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网

首页 > 孕产

孕产

送给一年级新生家长的忠告:家长,你慢慢来

2019-10-07 01:52:05孕产
送给一年级新生家长的忠告:家长,你慢慢来

一年级的小孩子们背着书包,去迎接崭新的小学生活,背后是一群布满焦虑眼神的家长。我的孩子拖拉磨蹭怎么办?注意力不集中不好好好听课怎么办?

很多家长都以为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自己孩子不听话,其实,根源在家长!

拖拉磨蹭的背后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被动式攻击”。孩子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表面服从,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最常见的就是拖拉磨蹭。

孩子上小学后,被动式攻击常见的是啃指甲、咬铅笔头。

我想起曾经辅导过的一个学生,她有一个很强势、要求很高的妈妈,就如《小欢喜》中的宋倩,喜欢替孩子做决定。

在上小学的时候,妈妈不仅要求她成绩要好,而且逼着她拉小提琴。母女俩经常为了拉不拉琴爆发家庭战争。妈妈让她练,她就是不练,在地上打滚,哭叫,以决绝的方式和妈妈对抗。她经常啃指甲,十个手指头被她啃的光秃秃的,时常露出粉红色的肉来。在初三的时候,她决定申请去美国读书,逃离高压的妈妈,陌生的环境,高压力的学习,她很快患上抑郁症。

当孩子出现啃指甲、咬铅笔头的现象时,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这些现象说明孩子正在承受很大压力,情绪上很紧张,但他找不到宣泄的渠道,只能以这种被动式攻击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他紧张、恐惧的源头一方面来自于陌生的学校、老师和同学,另一方面来自于家庭的压力,来自于爸爸妈妈过高的期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和挑食、厌食的根源是身心不合一。

注意力不集中其实是一种精神障碍,因为孩子身心不合一。身体坐在教室,心在外面; 写作业时人在课桌上,心早就飞走了。

如何避免注意力不集中?现在有些培训机构采用头上顶书、夹豆子等方式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

家长能做到的就是一定不要唠叨。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有个领导在身后盯着你,指手画脚,一会说这里要这样,那里要那样,你一定会觉得很难受,根本无法专注工作。

孩子一样。如果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你在旁边监督,一会说你看看那怎么坐的,一会说你那个笔怎么拿的,一会说你看看你写的字儿,歪歪扭扭的。说的越多,孩子的恐惧感越强烈,就无法专注于作业本身。

吃饭也是一样。孩子吃饭的时候,家长总是说,你要少吃点肉多吃点菜,吃蔬菜对身体好!你看看你怎么拿的筷子,都这么大了,还不好好吃饭,弄得身上都是……

吃饭是个非常愉悦的事情,是个享受美食的过程,但家长没完没了的唠叨让他没有兴趣去吃。虽然孩子在饭桌上,但他的注意力都在爸妈身上,害怕说他。孩子不知道怎么去反抗,只能是对食物越来越没有兴趣,潜意识里和爸妈对抗。你越让他吃蔬菜,他越不吃。你越让他多吃,他越没有胃口。

怎么来缓解孩子的焦虑、恐惧和紧张的情绪呢?

作为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度过幼小衔接的特殊阶段,在孩子的书包里,我们需要放进去四样东西:

爱。你爱不爱孩子?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我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但很多人意识不到,我们给孩子的爱,很多时候是无效的爱,是让孩子产生抵抗情绪的爱。比如孩子想要玩具当生日礼物,你说家里玩具太多了,买套书当礼物吧。孩子想吃汉堡包,你说那东西没营养,还是吃蔬菜比较好。孩子想去和小朋友玩,你说还是去参加辅导班比较好。

无效的爱意味着你给他的爱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你却不给他。彼此的感受是错位的,扭曲的。

什么是有效的爱?

有效的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给孩子他想要的玩具、食物,让他感受到你的爱,营造充满爱、充满幸福感的家庭氛围。

尊重。孩子需要你依赖你,但并不是你的附属物,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悲喜。当他因为不听你话惹你发火,你朝他怒吼的时候,就像是一个暴君想要驯服他的臣子,希望他对你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它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他不是我们的提线木偶,也不是输入了指令的机器人。他和我们一样,是个情感丰富有自我的人。他不需要必须听我们的话,也不需要看我们的脸色行事。

信任。你信任你的孩子吗?你相信他能够独立吃饭,独立完成作业吗?你之所以唠叨是因为你觉得他自己做不好,需要你的指点。说白了,就是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你不相信他能坐姿端正认真写作业,你不相信他能独立好好吃饭,你不相信他自己能掌控时间。你越不相信他,越想唠叨。越唠叨,孩子越退化,他会越来越慢,越来越拖拉,越来越马虎。

蒙台梭利说:“没有人能代替孩子的成长”。家长能做到就是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他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作业他自己就知道怎么做好,吃饭更是人的本能,饿了就吃,不饿就不吃,不要干涉他,给他自由。

只要相信孩子没问题,孩子就一定没问题。

自由。家长的规矩越多,其实是在扼杀孩子,把他推的越来越远。

如果用你的认知教育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顶多成为你,不可能超越你。要少一点规矩,多一点自由。

七岁的孩子,如果每天都很老实,坐在那里看书,一动不动,那才是真的出了问题。孩子的天性被压抑,以后一定会出问题的。但自由不是放纵。

1956年,英国神经心理学家韦斯克兰茨(L.Weiskrantz)发现,控制恐惧情绪的是颞叶中形如杏仁状的核团,左右侧半脑各一个。杏仁核的英文名amygdala,即来自于希腊语的“杏仁(ἀμυγδαλή)”。

有研究表明,杏仁核里储存的情绪会伴随他一生。

如果储存在杏仁核里是安全、稳定、幸福、有爱、信任、认可、鼓励的积极情绪,那么,他长大后会建立一个强大的内心系统,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坚强的孩子;如果储存在杏仁核里的是恐惧、指责、抱怨、悲观、伤心的负面情绪,那么,他长大后很容易对新生事物产生恐惧感、没有自信。

家庭关系和睦亲密,亲子关系紧密稳定,孩子主动学习的愿望更强烈,更容易成为学霸。

孩子的成长既不是百米冲刺也不是马拉松,这个过程压根就不是一场比赛,那是属于他自己的探索之旅,发现之旅。

在这段旅程中,你越焦虑孩子越紧张,你越淡定孩子越从容,你佛系一点,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潜力才会无穷大。

龙应台曾说:孩子,你慢慢来。

我更想说:家长,你慢慢来。