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摒弃不切实际的“儿童成功学”,用“结果选择”理论温暖每个孩子

2019-10-18 17:52:04孕产
摒弃不切实际的“儿童成功学”,用“结果选择”理论温暖每个孩子

当今社会,每个人做事,都会有内驱力做动力,这个内驱力是什么呢?就是做这件事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做事的行为规律,是按照一件事情的结果去进行的,如果我们以为的结果好就会继续去做,反之则会阻止我们的行为。

孩子作为未成年的特殊人群,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敏感和突出。

他们会按照“结果选择”来被动的干他该干的事儿,也就是说父母给他什么样的环境,他就能干出、也只会干出什么样的事儿,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从跟孩子的交流、沟通、互动机制等等各方面,把“结果选择”运用好,如果孩子落入到了负面的“结果选择”,则会出现行为偏差。

很多父母不知道“结果选择”这个原理,用一些老掉牙的的思路去跟孩子交流。结果就是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差,人格短板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反社会现象。

如果每个父母都能了解透彻“结果选择”,用它的理论去教育孩子,引导、理解孩子,而非强迫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结果选择”理论是什么?

大量的试验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其实80%以上的时间,是依靠自己的感性直觉,来行走江湖,这个东西,就是所谓的“感觉”。人类是感性的,它会让你身不由己,去追逐那些感觉起来对你似乎有利的结果。

有个很经典的“打枣理论”,说是有个人很奇怪,不管去哪儿都随身带着一根小竹竿。只要他走到树底下,不管是什么树,就掏出竹竿儿往头顶上捅,看看这一竿子能不能打下枣来。

有人笑他傻,说也不看看是不是枣树就乱打,即便是枣树,也得先看看上面有没有枣。可这个人不管,只要路边有树,他就一定要这么干,虽然大多时候是烂树叶,但保不准撞了狗屎运,能打下来一地的枣。

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有一次打下来枣,尝到了甜头儿,于是这根小竹竿就永远带在身上了,遇见树就要打一下。这就是典型的利好直觉导致的“结果选择”,然后形成习惯。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先有对结果的感觉,再有行动。

孩子也是如此,像他们这种更加敏感和特殊的人群,只会把“结果选择”模式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丝毫不加掩饰。

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周围环境提供给他的“结果导向”一点点积累的。

譬如爱打人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喜欢打人的感觉,而是在婴幼儿期,有那么一次,他发现了动手打人可以获得存在感,也就是引发父母的强烈关注。

争抢父母的注意力,是所有的动物在婴幼儿期最大的利好结果,人类也不例外。

因此,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出现暴力倾向,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当孩子第一次出现打人行为,父母就不给他更多的注意力,或者避免过度反应,继续心平气和,你想要的不就是关注吗?我这里偏偏就没有。

当孩子发现暴力无法产生任何的附加值,下次自然就不会使用暴力了。

与孩子相处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喜欢强迫孩子。

可根据“结果选择”理论,如果你不设法改变孩子对一件事的结果心理预期,光想用各种方式强迫孩子就范,他是怎么也不会心甘情愿按照你的思路去做的。

就像前面说到的“打枣故事”,如果你强迫那个人不要随身带竹竿,他肯定不同意。

也许有些父母要说,我并没有强迫孩子呀,我们家是很民主的。

其实,强迫包括很多种形式:

肉体上的,暴力体罚等;精神上的,蔑视、歧视、嫌弃、嘲讽等;语言上的,骂人、数落、呵斥,包括唠叨等。

还有一种特殊的强迫,叫做“冷强迫”,也就是俗称的“冷暴力”,这是父母经常做的事,譬如跟孩子打冷战,摆臭脸,横眉冷对等等。

每个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回忆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时,面对来自父母方方面面的强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强迫这东西,直接违反人类的“结果选择”,是一种扭曲、反人性的手段,会令孩子痛苦。

持续扭曲下去,导致结果有三个:

1、在强迫的过程中,孩子还没有完全就范前,激发出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孩子并不是故意想违背你,而是人性的客观规律在背后抗议和反弹,反弹多了,最终形成“逆反性格”,成为那种无论你说什么他都要抬杠,反其道而行之的孩子。

2、强迫过后,孩子学会这种手段,影响他其他社交技巧的发展。

孩子终于彻底低头听从父母意愿了,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发现,原来强迫这招挺管用的。

于是,按照结果选择理论,今后孩子一旦在生活里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强迫就会立马成为他对待别人的重要选项。

他会跑去强迫他的小伙伴,甚至是以后的人生伴侣、职场同事、社会陌生人等,总之他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强迫他人以达到自身目的机会。

而那些高级的社交技巧,比如通过沟通、体谅、团队合作,社交礼仪等等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就很难再去掌握好。

3、强迫带来的持续痛苦,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形成反社会人格。

关于这方面,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一个人成年之后的反社会人格,与他在童年时代遭受过的强迫行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人格根本无法被整个社会接纳,甚至有些人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何使用“结果选择”理论?

很多父母,都爱犯一个错误,就是把成年人世界里那套成功论、人生赢家之类的东西,用来套在孩子身上。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就树立一些理念,譬如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才能找好工作、挣大钱等等,似乎人生达不到这些,就是没用的loser。

这样的家长,通常更倾向于采用独裁的手段压迫孩子。他们总觉得,必须要给孩子树立你死我活的竞争观念,让他不要输在所谓“起跑线”上,这也是他们所谓的“儿童成功学”。

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恰恰相反——越是这么做,孩子的进步反而越慢,还会产生抑郁和愤怒的人格特质。

1、解决“强迫”孩子的问题

大人们所说的结果选择——什么成功啊、挣钱啊,对孩子来说,他们压根感受不断到,由于看不到结果,从心里也就无法认可,就又成了前面所说的强迫。

有的父母可能会担心,没有成功欲望的灌输及所强调的激烈竞争,孩子会不会失去学习动力呢?

这点根本不需要担心,心理学家在美国开展了一项长期教学实验,他们发现宽松的学习环境,其实更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成绩,重点在于一定要培养孩子“选择学习”和“自主学习”这两个能力。

譬如父母要认真设计所学的顺序和内容,真正吸引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不要让他觉得无聊枯燥;另外,还要引导孩子,让他感觉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有自我成就感、很酷的事情。这比强调成功学那套东西,要科学合理得多。

2、解决“吼孩子”的问题

有些父母对于怎么跟孩子交流感到很苦恼,有时一句话讲了十遍,孩子就是无动于衷,然后父母就会非常恼火,觉得他肯定听懂了,就是故意不做,于是就开始控制不住的吼孩子。

这是典型的大人从自己的世界出发,过高估计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为能力,很多时候,可能孩子真的是没听懂。

那该怎么办呢?

首先,给孩子充满爱意的关注,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然后,加以正面引导,尝试多给孩子一些选择
譬如父母温柔地问他“你是愿意自己走到那边去,还是想让我抱你过去?”,这就要比说“我让你待到那边去,听见没有!”的吼叫方式要有效得多。

华盛顿大学一位非常著名的专家卡洛琳,用25年时间做了一项亲子研究项目,设计了很多游戏。其中有一个亲子游戏,是让孩子把棋子放在棋盘上,结果有些家长就是搞不定。

卡洛琳表示,如果孩子没有按要求把棋子放在棋盘上,譬如说放在了自己的耳朵上,你千万别说“别放那儿,放这儿!”等诸如此类的话,因为那样孩子很快就会对你这个所谓的游戏失去兴趣。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看看孩子对哪颗棋子感兴趣,然后去教他这颗棋子儿的名字。

假如孩子能正确说出来,就再递给他另一枚棋子,柔声细语地继续引导他。

每当孩子做对时,一定要及时表扬。通过耐心的引导,就会让孩子充分享受被父母关注的感觉,那么他跟父母愉快合作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

3、给孩子“立规矩”的问题

硬给孩子立规矩,必定会让孩子反感,而有技巧的立规矩,不但能使父母达成所愿,还能让孩子越变越好。

(1)良好行为游戏

这个方法起源于美国的著名实验。有一个小学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搞不定孩子,纪律一团糟,于是向心理学家求助。

心理学家就问:“你的学生在做什么活动时表现得最好?”

老师回答:“在分组做游戏时,表现挺好,孩子们都很兴奋。”

于是心理学家就给他支了一招儿,把孩子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一起来做游戏,在一小段时间内,譬如10分钟,哪一组没有人违反课堂纪律,就奖励他们额外5分钟课间休息时间。

如果所有的小组都表现良好,这个游戏就要再继续10分钟。

结果这么一来,孩子们都变得守纪律了。你看!一个小小的小游戏,比一千条挂在墙上的纪律都有用。

(2)技巧核游戏

所谓的“技巧核”,是一个行为学概念,指的是那些可以刺激良好行为习惯的非语言信号。

譬如像“表扬便条”、“小红旗”等,当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时,父母就写一张鼓励语言的纸条给他,包括孩子的小伙伴、同学也可以写这个纸条。

再譬如“注意力开关灯”,在孩子面前放一盏小灯,如果发现孩子看书走神了,不要直接拿语言批评他,而是打开或者关闭他面前的一盏灯,起到刺激和提醒他的作用。

类似的这种小东西,都叫做“技巧核”,它依靠影响孩子的心理来强化正面习惯和正能量,比叨唠、批评、责骂等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纪律。

中国有句老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说的是自己觉得难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孔老夫子在2500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直到今天,父母强迫孩子的行为还这么普遍呢?

这就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总强迫我们,等到我们当了父母,依然又去强迫孩子,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再继续用强迫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一代一代,如此反复,就成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通病。

现在就一起努力,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以孩子为本,让不被强迫的孩子得到应有的温暖,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