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孩子,父母都是为了你好”|牺牲型父母,反而会害了孩子 孩子为了救父母牺牲自己

2022-03-14 16:33:03孕产
“你怎么不懂好赖呢?我这么努力上班为了是谁?不就是为了能让你上个好学校吗?如果没有你我还用这么辛苦的工作吗?妈妈都是为了你才没有和你爸爸离婚,你要懂得妈妈的艰辛,你怎么一点也不知道父母为你了究竟付出了多少?”以上这些话,是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说的话,这类父母统称为“牺牲型父母”。

“你怎么不懂好赖呢?我这么努力上班为了是谁?不就是为了能让你上个好学校吗?如果没有你我还用这么辛苦的工作吗?妈妈都是为了你才没有和你爸爸离婚,你要懂得妈妈的艰辛,你怎么一点也不知道父母为你了究竟付出了多少?”

以上这些话,是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说的话,这类父母统称为“牺牲型父母”。

很多父母都觉得,说这些话有错吗?难道这些话不是事实吗?

孩子为了救父母牺牲自己

是,家长说的这些都对,也没有错,但是你们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这样只会害了孩子。

“孩子,父母都是为了你好”|牺牲型父母,反而会害了孩子

“牺牲型”家长的四种表现

1.会对孩子说“我为你放弃了一切属于我的东西”

孩子为了救父母牺牲自己

很多妈妈会经常的和闺蜜或者朋友抱怨,“自从有了孩子,平时连逛街的时间都没有,所有的时间都搭在孩子身上,就连旅游都没有办法去。”

还有的父母会和自己的孩子说“我辛苦了一辈子,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你吗?”

这类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会经常把为孩子放弃自己的一切挂在嘴边,会用这种语言去教育孩子和刺激孩子。

2. 为了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有些家长每天除了工作以外,就是在关系孩子,陪孩子写作业,如果有老师布置的任务,认可不去上班也会帮助孩子完成。

这类的“牺牲型”的父母为了孩子跑前跑后,会把孩子的利益和事情放在第一位,一直到帮助孩子做好位置,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3. 经常性的用语言来对孩子表达自己的付出

小周的妈妈时不时的就给班级里的同学买水或者好吃的,要不就送老师一些小礼品,小周很不解,为什么自己的妈妈要给别人买东西,有一天就问妈妈这个问题。

妈妈很愤怒的说,“这不是为了你吗?为了是让老师能多照顾照顾你,否则,我才不会这么做呢!”。

有时晚上吃饭的时候,小周的妈妈还会对小周说,你看为了给你多攒点钱,中午妈妈就吃了3块钱的饼,这都是为了你,你可不要辜负妈妈的一片苦心。

小周妈妈的这些话就是在告诉孩子,父母一直都在为你付出,顺便还把主动权放在自己的手里让孩子不好去说些什么。

4. 父母经常的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孩子上了一天的学,放学后不愿意吃父母做的饭,有些父母就会说孩子不感恩,事多,告诉他在外面可不能这样。

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爱吃父母今天做的饭,没想到父母却把这件事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

为什么父母会变成“牺牲型”

1. 为了和孩子的关系更进一步

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对自己付出的东西感受和记忆最深,就比如你借给别人钱一样,不管你借多钱,你始终都会记得你借给他钱。这种感受,其实就是“感情缺口”,只有在别人给填补上后,你才会慢慢忘记。

父母也是一样,他们会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付出,就是自己的孩子,这种付出就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好比妈妈做饭,孩子吃的时候夸做的好吃,这样妈妈心里就会开心,下次做菜的时候就会更用心的去做。

2. 父母为了寻找存在感

很多人都是因为自己在爱中的付出,提高了自己的自我评价,会更加感受到积极意义,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对别人是有用的,这段关系自己是更加主动地。

父母在没生孩子之前过的是二人世界,可是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就需要把全部的爱给孩子。相信大家经常会听见有人问孩子“你是更喜欢妈妈呢?还是更喜欢爸爸呢?”夫妻二人都想孩子能记住自己的好,所以在生活中父母变成“牺牲型”也是在为了找存在感。

3. 父母在内心渴望得到回报

父母只所以用“牺牲”和“付出”来维持关系,内心需求的回报就是“感激”和“报答”。

许多家长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感到委屈或者是愤怒,也经常会听到父母说“对你这么好,你怎么就不理解爸妈呢?这都是为了你好”,这是因为父母们的“牺牲”孩子并没有感受到。

所以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是“我真是欠你的。”

理学有个著名的概念叫“投射性认同”: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或做出反应的人际关系模式。它的目的是维持一段关系持续进行,特别是亲密关系。若对方没按照这样限定来进行,结果往往是关系的伤害或破裂。
“牺牲型”家长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1. “你是欠我的”

“牺牲型”父母给孩子的第一印象是“我不得不顺从、感激”只有这样才算是被爱。

孩子每次和父母顶嘴时,父母就会说“你欠我的,我供你上学,把你养这么大,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这都是你欠我的。”

这种信号传到孩子的心理,就会变成我必须得听父母的话,我得报答他。

但孩子真正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这样会让孩子更加的叛逆,听一遍,听二遍,听多了会让孩子有火也不敢发泄,慢慢的憋在心。

2. 被动迎合父母“我会这样做的”

孩子一直处于一种备爱的“欠钱状态”,让孩子内心产生愧疚,父母对我这么好,我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到父母的感受,一味的去迎合父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从学习、工作、感情、每一件事都需要听从父母的意见,让父母同意才可以。

慢慢的孩子会变得

害怕失去自我:不敢去接受别人的付出,也害怕接受别人的付出,因为他们不想在被控制,也更加的“还不起”。

对家庭、对他人的信任感降低:经常出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会对家庭和他人的信任感降低,因为在他们严重,所有的信任都是有附加条件的。

会内疚,不自信、没有主见:每次都是听从父母的选择,没有自己的主见,生怕自己做不好,做完之后父母会生气,所以不敢去做。每次遇到失败或者其他问题时,都觉得是自己不好。

变成和父母一样的“牺牲型”:受到父母的影响,这样的孩子在结婚生子后也会变成“牺牲型”。

身为“牺牲型”父母的你,将怎么样进行改变

1,列出你认为经常和孩子说的“牺牲型”语言

如:“这都是你欠我的”“你还不起”“你怎么不懂好赖呢?”

2.你觉得你这些“牺牲型”语言会对孩子带来哪些情绪波动

如:“不满”“愤怒”“不服气”等

3. 想想为什么你每次都会说出这样的话

如:“我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

4. 换位思考一下,你说完之后孩子的反应

如:“闷不做声”“知道自己错了”

5. 挨个进行改变,尽量少说这些话

如:和孩子沟通时避免说这些“牺牲型”的语言。

改变无捷径,就是从一句话、一个思考开始的,你改变,对方的回应一定也会变。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记住自己的好,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长,但有时候说的话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心。

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是受内心驱力影响的,而这部分,并不被意识觉察,就是这部分的影响,可能会改变孩子的性格,如果你是这种“牺牲型”的父母,希望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每次你们说完这些话后,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