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告别吼叫威胁,让孩子“听话”,你需要这6个好方法

2019-10-22 13:52:03孕产
告别吼叫威胁,让孩子“听话”,你需要这6个好方法

很多家长养育孩子过程中总是觉得特别吃力,由于孩子的“不听话”,导致日常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都能成为亲子之间的莫大阻碍,家长命令、训斥、或者温柔说教,奈何孩子就是不为所动,于是很多家长开始气急败坏,责骂甚至羞辱,最后弄得自己和孩子两败俱伤。

其实,这是因为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不懂得“借力”,而所谓借力,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懂得和孩子“合作”的艺术。

1

寻求合作

什么是寻求合作呢?简单说就是让孩子“听话”,但注意,这两种说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让孩子听话,是家长居高临下地单方面要求孩子,而什么样的人才会寻求合作呢?显然是地位平等的人,通过沟通共同成就一件事。

而且两种说法的背后,孩子的形象也是截然相反的,前者眼中的孩子是缺少理性、总是被本能欲望牵着走,也不讲道理,不思进取,因此只能被管束。

而后者认为孩子是可以明白事理的,也有向好向上的内在愿望,而且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沟通,并达成共识。

注意,你怎么看孩子,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这是心理学“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的。

2

如何寻求孩子的合作呢?

比如当孩子把香蕉皮扔到了地上,我们通常会说这些话:

“你太不像话了!”

“简直就是个邋遢鬼!”

“马上把它捡起来!”

“再不捡就揍你!”

......

当我们用指责、辱骂、命令、威胁这些方法时,孩子通常很难合作。

书中给出了六种有用的方法:

1、描述你看到的:“香蕉皮掉地上了。”

2、描述自己的感受:“看到厨房地上的香蕉皮,我很不高兴。”

3、给提示:“香蕉皮很滑,不小心踩到就会摔跤,应该扔进垃圾桶里。”

4、用一个词表达:“香蕉皮”

5、提供一个选择:“你可以扔到厨房的垃圾袋里,也可以扔到外面的垃圾箱里。”

6、写便条:“水果很好吃,能吃的都吃掉,不能吃的扔进垃圾箱。”

3

所有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最大程度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为什么自主性和自尊心那么重要呢?

自主性是指表现为一个人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状态。 自尊心是指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信、自爱、自重、自尊,并希望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自主性是人格的核心,是人内心能量的源泉。而自尊心则是人向好向上发展的基石。我们中国文化里有“人之初,性本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观念,都是因为古代的圣人认为,人骨子里都有这两种东西,只不过有的人保护得好,就会不断向好向善发展,而有的人被破坏掉了,或被扭曲了,才会误入歧途。

可以说,一个孩子行为失当,是因为他已经自暴自弃了,或者他因为觉得无法找到做自己的力量感,内心充满了无助、空虚和愤懑。

所以我们在寻求孩子合作的时候,要尽最大程度保护这两点。

4

这六个方法具体有何妙用呢?

☞ 描述你看到的

可以再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以增加理解。

比如:

你想让孩子自己整理床铺,可以说:“被子和衣服都堆在床上。”

你想让孩子给自己的花浇水,可以说:“你买的花正在掉叶子。”

这样说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尽量不带评论,这样就避免了指责、抱怨、贬低等等攻击型情绪,保护了孩子的自尊,但又给他以提示,从而启发他的自主性。

☞ 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们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总爱用一种句式,就是“你怎样怎样”。这样说就像用手指着别人的头,带有一种强烈的指责意味,而且你的描述不见得客观,往往是自己的主观臆测。

而如果换成描述自己的感受,因为无论你是什么感受,都是事实,把这个事实告诉对方,就是一种沟通,而且没有那么明显的指责性,维护对方的尊严。

比如孩子刷牙的时候,水龙头的水一直滴个不停,你可能会说:“你为什么总是这么粗心大意呢?”

换成描述自己感受的句式,你可以说:“眼睁睁看着这些宝贵的水被浪费,让我很心疼”。

☞ 给提示

比如 “即使慢慢滴水,每天也会浪费到好几加仑的水。”

这个方法类似于讲道理,但简明扼要,点到为止。这也是在给自主性萌发的空间。

讲道理是必要的,毕竟孩子小,很多事情需要跟他讲明白才行,但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忘性大,讲一次不管用,下回还会犯,于是很多家长会苦口婆心地讲了再讲,最后就变成了批评、恐吓,我认为造成这样的局面,往往是第一次没给孩子讲透这个事,孩子并没有完全明白。

给孩子讲道理不能太抽象,最好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

比如一个孩子滑滑梯的时候喜欢头冲下,这很危险,那么怎么告诉他呢?如果只说“你这样滑会伤到脑袋”,有的孩子可能想象不出来危险在哪,那么你可以用一个玩具娃娃演示给他瞧,让他直观地看到,才能感受到危险性。下回即使他还会犯,你只要再提示一下,他就会明白了。

☞ 用一个词表达

这是“给提示”的升级版,道理不用多说了。

而且我认为这还是一个避免唠叨的一个好办法。做妈妈难免忍不住唠叨,一样的话说好几遍,孩子刚开始可能听,后来一听就烦了,我们看没有效果,就说得更多,孩子更烦,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自己都控制不住,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么从现在起,每当想唠叨的时候,就把你所想说的话,浓缩成一个词。剩下的交给孩子的自主性吧!

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商量个小暗号,比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由自主总把头低下来,你们就可以约定,只要你说“头”,就是让他抬起头的意思。

或者到外面玩的时候,只要一说“嘘”,就是让他安静下来的意思。这样的方法孩子会很喜欢。

☞ 给一个选择

虽然是提要求,但不强硬,是一种坚定的温和,给了孩子选择的自由,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也保护了自主性。

☞ 写便条

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是一种让心沉静的过程,避免了很多情绪化表达,孩子读的时候心也处于一个比较沉静的状态,有利于比较有深度的沟通。而且口头交流虽然直接,但说完就没了,而写在纸上的文字会让人印象更深刻,也可以一遍遍加深记忆和理解。

5

另外我还想补充两点。

一是不要把孩子管得太多太细。

管孩子要区别两件事,一个是孩子自己的事,一个是和别人有关的事,我们管的重点应该是后者,比如孩子在车里大喊大叫,影响到别人了,我们肯定要管。

孩子想穿什么衣服,想什么时候写作业,想玩什么游戏,想报什么兴趣班,甚至以后想考哪个大学,想学什么专业……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可以去引导,建议,但也要学会放手,这个度要把握好。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里曾写过一句话:

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听差,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我们要学会放手,保护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走些弯路,表面上看是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却给他自主性生发、成长的好机会,就像孩子生一场病,往往是让体内正气得到锻炼的好机会一样。

二是孩子如果总是无法合作,甚至和家长对着干,也很可能因为你和孩子的链接没有建立好。我们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孩子的天性是爱屋及乌,他喜欢谁,跟谁亲,就愿意听他的话,很多父母长期把孩子丢给老人或保姆,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一年才见孩子一面,孩子跟你都不熟,也很难玩到一块去,怎么能听话呢?

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心理链接最重要的时期是3岁前,因为这个时期孩子最依赖他人,如果这个阶段错失了,至少也要把握12岁前。

教育绝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行为,它的本质是唤醒,唤醒孩子体内自我成就的内在动机。就像我们给孩子调病,本质上也是唤醒、扶助孩子的正气,而不是依靠种种疗法。

所以无论教育还是调病,都更像一个艺术,不是牟足了劲就能成功的,需要我们的慧心,包括对人生、人性有更深的体察,放下太多的自我执着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在“为”与“不为”中寻找平衡。

这六个方法看上去很简单,却是开启教育这门艺术的钥匙,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在践行中体悟,让慧心逐渐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