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更好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了解这些,你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

2022-03-08 23:36:28孕产
有一天,我的一位读者发了一连串特别有意思的追问:我该怎么做才能做个好爸爸?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爸爸妈妈?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对孩子健康成长最有帮助?如果有个标准答案,那就太好了。确实,我们每个人都想做那种“理想父母”:自己满意,孩子喜欢,能最大限度地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天,我的一位读者发了一连串特别有意思的追问:

我该怎么做才能做个好爸爸?

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爸爸妈妈?

更好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了解这些,你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

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对孩子健康成长最有帮助?

如果有个标准答案,那就太好了。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

确实,我们每个人都想做那种“理想父母”:自己满意,孩子喜欢,能最大限度地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到底是什么样的父母,才能做到这些呢?作为普通父母,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但如果我们在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领域做稍广泛一些的阅读和学习,你会逐渐发现,虽然没有人明确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基本的共识是存在的,大家的描述,指向的其实是同一类型的父母。

从家庭教养方式看理想父母

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做什么样的父母,其实是教养方式的选择。

关于家庭教养方式,最著名的理来自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她在发展心理学领域首次把家庭教养模式区分为三种类型:专断型、放任型、权威型,后来又有学者从放任型中识别出忽视型。

专断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对孩子施加严格控制。特征包括:

试图用一系列行为准则塑造、控制并评估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将遵从看成一种美德;喜欢用惩罚性、强迫性的手段限制孩子的自我意志;相信可以通过让孩子循规蹈矩、限制孩子的自主权、给孩子分配家庭责任来灌输其对工作的尊重;不鼓励在语言上互相让步,认为孩子应该接受自己说的是对的。

放任型父母刚好和专断型相反,他们遵循自由放任的方式,基本不控制孩子。特征包括:

试图以非惩罚性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冲动、欲望和行为;对家庭责任和有序行为几乎不做要求;父母将自己作为孩子可以随意使用的资源,而不是孩子效仿的榜样,也不是负责塑造和改变孩子现在或者未来行为的积极推动者;不鼓励孩子遵循外部法则。

权威型父母则处于专断和放任的中间地带,他们试图影响孩子的选择,但不是通过命令和约束的方式。权威型父母的特征包括: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

试图以理性问题导向的态度引导孩子的行为;鼓励交流上的互相让步,和孩子分享他们的方针背后的道理;当孩子拒绝遵循时征求他的反对意见;自主意愿和遵守纪律被认为同样重要;强调自己作为成年人的观点,但也认可孩子的个人兴趣和独特的行为方式;既肯定孩子目前的行为,但也为未来的行为设定了标准;父母使用理性与权力,通过规律的塑造和思想的巩固来达到目标,并且不基于群体共识或孩子的个人愿望作出决定。

值得关注的是,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比其他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好,他们不仅会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也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自尊感,更为勤奋,更注重追求卓越,健康状况更好,同时也更少卷入危险和负面行为。

显然,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看,权威型父母更接近我们想成为的那种理想父母的样子。

(安娜·鲍姆林德的著作暂无中文版,相关内容您可以参看《爱,金钱,孩子——育儿经济学》)

从家庭沟通模式看理想父母

家庭沟通模式,是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与孩子沟通,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父母教养的效果。

那么,从家庭沟通模式上看,什么样的父母更理想呢?我们可以参考美国专门从事沟通研究的学者罗纳德·B·阿德勒关于家庭沟通模式的著名观点。

他在前人关于家庭沟通的众多研究的基础上,将家庭沟通模式,用“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

谈话取向:

“指家人在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时有多开放。有高度谈话取向的家庭,他们交流不仅更自由、频繁、而且是自发的。这和谈话取向较低的家庭有很大的不同,在后者那里很多话题都是禁忌,除此之外的话题也只能用一种限制的方式被提出来。”

“有高度谈话取向的家庭把沟通视为一种表达喜爱和愉悦的方式,并借此获得放松。”

遵从取向:

“指家人强迫彼此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意愿有多强。高度遵从的家庭管理沟通的目的在于寻求和谐、避免冲突,促进相互依存,以及取得服从。在这样的家庭里,成员之间往往是等级分明的,处理冲突的策略以避免和体贴为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相比之下,具有较低遵从取向的家庭相信个人的成长应该得到鼓励,并且单个成员的利益要比整个家庭的利益更重要。”

这两个维度,将家庭沟通模式划分为四种:

一致型家庭:高谈话取向、高遵从取向。既承认且保留权威的压力,又存在公开沟通的强烈意愿。

多元型家庭:高谈话取向,低遵从取向。沟通是充分开放的,并不要求对权威的遵从。

保护型家庭:高遵从取向,低谈话取向。强调服从权威(父母),不鼓励公开讨论。

放任型家庭:低遵从取向,低谈话取向。既不强调服从,也不重视讨论,所以成员之间会出现一种互不关心、态度冷漠、拒绝沟通的状态。

显然,谈话取向越高,沟通会越顺畅愉悦,亲子之间也会更少冲突。同时父母将家庭教育的内容通过谈话而不是强制遵从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孩子会更乐于认同和接受。当然,这里讨论的是家庭沟通模式,所以未重点提及示范,事实上有效的言传和有效的身教密不可分。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

所以,从家庭沟通模式的角度看,善于采取高谈话取向的父母更为理想。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

从孩子的人格发展看理想父母

父母养育孩子的一个基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成为人格稳定、心理健康、有自我力量的人,也就是“成人与成材”中的“成人”。

那么,什么样的父母,更有益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呢?英国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创始人约翰•鲍尔比在他的著作《依恋三部曲》的第二部《分离》中,以实证研究成果清晰地呈现出了此类父母的重要特征。

这项研究在美国一个小镇进行,研究者跟踪34名儿童(男女各17名)7年时间,从10岁到17岁,搜集大量数据,用各种精心设计的量表测试他们人格的整合程度,分级打分,最后,只有4名孩子被描述为“整合良好”、“情感成熟”、“有稳固、内化的道德准则”。他们的特征是:

他们会主动而彻底地享受生活,他们对自己有一种健康的尊重,就像他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尊重他人。他们能够准确而良好地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和能力。由于他们内心没有严重的冲突,没有任何出于“安全感”的目的而盲目遵从常规的非理性需要,所以可以十分自如地运用几乎所有的情感能量。

而其余的孩子,则表现出程度不同的人格发展不理想,包括“没有道德意识”、“选择最简单而非最体面的方式使自己摆脱困境”、冲动而自责、只知道服从而没有自我等等。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格整合良好的孩子,未来能有更好的人生,那么,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呢?研究者从这些父母身上,发现了如下特征:

十分由衷地赞许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动与朋友;会参与孩子的很多活动;与另一半有非常和谐的关系;家庭的日常生活会非常有规律,但又不至于过于僵化;在规则方面,他们的行为与他们所要求的是一致的,但是会相对宽容而不是那么严厉,父母制定的规则可以在家庭中公开讨论,也可以根据情境的特殊性调整。

从这个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发现,能帮助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父母,和家庭教育模式中的权威型父母、家庭沟通模式中的高谈话型父母,有很多共性。

从“人的成长”看理想父母

最后,我们还可以参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观点。

在他的著作《论人的成长》中,他说:

当我倾听别人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内在成长了;当我被人倾听的时候,我又非常确信自己成长了、放松了,也更加强壮了。当我能够与他人互相传达真实性时,我会有一种满足感。如果我遇到了他人的真诚,我会觉得非常美好。当我意识到,我可能太过恐惧、太过害怕而没有让我更加贴近自己的体验,从而没有那么真诚和一致的时候,我会感到失望。当我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情感,然后以扭曲的、带有攻击性的或者伤人的方式爆发后,我会感到很后悔。当我有勇气允许他人表现真实的自己,或者与我不同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当我发现我自己微妙地以自己的影像控制或者塑造他人的时候,我会感到生气。当我允许自己表达真实的自己,让他人明白,或者允许他人真实的表达时,我感到很满意。当触及真相,或者允许自己感受到有人关心我、羡慕我或者鼓励我时,我就能够让自己感到温暖和满足。当我真心赞扬或者关心他人,以及我感受到这种情感已经传递到那个人身上的时候,我会有一种富足感。……接受或者给予温暖、正向的情感都不会有危险。

他总结说:

我之前对给予和接受爱的恐惧变得越来越少,所以我喜爱别人的能力增强了。……当我欣赏日落的时候,我不会说:“右下角的橘黄色再柔和一点,在云彩中再加点粉色。”我没有这么做,我没有尝试控制日落,我充满敬畏地看着日落。当我能像欣赏日落那样欣赏我的同事、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我的孙辈们,我的自我感觉最好。我相信这是某种优秀的特质,也是最令我满意的特质。

这些个人化的表达,其实也是对他最重要的理论——“个人中心取向”的形象解说。最初,他将“来访者中心”作为一种心理疗法,但最后,他将它发展成为“个人中心取向”,并且认为它是“一种观点、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任何将成长作为目标的情境”。

当然,我认为其中也包括家庭情境——家庭的目标不是维持生活,而是父母的成长、孩子的成长、整个家庭的成长。如果父母能理解罗杰斯描述的这些特质,敏感地捕捉到生活中自己有相近体验的时刻,并且有意地让它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断重现和延续,无疑离成为“理想父母”会更近一步。

作为个体,人们讨论如何做父母时更喜欢强调成长环境、个性和经历、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差异,但父母是称职还是不称职、是好是坏、是足够理想还是不够理想,并非不可衡量,了解这些关于“更好的父母”的共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为如何做更好的父母,找到一些方向感。朝着更理想的方向走,哪怕只是一小步再一小步,也比停在原地纠结,或者干脆走反了方向,要好得多。


作者简介: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真心爸妈已出版的育儿书: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 ¥39 购买 育儿基本1: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 ¥29.9 购买

养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儿基本(1)》分享真心爸妈实现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的基本教养法则;《育儿基本(2)》,分享真心爸妈与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