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小学家长自发成立“家委会”:热心参与的背后,是藏不住的焦虑

2019-10-10 22:52:03孕产
小学家长自发成立“家委会”:热心参与的背后,是藏不住的焦虑家长自发成立“家委会”:微信群里的“江湖”,谁是“令狐冲”?

作者:人鱼妈妈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孩子进入小学不到三天时间,班级就组建了两个微信群:一个是老师建立的“通知群”,又叫“禁言群”,在这个群里,老师会发布一些班级里的通知,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学生在校动态、布置的作业等;另一个是家长自发建立的“家长交流群”,这个群里没有老师,围绕着孩子上学的事情,家长每天在群里自发地进行沟通,交流怎样才能更好地配合老师、帮助孩子。

相比较“通知群”的权威、冷清,“交流群”就显得非常热闹,早上六点钟,群里家长就在群里讨论“该怎样给孩子准备营养早餐”、“孩子今天都有哪些课,需要带哪些课本”、“哪条路堵车了,需要换行”……如果用一个句来形容的话,那只能是“操碎了心”!

1、 家长微信群里,自发成立了“家委会”

在小学开学后的第二天上午,便有一些有经验的家长提议:“咱们是不是成立一个家委会,我大女儿班里都有家委会,老师平常也不会一个一个回答每个家长的问题,我们家委会可以把一些集中的问题一起向老师反应,更好地衔接老师和家长。”

这一家长的提议很快得到了群里其他成员的拥护,不到两小时,一些热心的家长便陆陆续续地报名,“家委会”顺利成立,没有举手表决,没有投票通过,大家自动接龙报名,备注姓名、电话,非常高效。

家委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了“家长花名册”,将每位学生姓名、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信息进行了集中统计,并发布到了群里。

之后,家委会迅速地展开第二件事:统一孩子们的桌签。

因为孩子们都是新生,为了方便老师们很快记住孩子,老师要求每位家长给孩子做一个桌签,上面写上孩子的中文名字、英文名字,这样每科老师都可以很快地叫出孩子的名字。但由于每个家长做的桌签都不一样,看上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于是家委会建议统一采购桌签,方便老师识别。

对于这件事,有些家长就不同意:“桌签就是开学时有用,等老师们都熟悉学生了,也就没用了,没必要统一采购。”

由于没有取得统一意见,这件事也就作罢了。

2、 家委会——“沉默的大多数”表达意见迫不得已的选择

虽然开学才三天,我明显感觉到:在老师面前,家长是弱势的,因为,孩子在老师手里。

相比较幼儿园的家长强势状态,小学老师显得特别的“高冷”。

幼儿园时期,孩子们有没有进到教室啊?早餐吃了什么啊?今天又玩了哪些游戏啊?睡觉情况怎么样啊……事无巨细,幼儿园老师都会一一告知,有时还会主动把孩子的视频发到家长群里。

但小学不一样,对于小学老师而言,只要上了小学,老师就默认为每个孩子是有独立自立能力的,生活上的事情不需要家长过多操心。有些家长还像幼儿园时期一样问老师“孩子进教室没啊?”、“喝水没啊?”老师会自动忽略这种问题。

刚进入小学的家长会不太适应这种“高冷”,总想找机会跟老师交流一下。但事实上,刚开学的这段时间,对于老师而言,也是忙到连口水都喝不上。班上五十多个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了解,并且老师还要备课、上课,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跟家长进行事无巨细地对接。

当“热锅上的蚂蚁”遇上“冰冷的雪山”时,总有些失衡状态。而“家委会”变成了家长主动想出来的一种协调办法。家长希望借助“家委会”跟老师保持日常的沟通,将“通知群”(禁言群)里不能表达的想法跟老师进行反馈,打破目前家长们沉默的状态。

3、 微信群里的“墨菲效应”:热闹的背后,是藏不住的焦虑

“哎呀,我总是担心我家孩子不能适应小学生活,担心老师会对他不公,也害怕别的小朋友会欺负他。”微信群里不停地有家长会扔出这样的话语。

心理学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事实总是会朝着坏的方向发展。比如,你今天出门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会在路上摔一跤,但说不出什么原因。当你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往前走的时候,真的会冷不丁地摔一跤,然后你会骂骂咧咧:“***,真是见鬼了!”

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有什么灵异现象,而是你中了墨菲效应: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越是担心事情会变得糟糕,结果总是会不小心被我们预料到。

在孩子入学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家长越是焦虑,越是担心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坏的可能,孩子越是感觉到压力大,反而会在过渡阶段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

家长群看似热闹,事无巨细地帮孩子做好后勤工作,实际上是对孩子的种种不放心,担心孩子在学校里会发生各种不如意的问题。这其实是一种焦虑。

这种焦虑未必是好事,它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也会给老师造成压力。当家长把学生交到学校老师那里时,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应对学校和老师的,而老师也是会全心照顾自己的学生。如果中间真的存在什么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基于对我们的信任,会主动向家长寻求帮助。

4、打破“墨菲”效应的方法:坚定的积极暗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从一个班级中随机抽取了几个学生,告诉老师:“这是班级中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八个月后,几名学生的成绩果然有了明显进步,整个人也显得自信许多。

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老师们对这些学生有种特殊的“偏爱”,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这种暗含期望的效应,叫“期望效应”。

如果对一个人传达积极的期望,那么,他会取得期望的进步;反之,如果传递消极的期望,他就会消极、低落。

想要打破家长焦虑心态造成的“墨菲效应”,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平常心对待,并且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提振自己和孩子的信心。

家长可以对自己说:“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我相信他有能力去应对眼前的事情。”

面对孩子的时候可以说:“宝贝,学校的生活是不是很有趣啊?今天有没有交到新朋友?在学校有没有学到有些有趣的知识?”

不断地表达一些乐观的、快乐的事情,让心底那些焦虑、不安的情绪慢慢淡化,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的积极向上,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新环境。

END.

@人鱼妈妈教育,分享更多家庭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