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你女儿好乖,真是太省心了!”抱歉,麻烦您别再说我的孩子乖 女儿很乖很听话的说说

2022-03-08 18:24:21孕产
什么是乖?每次跟其他妈妈聊天,讲到孩子的教育,我总能听到这样的评价:你家女儿好乖,真是太省心了!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其实并不认同,也不希望用“乖”这个字眼来评价孩子。“乖”,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1.不闹,听话2.伶俐,机警人们说一个孩子乖,就是指孩子听话,不闹腾。
什么是乖?

每次跟其他妈妈聊天,讲到孩子的教育,我总能听到这样的评价:你家女儿好乖,真是太省心了!听到这样的评价,我其实并不认同,也不希望用“乖”这个字眼来评价孩子。

“乖”,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

1.不闹,听话

2.伶俐,机警

“你女儿好乖,真是太省心了!”抱歉,麻烦您别再说我的孩子乖

人们说一个孩子乖,就是指孩子听话,不闹腾。一个听话的孩子,总是让大人很省心。这也许是很多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期待。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不乖,奶奶就不带你了!”

“乖乖听话的小朋友,老师才会奖励小红花”。

然而,有多少成年人认真思考过,一个“乖”字,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乖孩子意味着什么?

一个乖孩子的童年回忆

从记事起,我就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特别乖巧懂事,总能够体谅父母的艰辛,从不闹腾,不给父母添麻烦。

女儿很乖很听话的说说

农村生活的艰辛,让我很小就特别懂事。学习上不让父母操心,家务活儿样样行。每天放学后,挑水浇菜、摘菜、洗菜、做饭、喂猪、打扫院子、洗衣服……所有这些家务活儿,一样不落。

每到过年,家家户户卖了家里养的猪,孩子们兴高采烈跟着大人上集市买新衣服、备年货。我却从没有过那样的体验。母亲总是说“衣服有得穿就行,为什么一定要浪费钱新的?”在母亲的教导之下,我把自己所有的一切愿望压抑下去,只在心里羡慕着同龄人。直到现在,不管是给谁买新衣服,我都下意识地对母亲隐瞒真实价格,不想让她唠叨。

因为母亲觉得长发不好打理,我常常眼中含着泪,在母亲的大剪刀咔嚓声中,变成一个假小子。剪发的过程中,那把钝剪刀绞到头发,让我疼得掉眼泪,却不敢抗议。若被发现,会被说傻、没用,剪个头发还能哭。

自己洗头洗澡,母亲常觉得我洗不干净。她拿起毛巾使劲儿帮我搓身子,那力道让我眼泪在眼眶打转,却不敢出声。一旦被发现眼泪,同样是“傻、没用”的评价。

母亲认为玩扑克牌不是好孩子该做的,于是,在其他小伙伴玩扑克牌的时候,我就看着从不参与。大学四年,室友们常常在宿舍里一起打牌;集体出游,也常打牌,而我,永远是旁观者。我曾为此觉得自己很蠢。直到现在,我也不会玩最简单的扑克牌,连孩子都玩不过。

母亲觉得看电视等娱乐活动会影响学习,所以曾经有一个晚上,因为跑去其他伙伴家里看电视,我被关在门外,内心充满愧疚。直到现在,对我而言,做一些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会有负罪感。比如看电视、看电影、跳舞之类的,我也喜欢,却在做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内心有一种隐约的负罪感。

自己非常不喜欢当老师,却因为家人觉得当老师最稳当,所以高考志愿报了师范专业。毕业多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却没有勇气重新选择。

别人说我长得好看,学习成绩又好,都羡慕我。母亲说我瘦的像条杆子,两条腿弯弯曲曲,又傻傻的,没什么可夸。于是,我一直觉得自己很丑,很傻。自卑、胆小、怕事、无主见……这些消极自我评价总是如影随形。

……

这就是一个乖孩子的童年回忆。记忆里,除了不给父母添麻烦,我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更与自信无缘。走上工作岗位,我总是循规蹈矩,一切都听从安排,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与同事的合作,我很少表达自己的意见,总是随大流。参加集体活动,我就是那个最配合的人。直到三十多岁,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遭遇了极大挑战,在个人发展上,遇到了瓶颈,我才幡然醒悟,想要寻找自我。

这样的醒悟,来得太迟,好在终于来了。

女儿很乖很听话的说说

乖孩子意味着什么?安静、不吵闹、不顶嘴,顺从家长的意愿。

这样的乖,是孩子的天性吗?

1.被忽视的情绪和需求

“妈妈,我害怕,我不要打针!“

“打针一点都不疼,没什么可怕的。”

“我的玩具被摔坏了,呜呜……“

“这有什么可哭的,明天再给你买一个。”

“我怕黑,一个人我睡不着。”

“羞羞!这么大了还不敢自己睡!”

“我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件事。”

“有什么好担心的!没做就说这样的话,真没志气!”

……

女儿很乖很听话的说说

当孩子的情绪常常不被理解和接纳,体验和感受不被尊重,他会慢慢形成这样的信念:有情绪是不对的,我的感受是不真实的,我的判断是错的,我是无能的。孩子渐渐失去对自我感受的信任。为了得到外界的肯定,他学会了掩藏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求,用符合他人期待的行为,讨好他人,获得肯定。

被忽视的另一种极端是,孩子通过一种夸大的负面情绪、报复攻击的方式,来获取他人的关注。校园里的小霸王,就是这样的心态。在家里,孩子的消极情绪没有被理解和接纳,甚至被压制,孩子就会在其他地方,通过暴力的方式发泄,以此寻求关注。

2.深陷价值条件化的泥潭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曾提出“价值条件化”理论,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人先天具有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价值条件化是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的评价基础之上。

个体在生命早期就存在着对来自他人的积极评价的需要。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赞赏,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人会感到自尊。然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需要的满足常常取决于外界。

“你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你考不到100分,就不能出去玩。”

“你再这样胡闹,妈妈不喜欢你了!”

……

日常生活里,太多类似的场景。

孩子得到某种满足,必须要符合父母的愿望,而这愿望与他自身的体验是相矛盾。渐渐地,孩子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就放弃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把父母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当孩子把父母的价值观念当成自我的概念,他的行为不再受有机体评价过程的指导,而是受内化了的他人的价值规范的指导,这就是价值条件化的过程。

这种价值条件化的自我概念,与孩子自身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常常是相矛盾的。当孩子采用这样的过程反映现实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对某一行为,自己感到满意,别人却不满意,或别人满意而自己没有满意,孩子就会陷入挣扎的困境,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出现不一致、不协调。孩子无法相信自己的体验,内在的需求和真实体验屈从于他人给予的价值观念。

巴金名著《家》中的高觉新,性格复杂、矛盾,是一个典型的乖孩子形象,其所经历的一切,就是一个人“乖”到极致的悲剧。

高觉新是“五四”前后一个即将崩溃的封建仕宦家族的长房长孙,从小接受传统思想和礼教的熏陶,对长辈绝对恭顺、听话。为了履行他封建大家庭长房长孙的职责,维护他接受多年的宗法礼教秩序,他不断违背和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和需求,造就了一幕幕人生悲剧。

觉新从小资质优异、聪明好学,对化学特别感兴趣,他的梦想是毕业后到德国留学深造,成为化学家。然而他屈从了长辈的意志,放弃梦想,无可奈何地接受家族的安排,到一家公司庸庸碌碌地上班。他与梅表妹青梅竹马,希望娶她为妻,却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顺从了长辈的意愿,怀着痛苦万分的心情,与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瑞珏成婚。婚后,觉新对妻子温柔贤惠产生了感情,不久妻子怀了孩子。后因高老太爷办丧事,家中长者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觉新心疼妻子,却不敢违抗长辈之命,最终妻子因长途跋涉,身体虚弱,难产而死。而觉新要遵从习俗礼教,连妻子最后一面也不能见。觉新竭力要求自己做孝子贤孙,同时还自觉地扮演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当弟妹们为了争取婚姻自由而逃婚,为了追求理想而参加五四游行时,觉新不以自己的不幸遭遇为戒,给弟妹们以支持,反而以长兄的身份,劝弟妹们遵从长辈的意志,学会忍让、顺从和妥协。

觉新就是这样把家长的意志作为必须遵从的圣旨,不管自身如何深受其害,自己的内心多么痛苦、多么无奈,他都一再曲从、逆来顺受。他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家族尊奉的观念、长辈的要求和期望,使他把封建传统思想、礼教和宗法制度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就是“价值条件化”所起的作用。

乖孩子的代价,就是独立自我无法正常发展

女儿很乖很听话的说说

“乖”,会向两个极端发展:

第一种:没有自我的人生,一切顺从别人的意愿,从未想过自己做主。

天性温顺的孩子,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鼓励,还被要求乖乖听话,这样的孩子是很不幸的。

这样的乖孩子,不会和父母吵架,因为他没有勇气。一旦有一些消极情绪表达,就会遭到父母的扼杀: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女儿很乖很听话的说说

这样一句话足以把孩子所有的念想淹没。

孩子会意识到“我这样做,是不被接纳的,不被疼爱的,会让父母伤心失望的,是不应该的。” 活在父母的要求和期待里,离自己越来越远。也许最后也能平稳过完一生,却极少有精真正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第二种:长期被强制顺从,压抑到极点,一旦被激怒,会通过不正当的激烈方式发泄情绪。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犯罪事件暴露在公众视野。

其中有很多出事的孩子,都是父母老师口中的 “乖孩子”。孩子在外面闯了大祸,父母根本不敢相信那是自己家“乖孩子”所做的。

“孩子一直很听话,很懂事,从来不跟父母提要求,不和父母争吵,很体贴父母,这么温顺好脾气的孩子,怎么可能做出违法出格的事情呢?“

借用鲁迅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自我感受和需求长期被压抑,孩子最后不是丧失自我,就是在某个时间爆发。

《小欢喜》中的英子,是一个别人眼中的乖孩子,成绩优异,善解人意,心地善良,美丽可爱。妈妈对她却有强烈的控制欲,以为你好为由,不断扼杀她的理想,最后被管制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抑郁至极,选择跳海,所幸结局是好的。

父母放下“乖孩子”的执念,还孩子自由意志

台湾作家李雅卿在《乖孩子的伤,最重》一书中,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将意志还给孩子,让孩子清楚思考,自主选择”的教育理念,告诉成人要相信孩子,做好成人分内的事,同时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使孩子从小到大都能保有自信和勇气,不断地去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并且因此发展出属于他自己的应世智慧,最终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如何将意志还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

1.尊重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

有一种冷叫我妈觉得我冷,有一种饿叫我妈觉得我饿。

只要是健康的孩子,冷不冷、饿不饿,他有自己的感觉,不需要父母来帮忙判断,父母不要因为担心而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表达喜怒哀乐的权利。父母要学习了解情绪表达的必要性,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父母发自内心的、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的尊重,尊重孩子的感受,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提供一些必要的安全保障及引导。孩子在这种安全的心里氛围下,就能够很好地发展独立自我。

2.允许孩子犯错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她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正在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孩子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可是由于身高和协调性都不够,怎么也打不开。于是,这位女士连忙走过去想帮助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了。那位老师说:“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的,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怎样开门了!” 果然,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开心地拍起手来。

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不断体验和尝试中摸索,建构自我概念,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父母给孩子犯错机会,鼓励孩子不断尝试,在体验中发展各种能力,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3.放手让孩子选择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很多父母却喜欢自以为是,给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帮孩子做决定,给孩子安排好一切。穿衣吃饭,作业学习,理想志愿,就业选择,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帜,剥夺了孩子们的自主选择权。

父母需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把握原则底线,适当的放手,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孩子在体验中形成积极自我概念。

4.给孩子无条件有规则的爱

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同样,建立在规则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爱是无条件的,行为是要有规则的。父母要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念:我对你有要求,但无论你是否符合我的要求,我都爱你。我爱你这个人本身,我接纳你所有的感受和情绪,但是你的行为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要尊重他,允许为自己做出选择,让他决定如何去做;涉及他人的事情、公共场所的活动,要教会孩子遵守规则。

孩子感受到你无条件的爱,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接受,他才能接受父母的指引和规范,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才是有效的。

一个”乖“字,方便了成年人对孩子的管教,却有可能阻碍了孩子独立自我的发展。所以,请不要再要求孩子乖乖听话,给孩子多一些鼓励,鼓励孩子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作者:香遇,追求心灵自由的女子,人本主义心理学新流派传播者,英国东尼博赞思维导图认证管理师,俩娃儿妈,亲子阅读推广者。热爱生活,喜欢折腾。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收获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