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赚钱辛苦,咱家穷”,别再用“愧疚感”绑架你的孩子

2019-10-11 17:00:03孕产
“赚钱辛苦,咱家穷”,别再用“愧疚感”绑架你的孩子


「 这是熊莹老师第201篇原创文章 」

赚钱不容易,咱家可不富裕啊。

给你买了这个的话,要花爸爸妈妈多少钱你知道吗?

咱们家挺穷的,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赚大钱孝敬我们啊!

涉及到钱,中国的爸爸妈妈们特别习惯用这样的口吻来教育孩子,那就是以“贫穷”和“愧疚感”来绑架孩子听话懂事、勤俭节约。

对此,知乎上有位网友便提出了疑问: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问题发布后已有千万次浏览,引发了不少网友对父母上述行为的控诉。

在家长们看来,告诉孩子家里穷、赚钱辛苦,就可以避免孩子无节制地索要东西、花钱大手大脚、养成攀比的恶习,利于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少年说》节目中,就有一位小男孩上台诉说了自己遭遇,他登上这个舞台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母亲经常对他说家里很穷,给他的感觉的就是穷的揭不开锅,妈妈也经常对他说:“我砸锅卖铁给你买的”,但实际上,家里的情况并不像自己的母亲说的,多年以来只有自己一人担心着将来没钱的生活。

但是,希望孩子明白赚钱不易,父母采用这样的方式真的对吗?

你说的“赚钱辛苦”,其实孩子不懂

跟孩子谈钱,父母总有自己的一套,而且代代相传。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关于钱最早的记忆,应该是那份只在自己手里过一遍的压岁钱。

爸爸妈妈帮你保管,省的你乱花。小孩子那么多钱干嘛?丢了怎么办?爸妈先帮你存着,等你大了就给你。

上述理由,这一代父母从上一辈处继承,如今继续对自己的孩子如此。

大多数父母的观念往往还是孩子有钱就变坏,所以决不允许孩子手里有钱。等孩子再大一些,到了必须与钱打交道的时候,为了孩子明白赚钱不易,便对孩子耳提面命“爸妈赚钱辛苦”。

但是,一句“赚钱辛苦”,孩子就会懂得生活不易、勤俭节约了吗?答案是:不会。因为在孩子眼里,你拿卡一刷,便把东西带回家了,根本不知道“钱”到底是什么。熊老师试问:在孩子不懂“钱”这个字的时候,就给孩子贴上一个将来会爱慕虚荣的标签,甚至还带着部分欺骗地说“咱家穷”,是不是对孩子太不公平?

中国孩子压根儿就没有金钱意识,算是中国儿童理财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特点。熊老师再试问: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3岁会英语、4岁会画画、5岁会钢琴,为什么偏偏觉得一个已经三四五六七岁的孩子可以完全没有金钱观念?

在《中国孩子的金钱教育》一书中,有一个例子。

某经济学家问一个孩子:你知道钱是什么吗?

孩子:我知道啊,就是一张张纸。

经济学家:那你知道这些纸是怎么到你手上的吗?

孩子:知道啊,过年的时候,会有压岁钱;过生日的时候,也会有钱。反正每次过年和过生日,我都可以拿到钱。

经济学家哑口无言。是啊,他怎么能指望一个毫无金钱意识的孩子明白,钱是通过劳动换来的,是需要去挣的。

孩子们不知道金钱是从哪里来的。在孩子的眼中,过年、过生日,就能有钱,钱就是这么轻松即可得来的,完全没有人教育他们金钱背后的劳动付出。

很多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其实这不是铺张浪费,因为在孩子眼中,根本就没有浪费这个意识。这是没有金钱观念。——经济学家杨长江

但在其他国家,家长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的“金钱教育”。英国从2011年开始,储蓄和理财成为了中小学的必修课。美国孩子从3岁,父母就会有意识地进行经济意识教育。新加坡在1992年,参加储蓄的中小学生已超过53%。

赋予孩子掌握金钱的权利,才能真正地让他们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手里有钱的孩子才能知道钱是有限的,才能学会如何合理地花钱,才有兴趣知道如何去获得钱,真正明白“赚钱有多苦、苦在哪里”。

所以,熊老师认为,从小要给孩子养成的不是赚钱很辛苦的指导,而是先引导孩子树立对“钱”的概念。


金钱教育匮乏有多可怕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有其他人取代你教训孩子,这个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穷爸爸富爸爸》

今年3月份,桐庐的包女士发现银行卡里仅剩几千块钱,从银行流水中了解到有3万多被家里10岁儿子从2018年11月陆陆续续打赏给了直播平台以及游戏。

去年11月份,湖南湘潭市的周女士因为怕孩子无聊,就把手机拿给孩子玩游戏,没想到仅仅2个小时,孩子就给游戏充值了18152元,相当于爸爸10个月的工资。,

最近还有个熊孩子上了热搜:

这样的新闻已经层出不穷,大学生深陷网贷陷阱最终自杀的事件也已不止一起。家长们不教孩子关于“钱”的事,总会有其他人教会他这些。

《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总结了那些从小就没有金钱意识的孩子未来会碰到的四个问题:没有节制消费意识、没有需求排序意识、没有投资意识、没有危险意识。

而错误的金钱教育更可怕。其中典型的教育方式便是“苦难教育”——告诉孩子“赚钱辛苦、咱家穷”。有的家长这样表达可能仅仅是嘴上抱怨一下,心疼一下钱;有的家长也确实想要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让孩子珍惜金钱。但是,这样的表达副作用太大了。

1、孩子变得不自信

当孩子接收到“咱家穷”这种信息后,潜意识里便会觉得自己是父母的一种负担,为了减轻父母的痛苦,便会压抑自己的需求,不敢和小伙伴们一起买零食,不敢告诉父母自己喜欢什么,不敢去追求,渐渐变得畏手畏脚,不敢去拼去闯。

一步一步听从父母的安排,进而习惯于替对方着想,把别人的需求放到第一位,一旦不小心跟别人有了冲突,立刻就会内疚,觉得自己随时会被抛弃。

其实,父母们在担心过度的放纵容易导致孩子错误的消费观念时,却忘了,正确的满足孩子的心愿,最大能力的满足孩子的正常需要,才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品味和自尊心,有利于提升亲子关系。

2、孩子变得焦虑

当父母总是描述自己的辛苦、付出,要求孩子珍惜并作出努力时,孩子便会觉得自己不努力或是稍有懈怠都会对不起父母,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但是想做到又太难,因此自责,焦虑。

等在孩子再大一些,这种焦虑还会越来越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孩子在小时候相对容易达到,但随着年龄增长,竞争越来越大,孩子也会越来越难以完成这种期待,但是父母的焦虑往往是急迫的。在长久的压力下,孩子会变得压抑、失去安全感和自我认知能力,甚至自暴自弃。

3、孩子变得叛逆

当孩子知道真相的那一刻,他会深深觉得受到欺骗,还是被自己最亲近的人。孩子会极易变得愤怒,不再信任父母,但同时又很迷茫和缺爱,从而变得叛逆。甚至会觉得父母的“咱家穷”这种表达是只爱钱的表现,觉得自己的诞生或许就是个错误。


引导孩子的金钱观应该这么做

对钱,很多父母总是讳莫如深,却希望通过“赚钱辛苦、咱家穷”的思想教育,合理地不满足孩子正常的愿望支出,要求孩子做最简朴的那位,但学习必须向最好的孩子看齐,这是不是很自私?

因此,有的家长便问了:不说赚钱辛苦,怎么让孩子知道生活不易?如果将来孩子挥霍无度怎么办?

熊老师在这里给各位家长分享几个小锦囊。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从小便认识到,钱要靠劳动获得,所需要的东西要靠钱去购买。

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念最好阶段是五、六岁,在这一阶段,妈妈们应该告诉宝宝们钱从哪里来,钱的面值是多少。在生活中逐渐告诉孩子,某样东西要花多少钱,哪些东西比较贵。这样做,孩子对日常的生活成本就有了一个简单了解。

2、合理利用压岁钱和零花钱

可以给孩子一些实际花钱的机会并且给孩子一定的经济权力,掌握小额度金钱。如果孩子用的好的话,下一次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可支配额度,从而帮助孩子树立对钱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建立一种合理分配和选择的能力,因为钱是有限的,孩子便会轻易明白需要权衡和取舍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尝试着告诉孩子“如果想要更多的金钱,可以通过劳动获取”。在付出后得到回报会比家长们每天“赚钱辛苦“的耳提面命有用得多。有条件的父母还可以带着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转转,让孩子知道,每一笔钱,都来之不易。

3、给双方一个“底线”

“赚钱辛苦、咱家穷”,富裕的家庭这么说是担心孩子有优越感,乱花钱,贫穷的家庭这么说则是希望孩子可以努力上进,改变命运。

但是,正确的疏导应该是告诉孩子某样东西在不在自家的承受范围内,或是和他探讨这个物品的价值值不值得如此花费。简单来说,就是告诉孩子一个底线。例如,孩子想买电脑,可以明确的告诉孩子:咱家的经济能力有限,只能给你5000块了,如果你想要个好的,就要珍惜,未来3年不能换新的了。“

有个底线,爸妈们就不会心疼钱,跟孩子抱怨“赚钱辛苦”,孩子也就不用背负着“愧疚感”前行。

培养孩子的金钱观念,不但要让孩子对钱有概念,学会正确的花钱,还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当你的孩子用渴望的眼神、懂事地说出“我不要”的那一刻,你就不心疼吗?熊老师希望各位家长明白:通过灌输“愧疚”和半欺骗性质养出的“懂事”孩子绝不是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