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给娃立规矩,何时立、怎么立?父母不犯4种错孩子才会更自律 父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2022-03-06 21:06:38孕产
绝大多数的家长都知道要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但是何时立?怎么立?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又不会影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呢?当孩子在路上遇到一个心爱的玩具,哭闹着要你买的时候;当孩子因为不小心,打坏了家里的瓷器的时候;当孩子因为想玩水而把水洒了一地的时候。

绝大多数的家长都知道要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但是何时立?怎么立?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又不会影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呢?

当孩子在路上遇到一个心爱的玩具,哭闹着要你买的时候;当孩子因为不小心,打坏了家里的瓷器的时候;当孩子因为想玩水而把水洒了一地的时候。当出现这些现象时,你是想着孩子想要就买给他吧;孩子也是不小心就原谅他吧,孩子把水洒了;我就擦干净吧,还是觉得应该在这个时候给孩子建立起规则,教会孩子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呢?

说起立规则,父母不要谈虎色变。规则并不是想象中的条条框框,而是让孩子有一种边界感,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理解,为什么不能去做这样的事,而不是给孩子一种,我一定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的感觉。规则并不是为了束缚孩子,而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规则的孩子们

给娃立规矩,何时立、怎么立?父母不犯4种错孩子才会更自律

为什么需要给孩子立规矩呢?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潘潘非常喜欢看超级飞侠。有一次妈妈做好了饭,但是潘潘却执意,要再看一集超级飞侠。爸爸关了电视,潘潘就大声哭闹了起来,妈妈心疼潘潘,只好边喂饭,边让孩子看动画片。

我们都知道,如果像潘潘妈妈这样一味的迁就孩子,任凭孩子的性子来,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一个任性、不负责任、没有自控能力的人,更严重的,孩子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向妈妈哭闹的孩子

所以为什么要给孩子立规则呢?

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在《勇于管教》中写道:

“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再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父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立规则为了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约束范围,这会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偏航。小时候的规则,更多的是为了帮助孩子远离危险,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而长大后的规则,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自律,拥有更好的自控能力。

孩子小时候耍小脾气,任性,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还小,以后长大了,自然就会好了。这是父母理想化的想法,也是父母为自己脱责寻找的一种借口,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立规矩,让爱与界限共存。规范孩子做事的行为准则,未来孩子才会更优秀。

懂规则的孩子

几岁开始给孩子立规矩呢?

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等孩子大一点再给孩子说规矩也不迟。很多父母到了孩子五六岁,还在用这个借口来搪塞自己,总是觉得孩子还小。

其实说起来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其实在宝宝七八个月大时就已经可以给孩子立规矩了。父母可能会好奇,这一时期的宝宝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为什么还需要给宝宝立规矩呢?其实按照正常的发展速度,宝宝到了七八个月时,已经有了很强的观察能力,也能够意识到父母的表情的大概含义,能够意识到什么事不该做。

8个月大玩户外游戏哭闹的小宝宝

正好我家宝宝也是7个多月,最近每次给他喂辅食,吃一会他就开始左顾右盼,还要到处吐,抢勺子,扔勺子,我给他一个严肃的表情告诉他不许吐,他居然就意识到这个动作可能不被妈妈喜欢,而我也意识到这个阶段开始其实是可以给孩子定规则的,只不过这一时期的规则,并不是家长心目中那些条条框框,而是通过表情和语言来对孩子的行为做相应的暗示,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启蒙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当然2岁前的宝宝因为认知能力有限,给宝宝制定规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护宝宝的安全,其次才是孩子好习惯的养成。而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随着孩子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逐步增加,孩子有时候可能会用错误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行为。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并不知道如何才能获得这个玩具,他可能尝试向父母哭闹,或者去拿其他宝贝的玩具,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懂得把握住机会,让孩子学会去表达自己,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小宝宝学习理解父母的表情

给孩子立规矩,父母有哪些必须要做的事?

1、尊重孩子,接纳孩子

尊重孩子,接纳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被爱,被接纳,更容易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去接受父母的想法,孩子不会觉得父母永远都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不会觉得是因为受到父母的压迫和威胁不得不去做这件事情,而是自发的想要去遵守这个规则。

《给孩子立规矩》一书中提到:孩子们需要边界,并且从中得到安慰、鼓舞。当父母们足够在乎并愿意把管教作为一份礼物时,孩子们会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

父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所以即使你是给孩子立规则,但只要你是在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爱孩子的前提下,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到爱。

爱孩子的妈妈

2、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邻居家的跳跳拿了其他孩子的玩具,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就打了孩子一顿,事后才知道跳跳拿玩具是为了给妈妈做生日礼物,父母因为没有去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单纯的用自己的权威去镇压孩子,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初心,也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

孩子最初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件事是对是错。他有可能是因为好奇,有可能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力,也有可能是一些其他的原因,父母应该学会是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对症去寻找解决办法。

10个月的小小,特别喜欢扔东西。不管是一本书,还是妈妈给他的饼干,勺子,他都会通通的扔掉。扔掉以后,他还会表现的特别开心,冲着妈妈笑。妈妈通常会表现的特别的不耐烦,宝宝却乐此不疲。

其实这种时候,宝宝只是在展示他学到的新本领,他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来锻炼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其实对于宝宝来说,反而是积极的。不应该在宝宝有这种动作的时候,就去责骂或者是责罚孩子。要知道孩子背后的动机,并不是故意要和父母作对,只是因为他的手部动作还不协调,又很想展示自己的新本领。父母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多陪孩子玩一些丢玩具捡玩具的游戏,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

秀技能的小宝宝

3、教孩子学会共情,学会多角度思考

三岁的多多总喜欢抢小朋友的玩具,甚至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大打出手,妈妈每次都说:“你怎么又抢别人的玩具,明天去把这个玩具还回去。”每次说完没几天多多就又恢复老样子了。

其实妈妈在跟多多沟通的过程中,只是硬性的让孩子把玩具还回去,并没有让多多去思考。孩子不知道,我为什么不能抢别人的玩具。

研究表明,18个月大的孩子,如果看到成年人明显在努力完成某个任务,他们几乎总是会出手相助。如果成年人想要够到某个物品,他们可能就会递过去。如果孩子看到某个成年人不小心掉了某个物品,他们也会捡起来。

父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所以孩子并不会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没有共情能力,只要父母合理的引导,孩子也会学着从他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就像这个故事中如果妈妈告诉多多,假如别人抢了你的玩具,你会怎么样呢?多多可能会学着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分析这个问题。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临床医师丹尼尔西·格尔说:共情对人类来说并非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我们之所以能存活,并不是因为我们长着利爪和獠牙,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交流和协作。

教孩子换位思考

4、回应孩子的需求,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

当孩子担心父母不再爱他,不再关心他时,孩子可能会表现的更加叛逆,更倾向于展示自己不好的一面去寻找父母的底线,试探父母是否会因为这种情况远离他。

浩浩在玩具店看到一个变形金刚,但是因为价格超过了妈妈的预算,所以妈妈并没有给给浩浩购买。浩浩很不高兴,一路上跟着妈妈回到了家里,妈妈对浩浩说:“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个变形金刚,妈妈从今天开始,每周给你5块钱,你可以拿它去买糖果,也可以攒下来,去买那个变形金刚,但是如果你买了糖果或者买了其他的东西,你也就没有变形金刚了。”浩浩很开心,也答应了妈妈的条件。

其实浩浩的妈妈很聪明,他不仅回应了孩子的需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延迟满足,让孩子懂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来的。制定的规则,也是孩子能够接受的。

就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制定一个或者两个规则,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要有参与感,不要只是约束孩子。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更公平,规则实行起来,也会更加的容易。

学会回应孩子的需求

5、教孩子勇于承担错误

世界儿科学和儿童发展领域的学者布雷泽尔顿教授曾经说过:让父母和孩子在所有时候都是快乐的,这个目标不仅不现实,还会干扰孩子学习和其他重要的技能。

孩子成长的路上难免会犯错。父母的需要去做的是抓住每一次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孩子成长。教会孩子勇于承担错误的能力,也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技能。

经典绘本《我永远爱你》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的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这个故事里的妈妈不厌其烦地向孩子强调,我永远爱你。首先他告诉孩子我很爱你。然后再去告诉孩子,但你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会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父母对自己孩子负责的一种重要表现。

教孩子承担责任

孩子总是反复犯错,父母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是否犯了以下四种错误?

1、语义表达不清

鹏鹏妈妈在带鹏鹏去朋友家做客时,会对孩子说,去了阿姨家要乖乖的,可是到了朋友家,孩子还是上窜下跳,随便动朋友家的东西,让妈妈很伤脑筋。

鹏鹏的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就犯了一个语义表达不清的错误。他告诉孩子要乖乖的,但是鹏鹏并不知道怎么样是乖乖的,所以孩子依然会犯错。

父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如果妈妈告诉鹏鹏去了阿姨家不要随便动别人家的东西,不要上蹿下跳,鹏鹏可能更容易理解妈妈的意思。

2、父母传递的信息与语言不一致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工艺品妈妈虽然心里有些生气,但是第一时间却想着发朋友圈炫耀一下熊孩子的杰作。妈妈的这种行为让孩子不能确定,妈妈究竟是生气还是不生气。下一次是孩子还会做出类似的动作,来试探妈妈的反应。

父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后,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和语言并不一致。有时候父母虽然在批评孩子,却笑出声来,这种反差会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孩子自然不会继续遵守规则。

家长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统一。在孩子犯错后,第一时间表现出坚定的立场,这样孩子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总给孩子错误的信号的父母

3、对规则的立场不统一

有些家长对规则的立场不统一。跟孩子定下规则,说每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但是今天朋友来了,妈妈为了和朋友聊天,告诉孩子你可以多看几集动画片。过了两天,妈妈和爸爸吵架了,孩子想要看动画片,妈妈却生气地说:“看什么看,还不赶紧去睡觉。”

制定了规则,家长却并不遵守或者对规则的立场不统一。把自己的情绪和心情带入对待规则的态度里,不仅难以建立起孩子最规则的认识,也会影响正常的亲子关系发展。

今天心情好可以看动画,明天心情差就不同意,这种情绪化的作风,很难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认识,想要让孩子遵守规则就更不容易了。父母应该首先统一自己对规则的立场,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因为自己的情绪,随意更改规则,孩子才能够更好的把握规则。

4、夫妻观点不统一

有一道数学题,妈妈给小雨教了很多遍,小雨依然不会做。妈妈非常生气,批评小雨:“今天再做不出来你就不要睡觉了。”爸爸这时候突然说了句:“不会做就不会做嘛,何必一直逼孩子。”

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是意见不统一,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拆台,不仅影响另一半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严,也会影响孩子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属于典型的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孩子总是在两个矛盾点之间做选择,很难判断合理的规则,自然也就很难坚持下去。父母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统一立场,即便存在分歧,也应该私下去沟通,不当着孩子的面拆台,才能给孩子正确选择的机会,更好的帮孩子理解规则。

为孩子的作业争执的父母

给孩子立规矩,父母应该避免哪些不恰当的方式呢?

1、贿赂孩子

“如果你把作业写完了,我这周就带你去游乐场。”

“如果你今天按时起床,我就给你5块钱的零花钱。”

“如果今天去鹏鹏家,你不哭闹,我就给你买你最心爱的玩具。”

为了让孩子按规矩办事,很多父母不惜用这样那样的方式贿赂孩子,而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远来看,不仅对孩子遵守规则没有帮助,还会让孩子养成做事讲条件,贪图小便宜的坏习惯。

2、利用父母的威严管教孩子

很多父母习惯于利用自己的特权,通过吼叫、打骂的方式,来让孩子遵守规则。

这种方式看似有着明显的效果,但其实给并没有长远的作用,而且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给孩子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遇到问题时孩子也会倾向于情绪化的去解决问题。

当孩子不守规则,变身熊孩子时,父母首先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梳理问题的关键,引导孩子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方向。

通过吼叫管理孩子的父母

3、给孩子甩锅、为孩子背锅

壮壮在幼儿园打了小明,小明妈妈来告状,爸爸看到壮壮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了孩子一顿,还嚷嚷着:“我让你不听话。”

壮壮爸爸的做法就是典型的甩锅行为,典型的把责任推卸给孩子的做法。第一时间不是去分析问题的原因,不是去找解决办法,而是通过打孩子来分散其他家长的注意力,让孩子承担所有的责任。

未成年人犯错,监护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不仅有照顾孩子的义务,更重要的监管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父母则相反,他们更喜欢给孩子背锅,孩子明明因为粗心弄丢了好朋友重要的学习笔记,父母却一度觉得孩子知道了错了就行了,不必追究责任,甚至有些父母还会主动帮孩子找借口。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没有责任心、没有规则感、对任何事都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不管是甩锅行为还是背锅行为,对于孩子规则感的建立都有着不良影响,父母应该首先正确面对自己的行为,不给孩子甩锅,也不为孩子背责,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心疼孩子、给孩子找借口的妈妈

给孩子立规矩,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形成自律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强大的内心。

“无规矩不成方圆”,当孩子懂得规则的艺术,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也会在生活中赢得更多的尊重,生活中更加自律,遇到问题时能够更有勇气接受挑战。想要让孩子未来的人生更成功,给孩子立规矩,就是每个父母必须上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