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关于“捣蛋孩子”那些事——原生家庭亲子教育

2019-10-13 06:52:03孕产
关于“捣蛋孩子”那些事——原生家庭亲子教育

我是一个二胎妈妈,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没有太多关注儿童的心理。当孩子出现有趣的行为时,只是单纯觉得有趣好玩,常当笑资跟朋友们调侃。

一日在小区的广场闲暇散步时,一对追赶的老少吸引了我的注意。男宝径自快跑着,全然不顾身后吆喝着的奶奶!那短短的小腿,蹒跚的步履,稚嫩的脸蛋,执拗的声调,萌化了在场内每个人的心。

在跟老人简单交谈后,得知宝贝一岁半。“特别爱乱跑,总是追不上!”老人无奈又心疼地说道。“不说了,我去追孩子!”还没说两句话小家伙就又跑掉了!

望着一老一少远去的背影,我想起了湖南台最近播放的一档节目《放学后》,嘉宾同坐一桌,针对各家宝贝出现的“不服管教”行为热烈地讨论着。有趣而热闹的“圆桌会议”总有讨论不完的话题,也吸引了很多粉丝关注。

从刚刚出生的天使婴儿到童真浪漫的呀呀学语,再到淘气活泼的小精灵,孩子在慢慢长大。学习各种技能,参加各种考试,从外界汲取一切能量和本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世界,用独立的行动证明着自己,与外界建立着联系。

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有着或同或异的发展特点。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李学军的《儿童心理学》这本书。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

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孩子的天生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体。3岁以前孩子主要依赖的人是父母,所以及时给孩子最好的精神食粮,通过皮肤的接触,比如拥抱,亲亲等,大声说出心中的爱,让他们及时感受到父母的关注。

了解几个家庭教育关键词:

爱、自由、安全感、鼓励、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孩子在有爱的家庭氛围中,身心是放松的,愉悦的。不要总是质问,“你看你们班~就比你强”、“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些只会让孩子更对抗你,适当的鼓励是必要的。

曾经流行一时的“赏识教育”就是抓住了鼓励这一策略,让孩子通过自我评判增强自信力,促进自我认同感的形成。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说过:“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就有一种内在的东西,这种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知道儿童如何发展,去抓什么,去摸什么……这种东西就是‘精神胚胎’”。

国内著名教育者孙瑞雪,在一次亲子讲座中做过一个“精神胚胎”模拟场景,与会的家长通过身体力行,深度感知了作为孩童的精神世界,由此纷纷忏悔自己愚昧自私的教育行为。

所以说,在一个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人格是完善的,精神是饱满的,犹如阳光下的树苗叶绿苗壮。

巴菲特之所以成年后有超强的记忆力,源自幼年时期母亲没有过多限制自由,因而有足够的时间数记车牌号,通过反复练习,最终成为行业牛人。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

被尊重是每个生命体都渴望的,大到单位领导员工,小到每个家庭的每一分子,当获得尊重后的满足感胜过一切金玉良药。

及时关注孩子所表达的语言

常听到大人们说“管教孩子”,其实孩子的每个行为都代表一种信号,都是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

比如,自言自语多在儿童4~6岁时出现,在8~9岁则完全消失,它是一种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过渡。

在表达中小结巴则是语言跟不上思维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语言活动中,儿童首先掌握的是外部语言,再逐渐向内部语言过渡——思维。

说谎则是能够把“假的说得跟真的一样活灵活现”,可以说会说谎的儿童是个创造天才。爱告状则是儿童依赖性的一种表现。

再如顶嘴、插话是儿童的“独立宣言”,这一时期儿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属于阶段性顶牛,家长不要干预过多为好。

叶圣陶先生说:一味地强调孩子的弱点,那么这个弱点将伴随孩子的一生。所以家庭中多进行正强化,揪住弱点不放手,只会适得其反。

了解习惯背后的奥秘

儿童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说:“”重复做事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儿童在一遍遍的重复中不断学习,专注力得到改善,心理的感觉得到完备,创造力也得到提升。

无论是孩子抢别人东西、做事磨叽、到处搞破坏、还是总拿着洋娃娃不丢手或者是做一些出格的事,都有其背后的原因。所有的管教对策必须建立在观察和沟通的基础上,不能妄加评论,果断评价孩子。

关于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全出现各种过激的行为,近些年屡见不鲜。

更有甚者,成年后的暴露的心理疾病,疗愈者会被要求通过潜意识与原生家庭建立链接。让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进而疗愈,及时化解。这也是近些年身心灵课程较受欢迎的原因。

孩子在长大,父母更需要成长,陈旧的育儿观念只会禁锢孩童的发展。

即日起,做个学习型的父母!做个懂教育的践行者!

最后祝愿看到此篇文章的每个家庭更和谐,更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