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这样给孩子制定规则,你会发现他居然可以很配合 孩子的规则应该这样来制定

2022-03-14 11:21:00孕产
您好,我是Aimee妈妈。这是我的第8篇原创文章。育儿路上,我们共同成长!上周末带Aimee去吃饭。隔壁桌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头到尾各种吵闹,还总离开桌子满饭店的跑,他的妈妈就在后面追他,不停地说让慢点儿、小声点儿。不只周边用餐的人在微微皱眉,服务员都来委婉地提醒了几次。

您好,我是Aimee妈妈。这是我的第8篇原创文章。育儿路上,我们共同成长!

上周末带Aimee去吃饭。隔壁桌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头到尾各种吵闹,还总离开桌子满饭店的跑,他的妈妈就在后面追他,不停地说让慢点儿、小声点儿。

不只周边用餐的人在微微皱眉,服务员都来委婉地提醒了几次。这个妈妈一脸无奈,很不好意思地跟服务员说自己也知道孩子这样在公共场合吵闹会影响到别人,可是没办法,这孩子就是怎么说都不听。

这样给孩子制定规则,你会发现他居然可以很配合

很熟悉的画面是不是?不只是外出就餐的时候,在地铁上、飞机上等等这些公共场合,碰到这种自顾自吵闹的孩子实在是太普遍了。一般情况下,这些孩子的妈妈要不是气哄哄地说着“在这样下次不带你出来了”这类威胁的话,要不就干脆啥也不管了,任由孩子去疯。

我们都知道这是孩子没有规则意识的表现。由于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现在出现这样不守规则的情况,的确不是妈妈一句两句话就能教育好的。

有些妈妈其实并不是说真的就不管孩子,各种这不能干,那不能干的所谓“规则”也给孩子讲过不少,可就是没什么效果,孩子照样是该怎样还怎样,于是我们就总能听到妈妈们的各种抱怨,说孩子没规矩,不听话等等,也的确是挺头疼的。

孩子的规则应该这样来制定

其实要我说,孩子不守规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大人在给他制定规则的时候方法没用对。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给孩子建立规则,目的是让他成为更好的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人,这对他是一种保护而不是控制。

曾获得过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的美国最好老师雷夫·艾斯奎斯在他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详细介绍过他是怎样给孩子们制定班级规则,并让孩子们心甘情愿自觉遵守的事例。

雷夫老师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霍伯特小学的一名五年级的老师,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让他清楚地认识到,班上的很多孩子之所以守规矩,是因为他们害怕。大家都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有几个人敢说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没有害怕过老师?这种现象在雷夫老师看来是不对的。

在雷夫老师的班级,他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孩子对老师的恐惧感,取而代之的是彼此之间的信任。也就是说让孩子们意识到,只要遵守约定好的规则,发生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补救的。

孩子的规则应该这样来制定

如果你没完成作业,在雷夫老师看来只要诚实地告诉他,并说明原因,他就会接受;如果你不小心损坏了公物,也不用怕,雷夫老师认为这事儿是难免的,只要你能把后续处理好就行。正因为如此,孩子们都会因为拥有老师的信任而感到自豪。

不过这样的信任是需要维持的,一旦你破坏了老师对你的信任,那规则也将随之改变。孩子们为了维持这份信任,会特别愿意遵守这些规则。

至于在班级纪律方面,雷夫老师会坚持做到奖惩明确,并公平公正。

对待有不当行为的孩子,所做出的惩罚一定是和他的错误相称,并且是合乎逻辑的。如果有孩子在做实验时捣蛋,那就惩罚他不准参加接下来的实验,而不是因此被罚去操场跑圈,这两件事毫无关联,所以这样的惩罚就是没有逻辑的。

另外,在雷夫老师看来,作为规则的制定者,老师一定要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做到言出必行,这是跟孩子们建立信任的最好的方式,毕竟身教重于言教。除此之外,孩子们把老师当作榜样,所以老师要求孩子们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孩子的规则应该这样来制定

当然,对孩子的管教不能仅有严厉,这样极有可能出现孩子因为害怕而暂时服从的情况,一旦家长放松管理,孩子就又放飞了。

不能让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就起不到管教的目的。所以,管教一定要在爱的关系中进行,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是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础上。雷夫老师在教室里给孩子们制定规则并执行的经验,对我们在家中为孩子立规则非常有指导意义。

首先,要让孩子看到我们对他的信任。

我曾见过不少的父母总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眼里看到的只有孩子的错误,而忽略了他的进步以及发生这个错误的原因。

就比如年龄较小的孩子在玩完玩具后,有主动收拾的意识,但因为年龄小的关系,并没能很好地完成,最后玩具可能还是散乱一地。有些父母把关注点都放在散乱的玩具上,会边收拾边对孩子说:“怎么又把玩具折腾的到处都是。”

而有些父母呢,会看到孩子刚刚收拾的举动,于是非常开心地表扬他:“你可以自己收拾玩具了,做的真棒!”这就传达给了孩子“我相信你能做好”的信任,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肯定和信任,以后会非常乐意在玩完玩具后把它们都收拾好,也就是自然而然遵守了“玩具玩完要归位”的规则。

其次,任何规则在制定时都要是正面而明确的。

含糊不清的语句孩子是分辨不清的,他们能接受的是直接明确的指令,一是一,二是二,让孩子怎样做一定要说清楚,讲明白。同样是收拾玩具的例子,与其说“怎么这里的玩具还是这么乱!”想以此让孩子主动开始收拾玩具,不如直接坚定地说:“请把玩具收拾好放到玩具箱中。”

孩子的规则应该这样来制定

再有,制定好规则后家长一定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孩子的规则应该这样来制定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随便乱扔玩具怎么都无法制止的时候,你可能会非常冲动地说上一句:“再这样我以后就再也不给你买玩具了!”结果呢,还不是该买买了。

这虽然在我们看来,就是妈妈因为比较恼火,没控制住的一句冲动的话,肯定不能当真的,但对于孩子来说,她分辨不出这些的,妈妈说一套做一套,反而无形中鼓励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试探到了妈妈的底线。

因此,一旦规则确立,作为大人来说,就一定要坚持贯彻执行,不能出尔反尔,这样会给孩子的认知造成错乱感。

最后,一定要有合乎逻辑的惩罚标准,且一定是就事论事。

告诉孩子会一些不当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并且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他会更好地遵守规则。

也就是说,当他违反规则的时候,你要采取点惩罚措施,让他体会到违反规则的后果,但请一定参考雷夫老师在教室里执行的惩罚原则,就是论事,比如孩子这次没有把某个玩具没收拾好,那就惩罚他第二天不能再把这个玩具拿出来玩就好了,没必要因为这个就取消孩子晚上看动画片的时间。

这里想补充一点,对于小龄的孩子来说,不是做错就一定要惩罚的。因为小孩子还处在一个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的阶段,每天做好多新的探索时他并不能完全确定这事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我们只需要针对这件事情本身去告诉他为什么这样是不对的,然后给他示范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千万别因此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

我曾给Aimee读过一本绘本《图书馆狮子》,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关于遵守规则的故事,我觉得这本书不但适合孩子读,更适合大人读,在给孩子立规矩以及培养一个守规矩且自律的孩子方面,会给到我们非常好的启发。

故事讲述了一个威武雄壮的大狮子有一天走进到了图书馆里,把大家都吓坏了!图书管理员马彬先生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惊慌失措地向馆长报告。面对惊慌失措的马彬先生,馆长麦小姐的反应相当镇静,只问一句“他有违反规定吗?”

图书馆是一个规定很多的地方,但马彬先生就是找不到狮子违反规定的表现,于是,在麦小姐的允许下,大狮子就留了下来,开始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看书、听书。

有一次狮子在听阿姨讲故事时,特别专注,听了一个又一个,都不想结束,于是当阿姨合上书时,他开始大吼。

麦小姐从办公室走出来跟狮子说:“如果你不保持安静就必须得离开。这是规定。”狮子很伤心,继续吼叫着。

这时一个小一点的孩子抱着狮子安慰他,旁边的几个孩子看着麦小姐,在为大狮子求情,孩子们说:“如果他保持安静,明天可以继续来吗?”孩子们相信狮子可以保持安静!

于是,狮子不吼了。麦小姐说:“一只安静、守规矩的狮子明天当然可以回来听故事。”孩子们欢呼着,狮子也非常兴奋。孩子们的信任和友善,让狮子停止了吼叫,自觉遵守了图书馆的规定。

第二天狮子来的比较早,讲故事时间还没到,于是麦小姐就让狮子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狮子干的很开心,因为他参与到了图书馆中,可以帮助到别人,这是他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后来大狮子不用再被别人交代,就会主动去做事情。

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向安静的狮子突然对着马彬先生不顾一切地大吼起来……

马彬先生认为狮子违反了图书馆的规定,于是他快步走向麦小姐办公室,边走边喊“狮子违反规定了!狮子违反规定了”。可是当他发现麦小姐摔倒在地上不能动弹,旁边又没有一个人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狮子是去向他求救,去救麦小姐。

面对生气的马彬先生,麦小姐说:“有时候,只要有正当的理由,就算在图书馆,也可以打破规矩。”而此时,我们可爱的狮子却因为自知违反了图书馆的规定,黯然伤神的离开了图书馆,再也没有回来。

大家开始怀念大狮子,包括马彬先生,他决定做点什么。终于在一个下雨的天气里,马彬先生找到了蹲在图书馆门口,渴望进入图书馆的狮子,再次把它带进了图书馆。就这样,曾经违反规定的狮子又回来了!小朋友们,包括麦小姐都欢呼了起来。

这个大狮子就是孩子,馆长麦小姐就是我们。在这个图书馆里,麦小姐制定的有关图书馆的规则非常明确,只要没有违反规定就可以被接纳,即使它是一只看起来凶猛的狮子,另外,当狮子感受到自己被信任,被需要的时候,这里就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他学会了守规矩,学会了自律。当然,规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殊情况下它是可以被打破的,就如同书中所讲的那样。

怎么样?通过这本绘本,反思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模式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不是非常有启发呢?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在评论区与您继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