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父母须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 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2022-03-09 06:33:34孕产
育邻梦有网友问:儿子才五岁就开始拿自杀威胁我们了怎么办?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引导与物质生活保障同样重要。

育邻梦

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网友问:儿子才五岁就开始拿自杀威胁我们了怎么办?

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引导与物质生活保障同样重要。孩子的心灵是幼小的,易受伤害的,孩子的心灵需要用心陪伴来解决、需要帮助孩子寻找同伴、需要父母从内心深处与孩子真心陪伴来解决。

孩子是家庭幸福的基础、是家庭明天美好生活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建设者,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做好孩子的成长保障和成长之中的心理健康护航。孩子的心理成长不能寄希望于心理咨询,他们把前去咨询的人都当病人看待,最高超的医生也只能帮助病人康复。

父母须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

享受成长的快乐

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意义

真正能引导孩子们心理健康成长的是父母和与他们同龄的小伙伴儿,父母需要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认识到生命与成长的意义、引导孩子认识到生命是享有一切美好生活的基础,离开了健康的身体,任何美食、漂亮的衣服都与您无关。这个可以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告诉他们,生病的时候医生会要求注意饮食、注意.....例如:我们家孩子现在5岁,小的时候也是有很多生病的经历,最初吃药的时候也是很拒绝的。但是有一次他生病了,刚开始也是各种不吃药,以至于到儿童医院住院去了,还住了好几天。等他好了出院之后,

问:住院感觉怎么样?

孩子:医院吵死啦,到处都在哭

问:他们都是为什么哭呀?

孩子:生病了,要打针呀

问:为什么生病了要打针呢?

孩子:打针了就能回家了,就可以吃好吃的、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

告诉孩子:生病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里出现了“坏蛋”,它们在身体里搞 “破坏”,身体为了获得援助,就会通过发烧、咳嗽、痛等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告诉我们快请外援来帮忙呀!于是我们就要去请医生帮忙,医生会帮忙找到 “援兵”,吃药、打针就是运送“援兵”到我们的身体里,帮忙消灭身体里的坏蛋。

问:当你生病了,你希望早些将 “援兵”送到你的身体里,帮助你打那些 “坏蛋”吗?

孩子:当然愿意呀,这样可以好的快呀

问:那你以后是不是要积极的吃药、打针呢?

孩子:那好吧……

从那以后,孩子只要身体由不舒服的时候就会自己主动说哪里不舒服,要去请医生帮忙,吃药、打针自然也就不再那么抗拒了。虽然,偶尔还是会很不情愿,但只要提到吃药、打针是请“援兵”帮忙打“坏蛋”,孩子立刻就会主动配合了。

陪伴孩子成长需要真实、诚恳,对于讲给孩子听的每一个故事和事情,都需要 “实事求是”,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同时做到前后连贯一致性,最好的教练教学方法就是“跟我做……”如果您要求孩子做珍爱生命,请您自己先做到尊重孩子、尊重自己的生命,如果您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做到呢?

养育积极阳光的孩子

引导孩子找寻到同伴

同伴的陪伴是最无私的、最能同频共振的,父母陪伴孩子很多情况下是在履行职责,是做陪护。很多父母陪伴孩子玩要不是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要不就是命令式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则玩。极少有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能与孩子“共情”,能将自己变成孩子真正的伙伴。这些“共情”、伙伴式的陪伴,同龄人则随时都在发生,他们在一起没有任何功利的诉求,有争抢、有打闹、有欢笑,甚至有大打出手的时候。然而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路上必须领略的风景,孩子需要在与同伴无私的陪伴中快乐成长。

城市化脚步到来之前,我们自然的居住在同一个大院、同一个胡同、同一个村。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庭院”,传承宗法文化的基础是家族,在那时同院、同村长幼尊敬有序,孩子们在一起互帮互学,心理健康而快乐。城市化的今天,年轻的成年人成天为生活而奔波,孩子们的生活基于家庭、学校、培训机构与路途“三点一线”。孩子们被学习呀塌了脊梁,孤独的孩子们心理变得脆弱。近年由于学习压力与父母生二胎而选择轻生的孩子时有被报道,这其实是社会的责任、是需要调整教育引导孩子成长方式的时候了。

快乐童伴

调整孩子成长方式,中心在于帮助孩子找到童年的快乐、同龄的伙伴还有活动的场所。这些现行的小区都能满足需求,唯一缺失的就是一个有效的管理与组织机构: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成长路上需要有陪同。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耐心的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更需要融入孩子们自己的生活,协助孩子们找寻到属于他们自己“青梅竹马”的伙伴。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

育邻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