你看我们的孩子还小的时候,努力地学会爬行、摔倒了站起来学习走路,迫不及待想学习自己吃饭、自己洗衣服。那这些天性是怎么被抹杀的呢?

德西的“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了决定人们行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这三种需求决定了人的成长、完善和幸福,促使人们自动自发的、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违背这三种基本需求的行为必将受到人本能的抵抗。

在家庭里,家长的包办、控制,奖励、惩罚等各种外力的加入,挫伤了孩子向上的本能。

在学校里,每节课必须坐40分钟,机械的抄写作业,以分数论英雄,各种评比排名、错误的奖惩方式,使孩子一步步丧夫了学习的自主权和快乐。种种原因让孩子产生这样的心态:学习不是为自己,是为父母,为老师。

如何让孩子重新找回内在动力

01 给予孩子自主权

科学研究表明,自主动机能够促进思维,提高理解力,提升成绩,让人们在学习和运动时耐力增强,减少能量消耗,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自主一般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跟谁做四个方面的自主权。之前一篇文章(沉迷作业、学霸附体、贴心暖男。海清你的神仙儿子是怎么养出来的)讲到过海清的儿子蛋妞非常自律,热爱学习、上了5、6个兴趣班,都坚持下来了,每个都学得很好。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海清给孩子非常大的自主权。

蛋妞报的兴趣班全是自己喜欢的,去上课时,他有时喜欢坐公交,有时喜欢坐地铁,海清都由着他,陪着他一起坐。有时海清怕孩子累着,叫儿子偶尔翘一两节课,蛋妞却坚持要去。

那我们可以怎么给孩子自主权呢?比如很多家长要求孩子放学回来就写作业,写完才能去玩或者看电视。换位思考一下,我们下班回到家只想好好休息一下,谁还愿意立刻学习或加班啊。所以家长可以放点权给孩子,比看会电视再做作业,去同学家做作业,做20分钟休息一下等等,这些要求都可以试着满足。

02 给予孩子胜利感

胜利感也就是成就感,完成任务取得的成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奖励,让孩子产生“我能行”的掌控感。当我们发现自己会做很多事情,并且做得还不错的时候,会产生“耶!”的感觉,这是一剂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我们继续努力。

那学习上,父母如何让孩子获得胜利感呢?

首先,看见并鼓励孩子的进步

优秀的父母善于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鼓励孩子。但是这种鼓励不是一句“你真棒”的敷衍,而是真诚而具体的。比如“你这次会做的题都做对了,没有因为粗心,没看清题目而丢分。哪怕孩子没考好,父母也可以拿来和上次对比,比如字写得更认真了,卷面比以前更干净了等等。

其次,写成就事件

如果有时间,可以帮孩子把小成绩写下来,每周或每天写1~3件。比如:今天我学会了叠被子;我学会在泳池里憋气了。我这周看完了2本书等等。这和小时候,把奖状贴在墙上有相似的效果。

03 帮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

孩子们常常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书本上的这些东西。父母平时不妨多带孩子离开课本,去了解学习的意义。

李海峰老师就讲过,当你的孩子不想学习,不妨带他去这四个地方看看: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不是让他嫌贫爱富,而是通过观察不同人的生活状态,问问他想要过哪一种生活。

还一种方法就是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他学几何,就让他给家里或学校画一张平面图;带他去国外旅游或看原声电影,让他知道学英语有趣又有用;他报声乐兴趣班就带他去看偶像的演唱会或演奏;学了历史就知道王者荣耀里的英雄在古代真实的样子等等。

拥有驱力的孩子,不需要父母逼迫、奖励的诱惑也能自觉学习,长大以后离开父母的监管,也能积极向上,自己管理好自己。

但是内驱力的培养是需要耐心与定力的。现在的父母太焦虑了,教育孩子往往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奖励和惩罚等短视的行为很难避免。

为了孩子的长远着想,负责任的父母,哪怕再麻烦,也要一点点地培养孩子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