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看见”孩子有三重境界,第三重是家教最高境界,你在第几重? 家庭教育课堂《培养孩子的三个层次》

2022-03-13 15:41:37孕产
“看见”孩子有三重境界,第三重是家教最高境界,你在第几重?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说:"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由此得来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心理咨询师凌想在新书《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提到“看见”孩子也有三重境界:看到”关系、“看到孩子”、“看到”自己。

“看见”孩子有三重境界,第三重是家教最高境界,你在第几重?

当我们一重重地“看到”关系、“看到”孩子、“看到”自己时,我们的家庭教育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从想方设法改变孩子,到一心一意改变自己,真正实现“育儿先育己”。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的作者凌想是资深出版人,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博士在读。

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她以心理学为切点,带父母看透孩子日常“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让我们从“看到 关系到“看到”孩子,再到“看到”自己。

一、“看到”关系

日本品川孝子先生曾说:“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也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据,关心你的孩子,别忘了重视你与孩子的关系。”

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了亲子关系,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才有勇气去感受内在生命。

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重境界就是“看到”关系。

那么如何“看到”关系?

家庭教育课堂《培养孩子的三个层次》

1、 比定规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接纳

我们执着是非对错,把“规矩”“规则”灌输到孩子脑中。我们总是说“我是为你好才打你骂你”,还美其名曰“打是亲,骂是爱”。

在我们严厉“教育”下,他们感受到的是恨与怕,他们战战兢兢、惊恐万分,他们生怕做不好,父母的爱就会收回去。

但真正的父母之爱是无条件的,正如《无条件养育》中说:“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

就像《小欢喜》里的宋倩,听话不顶嘴、乖巧不抗拒的学霸英子才是她心目中的女儿。当英子逃课厌学、不愿报考清北时,宋倩恼羞成怒,一遍又一遍逼英子听话,直到把英子逼到抑郁轻生,才幡然醒悟。

宋倩不爱英子吗?爱,她就是太爱英子,所以总试图掌控英子。在她的掌控里,英子感受的只有窒息。感受不到爱的英子,开始厌学逃课,到最后失眠抑郁,甚至跳河轻生。

当然不是说是非规矩不重要,而是我们要先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感受到爱与接纳,然后孩子才能向善向上。

正如凌想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说的:“比教给孩子是非对错更重要的,是在关系中感受到爱和接纳。”

2、 亲子关系中不要输赢,只要理解

小陶虹做客《你好妈妈》时谈及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没有输赢,我们应该试图理解孩子,而不是解决孩子。”

比如孩子出门想买玩具,父母开始苦恼:买会纵容孩子欲望,不买孩子哭闹不止。

其实,当父母陷入“买或不买”时,已经在和孩子进行权力斗争:买玩具这件事,到底谁说了算。一旦陷入这样的思维误区,父母就会和孩子争个输赢,而不是和孩子一同解决问题。

家庭教育课堂《培养孩子的三个层次》

亲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没有赢家,唯一解决办法就是:给孩子适当选择权。

比如今天出门去超市,在家给孩子说好,零食和玩具只能买一个,让他自己挑选决定。这样亲子矛盾就变成孩子的“自我矛盾”,他的注意力就从和父母对抗,转移到自己内心,反复比较思考,从而选择自己想要的。

父母和孩子相处时,要尽量避免和孩子进行权力斗争,一旦亲子关系演变成权力斗争,父母就只能看见孩子的缺点不足,总想指责孩子。

这种充满指责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变得怯懦、不自信。

二、“看到”孩子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湖南12岁的女孩小唐自溺身亡。

事发前两个月,从小乖巧听话的小唐开始时不时偷家里的钱,第一次偷了600,被发现后父母询问她为何偷钱,她没说原因,只是保证不再偷钱。

然而没多久,小唐再次偷钱,父亲发现后生气打了她。随后,小唐便离家出走,直到七天后在河边被发现溺亡。

小唐去世后,父亲才知道女儿偷钱是因为生前被同学霸凌,勒索钱财。

凌想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说:“孩子出现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还要看到他行为背后的情感动机:他渴求什么?希望得到哪些情感满足?”

就像小唐偷钱,父母只看到她偷钱的行为,却没深挖她偷钱的动机。所以孤立无援的小唐选择了自杀。

为人父母要如何透过孩子行为看到内心?

1、 对人不对事

总有父母苦恼:“我家孩子学什么都半途而废。学钢琴,几个月后不愿意去了,学画画,几个月后不愿意去了。做事总有始无终,无法坚持,怎么办?”

家庭教育课堂《培养孩子的三个层次》

父母关注的是孩子学什么都半途而废,却从没问过孩子为什么半途而废,或许问了,孩子说“不喜欢”,就没追问。

但孩子的“不喜欢”可能是借口,因为学习到了瓶颈期,没有进步他很沮丧,所以不愿继续。又怕父母责骂,索性说不喜欢,主动放弃,这样就逃避掉父母的责备。

因而,父母教导孩子时,要透过事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满足需求后,孩子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2、 只有玩好,才能学好

《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和教导主任打赌,让马飞考入年级前十后,没有逼迫马飞开始苦读,而是带着马飞玩。

他带马飞参观工地,让他明白“知识是力量”。他带马飞感受春意盎然的大自然,让他知道知识源于生活。他带马飞游览祖国大好江山,带马飞参观航天展,让他知道“学习不止是书本”。

玩好的“问题学生”马飞找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寻回了学习的乐趣,从此人生开了挂,一路前行一路高歌。

凌想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说:“学习这件事,并不单单是学习这件事。要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就不能只孤立地盯着学习。而要看到学习和玩耍、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迁移。”

但很多父母觉得要解决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就要通过更多学习来解决。

写作业拖拉磨蹭,那就减少玩耍时间,写不完继续写!

字写的不端正,那就撕了重写,直到写好为止!

在学习中屡屡受挫的孩子,会把失败沮丧迁移到生活中,他们开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被爱。

所以当我们为孩子学习焦头烂额时,不如先创造条件让他们玩爽玩嗨,让他们在玩耍中积累自信与成就感,这样学习时,就会把自信满足迁移过来,从来克服学习难题。

3、 慢养孩子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6%的受访者称自己身边对孩子要求和期望高的家长多。83.4%的受访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

很多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焦虑比较。比谁先会走路,谁先戒纸尿裤,谁背的诗多……孩子落后一点,就焦虑不已,开始督促“快点”,看不过眼会直接帮孩子做。

家庭教育课堂《培养孩子的三个层次》

那些被“催熟”的孩子,长大后却问题重重,慢慢变成“问题孩子”。

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谨记:不要过度焦虑,要慢养孩子。

黑幼龙先生曾说:“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课堂《培养孩子的三个层次》

因而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长节奏,让他慢慢积蓄能量,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成为幸福感强的孩子。

三、“看到”自己

父母总觉得,孩子有问题,就寻求方法改变。一个方法没效果,那就换一个。但其实,有时候有问题的不是孩子,是父母,是父母的认知局限、思维模式、童年阴影等,影响了他们看待孩子的眼光。

我看不了女儿哭,她不哭母慈子孝,她一哭鸡飞狗跳。我总觉得女儿太娇气爱哭,所以想尽办法制止她哭。

后来我剖析自己,才发现我无比厌恶女儿哭,是因为我童年不被允许哭,所以看到女儿哭时,潜意识里我把她当做童年的自己,我把自己当做童年的父母,所以就厌烦。

其实,很多“问题孩子”背后,是“问题父母”。父母不要总揪着孩子问题不放手,先做好自己,从孩子行为反思,看到“自己”。

那么,父母如何看到“自己”呢?

1、 处理情绪,接纳自己

心理学中有个“投射认同”理论:主体在幻想中将自体全部或部分地导入客体对象内部,以便予以危害、拥有或控制。

放到育儿上是说,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急和气,是因为把不喜欢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女儿尿裤子,我理智上知道小孩子尿裤子很正常,但还是忍不住发脾气。直到我想起童年我因为尿裤子被嘲笑的事时,才意识到我不是在气女儿,是在气童年的自己。

正如凌想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说的:“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我的问题。表面上是对孩子发火,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所以父母遇到孩子问题时,先捋顺自己的内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接纳自我的过程比较长,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学会处理情绪。

凌想分享了处理情绪的办法:转变行为。让自己做一些看起来很开心的事,比如大笑、唱歌跳舞。

当然愤怒时发自内心笑不现实,所以只要做出开心的样子,哪怕勉强生硬。

当你做出开心的行为时,大脑就会接收到快乐信号,从而产生快乐情绪,然后坏情绪就会慢慢消散。

因而下次忍不住发怒时,一定要忍住不要爆发,试着让自己假装开心。开心的行为做出来后,开心的情绪就会来。

2、 利用暗时间,自我成长

《少年派》里钱三一的母亲,总无意识传达出“为了你我才维持名不副实的婚姻”。背负母亲期待的钱三一压力很大,却不敢反驳。

没有孩子能承受母亲放弃自我的压力,因为放弃的那部分自我,母亲会潜意识在孩子身上“弥补”。

就像钱三一的母亲,钱三一成绩和第二名差距小,她就暗暗觉得孩子让自己丢脸。

因而不管是全职还是职场妈妈,都要不断成长。正如凌想所说:“母亲的成长,是对孩子更长远的负责。”

但很多人会说要工作,还要照顾孩子,哪有时间自我成长?

凌想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提到利用暗时间,让闲置的头脑工作起来,有意识的去思考。

暗时间其实就是碎片化时间,比如上班途中,你可以听音频,只要你愿意去学习,资源永远不难找。

像我经常做饭看视频,边看边思索,很多写作素材就从这来。晚上哄女儿睡觉时,我会在脑子里列提纲,等她睡着,就可以直接写文。

所以为人父母不要抱怨没时间,利用好暗时间,就能锻炼思考能力,实现自我成长。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生命力只有一种。被看见就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热情、创造力、爱。不被看见时就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变成恨、攻击、愤怒和破坏。”

所以,无论是“看到”关系、“看到”孩子还是“看到”自己,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看见孩子的生命力。

只有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他们的生命才会变得厚重、丰富、绚烂。

因而从第一重境界“看到”关系做起,当到了第三重境界“看到”自己时,你就会看到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而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正如凌想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说的:“看见,是真正的爱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